欢迎您访问清朝有没有彻底将外蒙纳入版图,为什么有外藩蒙古这个说法,是指哪里呢?!

清朝有没有彻底将外蒙纳入版图,为什么有外藩蒙古这个说法,是指哪里呢?

更新时间:2022-06-09 23:13:43作者:admin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809条回答。

纳入版图是没问题,关键管理有问题。

满清崛起以后,整个东亚大陆重新洗牌了。

满清的政策是联合蒙古一起攻打汉人,这是他们的既定国策。

通过武力征讨和联姻合作的模式,满清基本搞定了漠南蒙古。

当时蒙古主要分为三支,西部蒙古瓦剌,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

其中漠北蒙古最初分为7部,满清初期则有3部:土谢图汗部(今蒙古国中部,乌兰巴托一带)、车臣汗部(今蒙古国和内蒙古东部)和札萨克图汗部(在今蒙古国西部),统称喀尔喀(在雍正年间加划出赛音诺颜部)。

漠南蒙古先是被搞定,满清通过多年战争打垮了瓦剌的准噶尔部,控制了新疆。

而在完全控制新疆之前,由于准噶尔大举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击溃了内部矛盾重重的喀尔喀。

喀尔喀3部几乎丢失了全部领土,被迫向康熙求救,宣布完全归顺。

在之前,漠北喀尔喀四部已经向满清称臣,并且定期进贡,原则上是满清的一部分。

其实,早在明末大明灭亡之前,漠北喀尔喀就畏惧现实,表面上断绝和明朝的关系(私下还在贸易),转而向满清效忠。

在明朝覆灭,满清开始对喀尔喀大量贸易和赏赐后,喀尔喀彻底投靠满清,宣布成为臣子。

康熙出兵解救外蒙古喀尔喀3部后,他们彻底进入中国版图,也开始采用旗盟制度。

这个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之后满清对于漠北蒙古也就是外蒙古的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对于漠南蒙古和瓦剌蒙古一些部落,满清采用的是分而治之手段。

比如瓦剌土尔扈特部东归中国后,满清给他们很好待遇,给了大量拨款和牲畜,划出大片草场给他们放牧。满清也让领袖渥巴锡家族成为世袭的王爷,享受荣华富贵和特权,却将整个部落分散开。这完全是不允许他们再有统一的领袖,消除他们反叛的能力。

客观来说,满清对待土尔扈特的政策是正确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

但由于历史原因,满清没有有效的控制喀尔喀4部,大体是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地盘活动,一切都是自治的。

早在康熙时期,对喀尔喀采用的扎萨克政策。扎萨克是蒙古语的执政者,或者执政官,也就是掌握实权的部落领袖。

康熙第一次同喀尔喀领袖见面(当时准噶尔还没有进攻),就封了喀尔喀35位扎萨克,让他们统领自己的部落,为满清效忠。

扎萨克的地位特殊,是满清正式承认并且封的官职,属于满清官僚体系的一部分。

康熙想通过这种方法,暂时将外蒙古喀尔喀的部落领袖纳入自己的麾下,将来再进行分化瓦解。

对于喀尔喀领袖们来说,他们完全掌握部落的军政实权,加上一个扎萨克的头衔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当然不会拒绝。

到喀尔喀被准噶尔打的领土沦陷,逃走向康熙求救,情况就不同了。

但康熙并没有借此瓦解喀尔喀,反而仍然保持扎萨克制度,这显然是一个昏招。

后来满清大体是使用这套制度管理外蒙古喀尔喀。

首先是行政上的盟旗制度。

他们将喀尔喀的大部落编为旗,每个旗设有旗主,旗之上是盟,设有盟主,几个旗变为一个盟。

盟旗制度最大程度上维持了蒙古人的传统,没有拆分他们的部落,是蒙古人可以接受的制度。

旗主一般就是这个部落的领袖,基本都是世袭的。外蒙古喀尔喀大约有80个旗,旗主数量不少。

盟主则是各旗主选举而成,没有世袭一说,但一般是终审制度。盟主主要负责协调各旗的矛盾,是和事老的作用,一般选举德高望重的老贵族担任。

需要说明的是,盟主不得随意干涉各旗的内部事务,所以权力有限。

盟主一度拥有各旗的司法审判权,但也需要秉公执法,实际上还是没有什么权力。

至于旗主一般是清朝封的扎萨克,具有行政和军事大权。

原则上旗主受到满清的理藩院和定边将军管辖,实际上管辖基本不存在,他们完全自治。

盟旗制度对于管理外蒙古有一些用处,主要规定了各旗的地盘,不允许他们随便越境,避免了旗主互相兼并壮大实力,最终武力反抗满清。

旗主自己的部落实力有限,单独是难以反清的,盟旗制度是分化喀尔喀的手段。

可以说,盟旗制度在清朝初期甚至中期还是凑合的,但随着对喀尔喀控制增强,就应该考虑改土归流,逐步夺取旗主的实权。

实际上,满清直到崩溃也没有做到这点。

这是非常错误的政策,最直接的后果是,外蒙古喀尔喀其实随时可以脱离中国的控制,因为他们的军政都是自治的,尤其拥有自己的一二万军队。

到了清末,随着满清国力下降,对于外蒙古喀尔喀四部控制力也减弱。而外蒙古还有一个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可以联合外蒙古各部领袖,实际上已经借助沙俄实现了独立。

到了1912年辛亥革命满清垮台,外蒙古就干脆宣布独立,从此脱离中国。

所以说,满清虽然将外蒙古纳入版图,但并没有妥善管理,甚至可以说只是形式上的管理,最终导致外蒙古清末彻底脱离出去。

清朝对外蒙具有绝对的管辖权,这是不可置疑的历史!先说外藩蒙古包括科尔沁部、内喀尔喀部、漠北喀尔喀部、漠西卫拉特部、甚至包括西藏地区都被清朝称作“外藩蒙古”,这些地区以蒙古民族为统治主体,起到藩屏外敌拱卫中原的作用。

清朝对蒙古的治理,要追溯到1627年,皇太极为削弱察哈尔部林丹汗,征服内喀尔喀(巴林、札鲁特、巴岳特、乌齐叶特、弘吉剌特)和科尔沁部,1632年林丹汗侵伐喀尔喀蒙古,皇太极率军亲征并追击41天,1638外喀尔喀三部(土谢图部、札萨克图部、车臣部)遣使向清朝朝贡,订立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九白之贡, 1642年卫拉特蒙古固始汗遣其子多尔济和西藏达赖喇嘛到盛京(今沈阳)朝贡,使清朝成为整个外藩蒙古名义的宗主国。

明末清初格局

1644年清军入关,将主要精力放在富庶的中原地区,使准噶尔汗国迅速崛起威胁喀尔喀蒙古,1688年噶尔丹在俄罗斯的资助下,率领三万装备精良的骑兵精锐,击败喀尔喀部土谢图汗,土谢图汗部与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向康熙帝求援,1691年康熙帝亲征击败噶尔丹举行“多伦会盟”,漠北蒙古喀尔喀诸部正式纳入清政权统治范围,清廷在漠北蒙古喀尔喀诸部实行盟旗制度,通过朝贡与贸易掌握喀尔喀蒙古的经济命脉。

乌里雅苏台将军

清朝与准噶尔鏖战百年,雍正年间损失最为惨重,如雍正九年(1731年)“和通泊之战”,清军精锐战死万余,准噶尔汗国将战线推进至青海地区,更欲跨越阿尔泰山侵扰喀尔喀蒙古,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定边左副将军驻地乌里雅苏台,是清代外蒙古、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通常由喀尔喀蒙古王公担任,能够高效协同抵御准噶尔汗国进犯,清廷掌握册封与驻军的权力,说明喀尔喀蒙古已完全臣服清朝统治。

乾隆皇帝

乾隆二十年(1755年)准噶尔内乱虚弱之际,乾隆皇帝不顾群臣劝谏毅然发兵西域,在阿睦尔撒纳引导下收复西域赐名“新疆”,但清军镇压阿睦尔撒纳叛乱时粮草准备不足,掠夺新疆各部的牲畜粮食压榨喀尔喀诸部,导致外藩蒙古(漠北喀尔喀与漠西准噶尔)形势严峻,乾隆帝安抚喀尔喀蒙古并向新疆运送粮草,稳扎稳打镇压叛乱使新疆恢复稳定,以发配流放并鼓励垦殖混居,清朝在新疆拥有完整且绝对的军事与经济主权。

清朝疆域

综述:正是乾隆皇帝奠定新疆的稳定,使清朝控制西藏的黄教,进而控制喀尔喀蒙古,乾隆后期清朝由盛转衰,帝国停止扩张转为防守,却始终向喀尔喀蒙古和新疆派驻军队,而清朝与蒙古诸部的联姻数以百计,通过册封、宗教、军事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外藩蒙古包括喀尔喀蒙古与新疆地区,通过康雍乾三代百余年努力,早已融入清王朝的历史发展中。

为您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