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3-20 21:59:22作者:佚名
1980年2月12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的诞生。同年12月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1981年10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学科评议组第一次会议审核的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博士生导师名单,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培养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高级专门人才的新阶段。至1986年,全国共有200多个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3所大学试办研究生院,51个学科1500多个博士点,5500多个硕士点,历年共授予博士学位664人,授予硕士学位53331人。为和经济建设第二步目标相适应,中央决定从已有的博士点中选拔一批当时已居国内同学科、专业前列,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在1990年前建成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点,在发展高层次教育上发挥示范作用。
1987年,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点的精神,制定《关于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提出《关于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的几点意见》。 8月启动申报程序,在文、理、工各学科全面铺开(涉及43个学科860个博士点),农、医等学科进行试点。
我校是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981年10月8日)、第五次会议(1983年12月5日)和第七次会议( 1986年7月28日)批准,全校共有会计学、财政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经济史)、专门史(中外关系史)、汉语史、国际经济法、高等教育学、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18个博士点,蔡启瑞、唐仲璋、傅家麟、郑重、汪德耀、葛家澍、田昭武、张乾二、周绍民、韩国磐、金德祥、余绪缨、韩振华、邓子基、钱伯海、李法西、吴宣恭、黄良文、洪文金、黄典诚、潘懋元、陈安、杨国桢、吴伯僖、林祖庚、黄本立、林鹏、林宇光、唐崇惕、丘书院等30位博士生导师,还有2位外单位、1位外籍兼职博导。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我校开始试办厦门大学研究生院。至1987年秋申报重点学科时,共招收博士研究生96名(已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的12名),硕士研究生1442名(已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的600名),研究生班研究生110名。我校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术环境、工作条件等各方面,都具备了申报重点学科的条件,便开始积极组织第一、二批博士点参加文、理科重点学科的申报,最终有8个博士点通过通讯评议。
1988年2月6-10日,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专家组会议在北京举行,分文科7组、理科5组、工科16组,以通讯评议的结果为基础,对得票率超过1/2的学科点,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必须具备的条件、合理布局的需要和规定的限额,进行严格审核。我作为我校唯一受国家教委聘请的专家组成员,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在这次会议上,我校的财政学(与货币银行学博士点联合申报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带头人邓子基、洪文金)、会计学(学科带头人葛家澍、余绪缨)、统计学(学科带头人钱伯海、黄良文)、高等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潘懋元)、专门史(与中国古代史博士点联合申报,学科带头人傅家麟、韩国磐、杨国桢)、物理化学(学科带头人蔡启瑞、田昭武、张乾二)、动物学(学科带头人唐仲璋、汪德耀)等7个博士点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8年国家重点学科的诞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至1989年农、医等学科评选结束,先后共评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416个。从此,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各个五年计划中分步实施。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诞生,具有如下指标意义:第一,我校重点学科实际上涵盖9个博士点,占全校博士点的50%,大大高于全国重点学科点占博士点28 %的比例。第二,在106所入选重点学科的高校中,按重点学科点数排名,我校列第18位,处于“第二集团”的位置。这标志着我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后来进入“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刊于《厦门大学报》2006年3月1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