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的多音字组词?
2022-06-18
更新时间:2023-01-24 17:31:50作者:佚名
就在不久之前,2020年东京残奥会和奥运会组委会公布了首批将在本次奥运会活动中使用的动态图标。
这组动态图标的出现,无论对奥运会还是对东京都颇具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是继1964年奥运会首次引入静态图标之后,东京再度成为首例引入动态图标的奥运城市。
△设计师胜见胜及其团队制作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运动图标
2020年的图标在继承1964年图标的信息传达基础上,融入了运动员的体态之美,让图标看起来更具青春与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看似简单的图标静态形象由日本设计师广村正彰及其团队成员耗时两年才完成,
△设计师广村正彰
而后续的动画效果,由井口皓太团队历时一年时间完成。
△设计师井口皓太
图标历经时间和汗水的打磨,最终方以完整流畅的动作模式来展示每个运动项目。
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设计大师们超高的艺术造诣和匠人精神。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组图标不但彰显了奥运会的精神,也显露出日本设计在全球范围内的顶级水平。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下这套杰出的艺术设计吧!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因为设计,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因为设计,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美的事物并致力于去创造更多的美。
既然设计如此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激发孩子的设计思维,培养其美学素养呢?
阅读绘本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以图画为载体的绘本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艺术的一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常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今天小阅带来的绘本则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是8本直接以“艺术”为主题的书,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不同艺术的展现形式,了解更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
现在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了解这些书,用它们来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01.《设计之书》
【波】艾娃·索拉兹文【波】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丹尼尔·米热林斯基图江钰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适读年龄:4岁+
第一眼看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各种奇思妙想的设计,让人脑洞大开,也许会误以为是某种凭空设想的未来创意奥运史上第一座双奥城市,但仔细读下来却发现所有的内容都是已有的设计,原来最神奇的魔法就来自身边的生活。
这是一本面向孩子的非常有启发的设计创意书,所展示的内容相当炫酷,语言也相当活泼生动。
相信孩子们会乐意翻看,说不定会把这些设计带入生活,或者激发出更多的奇妙点子。
02.《艺术之书》
【波】艾娃·索拉兹文【波】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丹尼尔·米热林斯基图江钰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适读年龄:4岁+
这本《艺术之书》与上面的《设计之书》都来自“给孩子的生活美学”系列丛书。
本书并不介绍传统的油画、雕塑。相反,我们将会看到一些别的:徒步旅行,植树造林,与动物对话,切割房屋,爆破,划船,等等。
在这本书里,收录了全球50位当代知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可以是一场非同凡响的冒险,而艺术家则拥有改变现实的神奇力量。
图书馆里的鲸鱼,变成橡树的玻璃杯,穿上了粉红色裙子的岛屿……在这本书中,在艺术中,任何事情都能成为可能。
03.《艺术跑出来了》
【英】苏西·霍奇 著小柯译中信出版社适读年龄:8岁+
《艺术跑出来了》就像是一部微缩的美术史,不但像传统艺术普及书一样展示高清的作品,列举详尽的知识,还和移动互联网结合,通过APP里的游戏,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的置身于美术馆和艺术课堂。
它就像艺术的科普大百科,可以提供孩子这样的视野,而且它如同微缩美术史的特点,还把广阔视野整理成为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04.《了不起的艺术学院》
【英】蒂尔·特里格斯 住【英】 丹尼尔•弗罗斯特 绘
中信出版社适读年龄:8岁+
小孩子也可以上艺术学院吗?当然行!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途径。五位艺术教授——创意、图形、感官、制作、地球,为孩子们设计了40节艺术课程,以简明、清晰、有趣的形式来讲解,并以游戏的方式来体验。
作为一本艺术设计启蒙书,全书体系完整,同时又浅显易懂,随着课程推进,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作者旨在鼓励思考、激发创意,讲解多用对话与发散的问题展开,读者如能积极参与,会发现自己创意无限,与艺术越来越近。
这本书适合对艺术有强烈兴趣的小读者自己读奥运史上第一座双奥城市,也适合家长或老师与孩子一起阅读、体验。
05.《马格里特的苹果》
【比利时】克拉斯·菲尔普朗克 著/绘佟画 译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读年龄:6岁+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对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影响最大的画派之一,马格里特,又是以“超现实主义”风格对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从安东尼·布朗、大卫·维斯那的童书,到周星驰的电影,都可以追溯到马格里特的源头!
不过,对于许多人来说,马格里特的绘画实在有些晦涩难懂。连带着,对安东尼·布朗、大卫·威斯那的童书和一大波奇幻电影,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理解障碍。
《马格里特的苹果》可说是理解马格里特艺术的一把金钥匙!作品紧紧抓住“梦境”这一解惑核心,并用苹果——帽子——苹果帽子,来还原马格里特创造的诸多艺术形象的推导过程,并让读者看到,“想象力”是如何参与到这一推导过程中去的。借此,本书也就打开了读者的想象之门……
06.《科学×艺术》
【法】菲利普·纳斯曼 著林馨怡 译新星出版社适读年龄:6+
《艺术×科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就颇具创意地用乘法而不是用加法来表述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融合关系关系。
作者从欧洲的文艺复兴谈起,以一些著名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例,生动、具体地论述、呈现了艺术中的科学和科学中的艺术,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当艺术与科学彼此融合时,人的创造力得到了更为有力的激发。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这本书所呈现的思想,是对中国的儿童读者的认知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他们的心智世界的健全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07.《谁是康定斯基?》
【德】布丽塔·本克 著刘慧宁 译湖南美术出版社适读年龄:8岁+
“发现艺术家”系列中的一本,其实这个系列的其他几本也不错,比如《谁是毕加索?》《谁是马蒂斯?》。
这是那种以相对简略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现代艺术家生平与创作的小书,这样的书很容易做成比较平淡乏味的博物馆介绍册类型,但这本书显然是一个例外。
即使身为大人来读一读也觉得蛮有趣的,其秘诀是,作者在简单介绍的同时,不断地向读者提问:“画中是一座正在举办庆典的城堡吗?(椭圆形图案)画的是骑士的盾牌吗?也许是康定斯基想象了一个童话故事?”……这些问题最大的好处是让你忍不住反反复复去看图画。
据说人们逛美术馆时看每幅画平均是30秒钟,而看说明文字的时间要多得多。而这本书的作者不断发问,如果你不想就此合上书,恐怕就只好看画面了。有趣的是,你看画面的时间越长,就越想更长久地看下去。
这种方式用于介绍康定斯基的抽象画恐怕是最恰当的,因为可能偏爱传统绘画的读者往往感觉“读不懂”抽象画。但有趣的是,孩子们总是能觉得它们饶有趣味。大概童心与好奇心正是关键的切入口。借助这样有趣的小书,不但能触摸到一个精彩的艺术人生,而且重新环顾身边的世界,也许能发现别样的趣味。
08.《鲍勃是个艺术家》
【英】马里恩·杜查斯 著刘畅 译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适读年龄:4岁+
鲍勃腿细,大家和他自己都觉得不美,于是他希求改变,但却无济于事,终于,鲍勃不再纠结于自己的腿,而专注于自己的嘴,当他把嘴变成展示绘画的舞台之后,大家和他自己反而觉得他的细腿也是种“简约之美”了。
本书传达给读者一种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人人皆有短长,我们不能把目光盯在自己的短板上,而要努力使自己的长处发展得更好。
既然鲍勃是个艺术家,本书在艺术上自然是大有看头。毛笔潇洒的涂抹,集合了从爱玩线条的斯坦伯格,到爱画方格子的蒙德里安等一众大师的画风。不过这些画风都有个一致的特点,就像鲍勃那双细腿一样,它们都很“简约”。
—THE END—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澎湃新闻、当当网等,图片版权自东京奥运会组委会,视频整理自网络。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爱阅公益联系。
使用“爱阅公益”小程序不仅在家就能预约领取“阅芽包”,还能按年龄、按主题快速生成绘本书单,一键购买优质图书!
更多精彩点这里!
↓↓↓
#0-6岁亲子共读秘笈#
最最最不能错过的内容
0-3岁孩子的家长必读
3-6岁孩子的家长必读
案例
哈佛学者谈早期阅读
找图书、免费领取0-6岁阅读包,就微信搜索“爱阅公益”小程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