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8-07 08:08:59作者:佚名
“随遇而安”,经常和“顺其自然”在一起。它告诉人们一种处事哲学和生活心态,要求人们在任何的环境中都能乐天知命,安于现况,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没有更高的要求,倍感满足。
为此随遇而安孟非,有一些长者常常以教训的口吻大骂一些对这也不满、那也不满的孙儿说:“何必对自己过不去呢?不必常常自寻忧愁呢?看我,生活得多自在。知足者随遇而安孟非,常乐也。”
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不少人常常用“随遇而安”作为自己与世无争的格言,希望自己安安稳稳,希望别人不要前来打搅,平平宁宁地走完一生。问问她们为何这样,得到的回答是:“何必呢?不争,也不错,生活得蛮不错。”
“随遇而安”,这个成语看起来是人们适应生活的一种“态度”。此所谓“态度”分两种——积极心态和悲观心态。似乎也相当于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形式。这么,“随遇而安”属于哪一种生活心态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我的观点是:有积极的一面,但悲观一面抢占大半,由于它的本质就是:“满足现况”和“不思进取”。
先说它积极的一面。
当听到自己的目的无法达到时,人们可以用它来抑制不切实际的欲望。当人们欠缺适应、创新能力时,可以用它作为“阿q精神胜利法”来化解内心的矛盾,达到心理平衡,解除欲求不满带来的痛楚,这类人不会自寻苦恼,更不会自我摧残。
在竞争十分剧烈的情况下,它还可以使一些人将它作为退出竞争的“理由”,减轻人际关系之间的部份冲突,别人由于见到这类人不构成对自己的利益恐吓,也就不会来嘲讽、寻事生端。
因而,“随遇而安”绝对不是绝对的悲观。
但是它悲观的一面也不容轻视。
生活中的随遇而安大量地反映在下列情况中,充分显示出它的悲观作用。
比如,对于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来说,假如其成员缺少竞争心理,对生活、对社会没有更高的要求,都满足于现况,都随遇而安或知足常乐,一个社会岂能有吵架?一个社会岂能才发展?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但综合发展却比较慢,为何?国民们太知足常乐了,在我们社会的成员中具有随遇而安的人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因此不思进取,没有创造,社会就不能进步、不能强悍,因此落后,而落后总要挨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假如其成员都采取例如随遇而安的中庸之道,都采取“现在比过去好一点就知足常乐”,都采取安于现况的夜郎自私、坐井观天的“谦虚”,这么,怎么产生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文化心理环境?怎么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养?
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假如她们的态度都是“小富则安”,没有足够的、持续的向下动力,没有足够的与别人竞争的勇气,没有积极的进取心,没有大胆的创造精神,这个人的聪明才智岂能有所发展?将随遇而安作为自己生活的信条的人,实际上是在抹杀自己充分施展自身能够的可能性。在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随遇而安就是在“安贫”,就是在盲目即使自己的依赖心理,于国于家的发展都是弊小于利的。
在大部份人的观念中,“随遇而安”好象就是“知足常乐”。虽然这是一个思想误区。“随遇而安”是以上详尽剖析的情形,而“知足常乐”就绝对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这两者是万万不可等同的。
一个在人格上注意不断自我构建的人,都会永远有一股使不完的往前后劲。这样的人是决不会随遇而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