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7-29 22:52:19作者:admin2
丧事的挽联比较讲究,首先要看主丧人是谁:夫妻、子女、孙子辈以及死者的父母都可能成为主丧人。所以写起来很麻烦。
先说说灵棚匾额:匾额是针对承孝人(丧主)而写的,比如说:“恭承惠吊”,指中老年人去世,上有老人在,下有子女还未婚配,或者是父母一方还在。如用:“当大事”,说明承孝人上安下全,大事均已安排妥了。再者就是“阃范犹存”,“阃”是父母同住的房间或者是床,凡是遇到丧事写这样匾额一定是母亲去世了。
上面这些挽联一般死者都能用,属于道用联。不过,笔者提倡用通用联,这样看不出毛病来,免得让人家笑话。第一幅图是灵棚,灵棚内还灵前桌,桌两边两道门,设两块匾,两幅挽联。挽联一幅在内,另一幅跨过中间灵前桌,一边一个单联。内容要根据逝者与丧主的关系写。匾额上文字有区别,比如:母先逝,可写:“破镜、分钗”,父亲先逝应该写:“凄风”,”苦雨”,等悲伤之词。
丧事最难写的不是挽联而是“幛心”,幛心一般都是四个字,这里讲究特别大,比如:“泪洒东床”,是丈人挽女婿。“东床洒泪”,指女婿挽丈人。“和渭阳洒泪、泪洒渭阳”一样,一个是舅舅哭外甥,一个是外甥哭舅舅。象彳亍天堂,驾鹤仙游等等古今挽联挽句确实很多,这些悼词在花圈上都能见,但这些东西很可能百年后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本人不想推荐给题主,太麻烦,况且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劝年轻人要丧事新办,能寄托哀思就行。
给农村老人去世用的挽联应该这么写:
首先,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的老人”,以及“去世用的挽联”。
所以:
1.以“农村的老人”的主体分析:
现在过世的农村老人,大部分要么是不愿被家里接到城里的,要么就是没有能力去城里的,或者因为特殊原因,待在农村的,往前数70-90年的样子,就是30-50年代时期,正是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所以,根据老人的各种生前的背景,人生经历写,是比较尊重的,家人也会觉得用心。
比如,有革命背景的,类似老革命:
“杀敌留前方,英名留后世。”
比如,赞颂老人含辛茹苦的,类似儿女们的口吻:
“生前记得三冬暖,死后思量六月寒。”
2.以“去世用的挽联”来分析:
“挽联”,这种特殊的文字表达形式,最终的目的,还是表达一种悲痛、怀念等等的特殊感情,所以,从哀悼者的角度去写,是很重要的,说白了,去世用的挽联,其实还是写给在世的亲人和朋友们看的。
我想,挽联还是尽量写得白话一点,通俗一点,现在的很多祭祀的灵堂,两边花里胡哨地写那些什么“难纾母戚 痛失含饴 婺宿沉芒”之类的话,看起来很“厉害”,很有文化,实则,大部分人根本不明所以,这样挽联的本来意图就失去了。
还有一个重点,在农村,前来凭吊的人们,通常还是以当地人为主,少部分特地赶来的亲人以及少量朋友,看到比较“真实”的挽联,更有一种悲痛感。
3.其实,比较重要的还有一个,就是主诉人:
就是说,写这个挽联的人,是和这个农村过世老人什么关系。
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等等,不同主诉人,写出来的挽联也是不同的,比如:
孙子、孙女写给祖父母的:“祖训在耳,祖德留后。”
女婿写给岳父母的:“痛失泰山,半子无依。”
什么人,失去什么老人,发出的什么感情,都需要考虑进去。
总之,我认为,给农村去世的老人写挽联,必须考虑到主诉人,老人的背景,以及前来凭吊人群的特点,全部结合起来,再写挽联,会比较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