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10-26 09:08:23作者:佚名
这几天,网络上到处都是孙海洋的儿子孙卓被找到的消息。
孙海洋是电影《亲爱的》故事原型之一。他的儿子在 4 岁时被人贩子拐走,从此他踏上了艰难的寻子之路。
如今 14 年过去,他的儿子孙卓终于被找回,父子俩抱头痛哭的场面,我看着都跟着心酸。
但是比起孙卓,我更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叫符建涛。
说起来,符建涛和孙卓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个孩子都是 4 岁时候,在深圳被同一个人拐走的。
被拐之后,他们都被送到了山东的农村。
两个买主家庭,都没有自己的儿子,但都有 2 个女儿。
两个把他们养大的家庭之间,彼此还是远房亲戚。
如今两个孩子都是 18 岁,找到亲生父母的间隔也只差了几个月。
这次孙卓能够被找到,符建涛也是立了大功。
他在找到亲生母亲后,又在网上看到了孙卓被拐走时候的视频,指认出人贩子,给警方提供了重要线索。
但是,符建涛和孙卓又有非常大的不同。
孙卓完全不记得自己的亲生父母,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身世。
甚至买主家庭的姐姐曾经说过他不是亲生的,他也当做是玩笑。
而符建涛虽然被拐时也只有 4 岁,却清楚的记得自己有亲生的爸爸妈妈。
这 14 年来,他始终带着自己对原生家庭的记忆生活。
他还曾经计划着,等自己将来长大独立了,要去找自己的亲爸亲妈。
符建涛小时候
网上很多人把两个孩子的不同,归因于符建涛更聪明、冷静、情商高、记忆力惊人。
但里面除了有遗传、记忆力这样的个体差异,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因素,就是符建涛跟原生家庭有更强的情感链接。
美国《时代周刊》总结过,孩子一生中最能记住父母的几个时刻。
对照符建涛对原生家庭的回忆,会发现他是很鲜活、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他因为妈妈批评他时,说过的一句重话,而不敢轻易求救。
又因为与妈妈相处中的那些温馨甜蜜的时刻,始终记得自己有个值得留恋的家。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父母警醒和思考。
孩子会记得
那些让他感到安全的时刻
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说:
孩子在 1 岁前,甚至是 3 岁以前,最好是由母亲抚养。人在生命早期是很无助的,需要跟人建立起情感依恋,父母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从官方的报道也可以看出,符建涛的生活环境一直非常稳定。
他在 4 岁前都是母亲在亲自带,跟爸爸妈妈和哥哥一起租住在深圳某出租房里。
4 年来,日夜跟父母和哥哥朝夕相处。
妈妈也在采访中说:孩子被偷走之前,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我,突然之间没有了,像把我的心掏走了一样。
符建涛妈妈
每天都能见到妈妈,他自身的安全感很足。
但反观孙卓的情况,就要复杂很多。
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为什么孙卓会对 4 岁之前的事情完全不记得。
其实回看孙卓丢失前的成长经历,会发现他与亲生父母朝夕相伴的时间并不算长。
孙卓 4 岁之前,换过 2 次成长环境。
孙卓小时候
孙海洋夫妇最初是在张家界开包子铺,做包子是很累人的工作,每天凌晨 2 点就要起床开始准备忙活,很难照顾一个小婴儿。
所以 3 岁之前,孙卓都跟奶奶在农村老家生活。
之后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孙海洋夫妇决定带着儿子南下到深圳闯荡。
捋一下时间线能看到:
2007 年 10 月 1 日,一家三口来到了深圳白石洲,租下店面,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幼儿园读书。
2007 年 10 月 9 日晚,孙海洋结束了一天的生意,有些疲惫,孙卓在门外玩耍,被保安拐走。
保安被抓后,也招认自己是看到包子铺家的孩子虎头虎脑孙海洋个人信息,父母又忙于生意,经常疏远看管,所以他观察了几天,才动了手。
孩子本身就是刚到一个新的环境,还没来得及适应环境和跟父母建立起强大的情感链接,就被可恶的人贩子拐走了。
到了买主家庭,全家人都对孙卓很好,所以这个孩子就更快的适应了买主家庭的生活。
我相信天下没有任何父母愿意跟自己的孩子分开,孙海洋夫妇没有把孩子留在身边,也是希望能够提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只是,还是想分享知乎在「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带?」这个问题下的一个高赞回答:
孩子越小就越需要父母庇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伙伴及「玩具」。
很多人总是以小孩子太小没记忆为由,忙自己的事情。
可这段没有记忆的时光将会成为孩子的潜意识,奠定这一生你和孩子的关系底色。
如果有可能,还是建议大家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
孩子会记得
家庭固有的传统时刻
这几年,有个词经常被提到,那就是——仪式感。
经典童话《小王子》里,曾对仪式感有个很好的解释:
王子问狐狸:仪式是什么呢?
狐狸回答他: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每一天都千篇一律,他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增加一些有趣的小仪式、多用一些小心思、制造一些独特的传统或场景,孩子就会印象特别深刻。
符建涛第一次给亲生母亲打电话时,第一句话说:妈妈,你还记得我吗?我是符建涛。
妈妈彭冬英在电话那头愣住了,寻子这么多年,她被骗怕了。
没想到电话那边说:妈妈,你还记得吗?小的时候我跟哥哥去动物园玩,我们把蛇搭在哥哥的脖子上,我抓着蛇的尾巴。还有,上学的时候,我不愿意起床,妈妈你就拿几块糖,放在我伸手够不到的地方,那样我就起床了,你还记得吗?
这个去动物园的场景、这个很微小的起床仪式,在符建涛记忆里完整的保留了 14 年。
也是他联系到妈妈后,最想分享、觉得最能证明「我是你儿子」的一个画面。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生命是由生活体验组成的。
这些属于每个家庭的特殊仪式和时刻,从来都不是华而不实的奢侈品,而是增加孩子归属感的刚需。
童年这份特殊的体验,会长久的滋养他的灵魂,温暖他的人生。
孩子会记得
你肯定或批评他的时刻
符建涛被拐到了新的家庭,他记得自己有爸爸妈妈,但是却始终没有吐露过。
一个人带着童年的记忆生活了 14 年,父母在发疯一样找他的时候,其实他自己也在默默的承受内心的折磨。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年,明知自己被拐,他也从没有想过报警或者逃跑,他说了一个特别让人心酸的理由:
他记得亲生母亲曾经跟他说——你再不听话,就把你卖掉。
符建涛小的时候,很聪明但也很顽皮。
那时家里开了一个小商店,他就经常撺掇哥哥偷家里的零食吃,还总是带头闯祸。
「你再不听话,就把你卖掉」这句话,就是他一次闯祸后,母亲说来吓唬他的。
可是当符建涛真的被拐走,到了一个新的家庭,他开始害怕起来。
小小的他,怎么也不理解为什么他要叫别人爸爸妈妈。
他忍不住的想,会不会是因为他不乖,妈妈就真的把他卖掉了。也许妈妈跟这家人早就已经商量好了,是妈妈不要他了。
这样想着,他就不敢说出真相,也不敢找亲人。
他只是默默的努力学习,希望证明自己,也希望长大独立之后,能有机会找亲生父母问个清楚。
符建涛和妈妈
我想如果没有妈妈的这句吓唬,他也许在初中就有能力自己去报警或者上网发帖寻人。
妈妈一直在找他、一直在等他,如果他也主动找找妈妈,也许一家人就不会分离十四年之久了。
其实这件事也给我们所有父母提了一个醒:
孩子是分不清玩笑和现实的孙海洋个人信息,「再闹我就不要你了、再哭就让警察要把你抓走、不吃这个就让大夫给你打针、再不听话就告诉你们老师、要是没有你,我何至于这么辛苦……」孩子听到这些话,真的会非常受伤。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信任我们,那我们就不要用威胁、恐吓、虚假的东西去让他感到害怕。
孩子会记得
你给他全部关注的时刻
符建涛的故事,最终还是有了温暖的结局。
他在被公安部门找到,并得知自己真名叫符建涛(之前他隐约记得自己叫胡建涛)之后 ,上网搜索到了母亲找他的寻人启事。
给母亲打了电话,还在微博上给母亲发了自己的照片。
因为他已经上高三了,所以没有太多时间陪伴母亲,但是在母亲生日当天,他给母亲发了这样一条祝福信息:
妈妈,生日快乐,这是我回来后你的第一个生日,14 年简单的言语无法形容你的痛苦,感谢你做我的妈妈,这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与福气,在我无忧无虑生活的时候,殊不知妈妈每天都在对我朝思暮想,只愿妈妈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安健康快乐,支援(只愿)我们可以一起细数年华,风雨同舟,只愿岁月从不败美人,言行之中流露出全是对我的关心与爱,愿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未来我陪你夕阳漫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祝妈妈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孩子妈妈说看到这条祝福,觉得特别欣慰,儿子很懂事,很善良。
但是孩子的懂事,何尝不是母亲在他成长的前 4 年,用尽时间和精力,全身心的陪伴换来的呢。
符建涛至今都记得,无论是小时候下楼遛弯还是节假日出去玩,身边永远都是妈妈陪着。
父母给了孩子全身心的关注,孩子就会明白自己被深深的爱过。这种爱,无论相隔万里,也依然有力量。
有句话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任何时候,亲子关系都是第一位的。父母跟孩子建立起了强大的情感链接,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之后父母对孩子的开导和教育,才会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