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11-16 22:16:27作者:佚名
文 | AI财经社冯圆圆
编辑 | 鹿鸣
7月27日晚间,哈尔滨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哈高科”)公告表示,公司已完成发行股份购买湘财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湘财证券”),现持有湘财证券99.7273%股份。
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湘财证券营业收入及资产规模占哈高科整体营业收入及资产规模的比重均超过 70%,哈高科主营业务转型为金融服务业。同时,哈高科将中文名拟变更为“湘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名称已取得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企业名称变更预核准。
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2019年哈高科逾60%的收入来自贸易,近15%的收入来自房地产湘财证券官方网站,在其主营业务构成中,并未看到资本市场服务相关业务的身影。但有趣的是,无论是东方财富还是同花顺却又都将哈高科划分在券商行业的板块。
对于湘财证券来说,此次借哈高科之“壳”实现上市,也意味着9年上市路终于变成现实。
9年上市路
1992年,在陈学荣的带领下,湖南省湘财证券营业部正式成立,这也是湘财证券的前身。经过几年的发展,1996年湘财证券正式成立。
在券商界,湘财证券曾经风光无限,据其官方网站显示湘财证券官方网站,湘财曾数次创下多个“第一”,第一家获准设立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唯一获准成立国家级证券博物馆的证券公司;首批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首批获准为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
然而湘财证券却没能将这种风光和辉煌维持下去。据媒体报道,2004年、2005年时,湘财证券曾一度因自营业务巨亏而无法自救。
在湘财证券日渐式微的同时,彼时已在地产界声名鹊起的新湖系将目光投向了湘财证券。在加入新湖系之后,湘财证券开始谋求上市,然而却在近10年的时间当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2011年,湘财证券提出收购同为湖南出身的财富证券同时计划IPO,然而此次收购却以失败告终。IPO无望的湘财证券,转身投向新三板,并于2014年成功在新三板上市。
2014年至2015年间,彼时已经登陆新三板的湘财证券迎来了自己登陆A股的契机。彼时,上市公司大智慧提出以定增换股合并方式,整体收购湘财证券96.5%股份,剩余3.5%的股份将由财汇科技以现金方式购买,并购完成后,湘财证券则成为大智慧控股子公司,收购作价原则上不超过90亿元。
也许是时运不济,这场耗时两年之久的收购,最终因大智慧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而被迫中止。有意思的是,新湖系是彼时大智慧的第三大股东。从某种程度上,大智慧收购湘财证券,更像是借大智慧的壳将湘财证券顺利送入A股市场。
2017年,借壳失败的湘财证券,正式官宣启动IPO,再度冲击A股市场。此时的湘财证券,虽不再“借道提速”,却也再度经历了失败。直至2019年6月,A股上市公司哈高科发布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停牌,湘财证券的上市计划才再度进入议程,并在一年之后终得证监会审核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的哈高科如同彼时出现的大智慧一样,均是新湖系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
老牌券商,风光不再
相比于机械电子、医疗设备等领域,券商领域上市公司相对较少。据同花顺数据显示,按照同花顺行业分类,目前A股上市的券商企业共计46家,从1992年至今,平均每年放行2-3家企业。
与湘财证券同为湖南老乡的方正证券,早在2011年便成功登陆A股,相比之下,湘财证券的上市之路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回溯过往,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企业想要登陆A股市场,除了合法合规,最为重要的便是业绩。事实上,湘财证券作为湖南老牌券商,起步虽高,但是后劲乏力。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03年在全国的122家券商中,湘财证券股票基金交易总额、股票主承销金额均挺近前20名;此外,湘财证券的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及营业收入均挺进了榜单前10名。
然而一年之后,湘财证券的情况“急转直下”,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04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前20名的榜单中,除了股票基金交易总额尚位列第14位之外,其余指标再无上榜。在之后的几年当中,湘财证券亦不再是榜单中的常客,甚至与榜单无缘。
与此同时,监管的多次问询和处罚,也让湘财证券处于风口浪尖。2016年8月,湘财证券因违规开户并漏报违规开户比例3.23%,被股转系统出具警示函;2017年3月,上海盟云移软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程序违规,作为其主办券商的湘财证券被采取出具警示函、要求提交书面承诺的自律监管措施;2018年4月,股转系统还就湘财证券2017年年报中出现的债权资产大幅变动、待售资产核算等问题提出问询。
2019年,湘财证券营业收入为13.89亿元,相较于2018年所实现的9.89亿元同比增长40.5%;净资本为65.7亿元,较2018 年的75.4亿元同比下降12.9%。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2019年湘财证券实现净利润3.89亿元,排名第55位;而早早上市的同乡——方正证券在2019年度实现净利润10.08亿元,位列第26位。
据金融界梳理的新湖系金融版图,由黄伟与李萍夫妇控制的“新湖系”目前作为第一大股东直接控股了新湖期货、湘财证券及温州银行三家金融机构;而通过新湖中宝亦参股了包括盛京银行、中信银行、长城证券、阳光保险、英大证券等5家传统金融机构。
从新湖系的金融版图来看,湘财证券是新湖系直接掌控的“唯一”券商,其地位对于新湖系来说不言而喻。
事实上,对于湘财证券执着的上市之举,一方面来自自己经营业绩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源自其控股股东新湖系的主业“不利”。
地产商不像地产商
2003年3月,为给上海明珠城项目造势,上海新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2090万元拍得上海磁悬浮列车两年冠名权,新湖二字自此名震上海滩。相比之下,新湖系的创始人黄伟,却为人低调,其发家史至今笼罩着一丝神秘色彩。
对于黄伟创业的第一桶金,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上世纪90年代初,离开温州到杭州发展的黄伟,做过眼镜生意,后介入股市,最终完成其原始资本的积累。
公开资料显示,黄伟出生于1959年,早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后在瑞安一中和温州市委党校任职。
1994年,黄伟创立了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介入房地产行业。次年,新湖即在温州开发了香江大厦。1996年,又开发了瑞安外滩项目。2000年,新湖在杭州开发了新湖苑项目,这是新湖在杭州的第一个房产项目,也是新湖迄今开发的唯一一个经济适用房项目。
其后,新湖开始走出浙江,相继在安徽黄山、芜湖、上海、辽宁沈阳、山东泰安、江苏南京等地开发项目。
2000年,新湖集团联合旗下宁波嘉源实业持有绍兴百大29%股份,成功控制绍兴百大,并将其改组为新湖创业。其后,新湖又相继控股新湖中宝和哈高科。黄伟则一跃成为3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新湖系就此横空出世。
2020年3月20日,黄伟、李萍夫妇以25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0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第68位。
通过股权穿透可以看出,黄伟打造的新湖系实则是一个标准的金字塔式结构,站在塔尖的黄伟通过控制着新湖控股,进而控制着上市公司哈高科及新湖集团。而在新湖集团旗下,亦控制着新湖创业和新湖中宝。
事实上,对于黄伟的新湖系来说,新湖创业、新湖中宝以及哈高科,三家上市公司为新湖系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2009年,新湖创业并入新湖中宝,创下首例民营上市公司“自废壳资源整合”,外界将此举视为黄伟主动废壳以打造地产旗舰。
有趣的是,以地产起家的新湖系,虽然主营业务是房地产,但其利润却不来自房地产业务。
事实上,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日趋渐严,长袖善舞的黄伟开始频频依靠其在资本市场的驰骋反哺主业。如此一来,无形中为其“来自股市的第一桶金”又增添了几分可信度。
财报显示,近10年来,新湖系两家A股公司的经营业绩极不稳定。
新湖系的两驾马车之一新湖中宝,近10年来业绩表现较不稳定,从2016年实现净利润58.38亿元,下滑至2019年实现净利润21.53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新湖中宝的投资收益占据净利润比重逐年升高,从2017年开始,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已近100%,2019年更是高达169.25%。
从收入贡献上,新湖中宝似乎不像房企,而更像投资公司。此外,新湖中宝亦面临较高的债务压力。
2016年至2019年,新湖中宝账面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91.7亿元、178.1亿元、160.2亿元和146.9亿元。而同期,新湖中宝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债务合计金额分别为87.24亿元、139.94亿元、195.21亿元及227亿元,远超货币资金余额。此外,2016年至2019年,新湖中宝长期借款体量同样不容小觑,分别为290.5亿元、444.64亿元、599.71亿元及582.4亿元。
而新湖系的另一大上市公司哈高科,近10年来的业绩表现则更为惨淡,从2010年至2019年,哈高科每年所实现的净利润最高不超4000万元,而其中大部分年份均在2000万元左右。
2019年12月,新湖中宝转让上海明珠城项目35%股权给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后,次年4月,再度转让其持有的上海中瀚和浙江启丰35%股权及相应权利和权益给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彼时,在外界看来,新湖中宝的这两宗买卖更像是缓解资金困境之举,然而几天后的一宗买卖却又颠覆了业内的看法。
4月26日晚,新湖中宝发布公告称拟以现金30.685亿港元认购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23亿股H股股份,交易完成后,新湖中宝将持有绿城中国12.95%股份,成为第三大股东。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新湖中宝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从盖房子到投资房地产。如此看来,新湖系作为曾经的地产商似乎开启了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