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7-24 00:12:20作者:admin2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于1378年生于明朝中都,其生母是徐达的女儿。朱棣当皇帝后,考虑立谁为太子时,曾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犹豫不决。朱高炽能够从太子之位顺利登上皇位,确实有很大的外在因素。
朱高炽以他温和的性格与处世态度,得到朱元璋的认可在一次对孙儿的考察中,朱元璋要求几位皇孙分别批阅大臣奏折。朱高炽关注的都是与军民相关的大事,而忽略错别字。
朱元璋发现错别字没有改过来,就问朱高炽是不是没有看到。朱高炽回答:孙儿没有疏忽,我认为这都是小毛病,不足以麻烦天子。
朱元璋大为赞赏,接着又问他老百姓遇到水旱灾害怎么办。朱高炽回答:“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听了朱高炽的回答,心中不禁大喜,说到:“小子异日不可量也”。
考察过后,朱元璋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开国之君的册封,如同一次“身份赋能”,对于日后朱高炽上位至关重要。
朱棣偏心,喜爱朱高煦朱高炽体态肥胖并且患有足疾,在朱棣眼中,他是一个行动不便的胖儿子。再加上他生性喜静不喜动,让“马上天子”朱棣并不看好。
对朱高炽更不利的因素是,朱棣偏爱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时,朱棣就带着朱高煦到前线作战立功,而让朱高炽留守北平,仅仅留给他几位文臣。
朱棣的这种“偏心”,反而给了朱高炽机会。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朱高炽与文臣建立友谊,深得文官拥护。还有一件事,也改变了朱高炽留给别人的文弱印象。
朱棣在外“靖难”,北平守备空虚,朝廷大将李景隆率50万大军直扑北平。朱高炽临危不惧,率领老弱病残坚守北平城,而他的母亲徐王妃也亲自督战。
当时北方天寒地冻,朱高炽想出一个办法,他让人往城上不停地浇水。等到第二天,城墙结冰,让敌人无功而返。这次守城之功,一举奠定在臣民心中的地位。
靖难之役后,朱棣的犹豫朱高炽儒雅仁慈的个性,得到文臣拥戴,而且是朱元璋选定的世子,是最合法的继位人。此外,即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为名正言顺。
但是,朱高煦比较英武,性格也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护朱棣,立下不少战功,而朱棣也许过立其为太子的诺言。
在军中,朱高煦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丘福等人都坚定支持他。
当时,朱棣在南京办公,仍命朱高炽守北平,而将朱高煦留在身边。这一亲一疏,显而易见。
皇帝不急臣子急朝臣在觉察到朱棣的犹豫后,纷纷上书请求立太子。朱棣看到奏折后非常不高兴,便借口朱高炽正是求学上进阶段,以后再说。
然而,将天理人伦放首位的明朝大臣不依不饶,反复请求立太子。此事因此而沸腾,连周王也亲自上书,请求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周王与朱棣是同母所生,关系密切。在这种情形下,朱棣只得召臣子商议立太子之事。
这帮文臣不断地列举历代立嫡的故事,向朱棣灌输立嫡长子的重要性,解缙更是直接进言:“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在文臣的轮番劝谏下,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败北当了太子的朱高炽并没有完全坐稳,朱棣时不时也会对其不满。朱高煦被封了汉王,本该去云南就藩,但朱棣舍不得,还是将他留在身边。
朱高煦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一直都在寻找机会扳倒朱高炽,为此而走上一条不归路。他经常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想当李世民,这让敏锐的朱棣也不得不有所防范,毕竟他也不想当李渊。
朱高煦还不止嘴上说,真的付之行动。他私自招募三千士兵,暗地里制造兵器,为非作歹。在外征战的朱棣知道后,龙颜大怒,准备将其贬为庶民,后经朱高炽说情才改变决定,仅将其迁封到山东,勒令立刻就藩。
朱瞻基对朱高炽太子之位的作用朱瞻基是朱高炽长子,他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在他出生前,朱棣曾梦见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大圭,上面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圭是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时的玉器,朱棣认为这个梦有寓意,是吉兆。
朱瞻基满月时,朱棣见他满脸英气,与自己梦中见到的样子很像,就对他特别喜爱。
朱棣夺天下后,对朱瞻基的教育非常重视,特命靖难第一功臣姚广孝亲自辅导。
朱瞻基非常受朱棣疼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朱高炽的嫡位。当初解缙在数次劝说朱棣立太子无效后,搬出了朱瞻基才改变了朱棣的意见。也正是从那时起,朱棣对朱瞻基寄予厚望,从各方面对其进行培养,让他下基层、处理政务、军事考验。
朱瞻基文韬武略,也没有辜负朱棣的厚爱。朱棣对其很满意,曾对朱高炽说朱瞻基日后必是一个太平天子。朱高炽能够顺利继位,多少也沾了点朱瞻基的光。
明仁宗朱高炽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被册封为燕世子。由于体态肥硕,不善骑射,永乐皇帝不是很喜欢他,而是喜欢比较像自己,又在靖难之中立有军功的朱高煦。
上图明仁宗朱高炽,洪熙皇帝
立太子的过程中,朱棣有过犹豫,面对朱元璋立下的“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祖训,内心很是挣扎。如果贸然立朱高煦为太子,不但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等于将自己高举祖训而抢夺朱允炆皇位的面目伪装大白于天下,高举祖训,再破坏祖训,如此大胆的阳奉阴违难以服众啊!
上图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
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后,保护他太子地位的,大约有几种因素:第一,他的爷爷洪武皇帝生前对他的肯定,以及他爷爷的“祖训”;第二,嫡长子的天然优势;第三,一众文武大臣出于维护祖训和正统观念而对他的拥护;第四,“好圣孙”朱瞻基的崛起,朱瞻基“智识杰出、文武双全”,深得永乐皇帝的喜爱;第五,太子妃张氏的政治才干,张氏的精明周全、极尽孝道赢得了公婆的欢心,朱棣夸赞:“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
上图明献陵,明仁宗与张皇后葬于此
更为重要的是太子地位的稳固与太子自身的谨慎、忍耐密不可分,还有一点是竞争者汉王朱高煦的出局。永乐十三年(1415),永乐皇帝已经对朱高煦所警觉,发现朱高煦除了磨磨唧唧的不肯去青州就藩,还在军事上有所异动。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经过调查后获知“汉王高煦于各卫选精壮军士及有艺能者,以随侍为名,教习武事,造作器械,心益疑之......”。
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朱棣开始处置朱高煦,差点把他废为庶人,经过太子求情才作罢。朱高煦被逐出北京,徙封乐安州。对于太子来说,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潜在的威胁减弱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