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黄土高原为什么不植树造林?!

黄土高原为什么不植树造林?

更新时间:2022-07-24 01:26:21作者:admin2

导读:黄河水逐渐变清,泥沙流量减少,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和植树造林,种草固沙,发展经济林有很大的关系。

黄土高原面积之广,治理难度大,有的地方还没有兼顾到,但这不影响我们的治理成绩,国家一直在努力,我们需要用发展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世界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横跨七省,面积64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一直以来就是世界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之一。

而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一说黄土高原,自然就想到了头上围着白毛巾的陕北农民和出色的陕北文化,信天游的歌声传天下。

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自然有着靠山吃山的本领,既然老祖宗把我们留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生存下去,而且要生活的更好。

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少的可怜的降水,逼迫农民结构调整,种植耐旱的谷子,适宜土层结构的马铃薯,特别是马铃薯的产量还是很惊人的。

适宜种植粮食的种粮食,不适宜的改种经济林,曾经的陕北农民种植苹果,效果不理想,后来改种大枣,获得丰收,结果是在一次次的摸索中发展的,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科研的重要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西北地区顶尖学府,有很强的科研力量,这几年没少在陕北地区推广,科研不能被捂在实验室,应该走向市场,为民造福。

陕北的大枣就是科研力量结出的硕果,当年的老百姓知道大枣是可以在这个地方种植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种,方法不得力,西农的教授就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把高大的枣树改为矮化树种,改进了灌溉技术,引进滴管,节水又高产。

对农作物、经济林的改造,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是对黄土高原的再改造,再利用。

西农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也不忘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承担着国家黄土高原治理的课题研究,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也很多。

一、修建梯田,筑坝截洪,引流灌溉

这些措施更多的是为农民造福而设立的,是为了百姓增收所想,西高东低的地形结构,为了蓄水,梯田就是最好的选择。

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从卫星地图上看,黄土高原明显变绿,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树种,有经济林,也有专门的水土保持树种,有灌木林,也有飞播草皮,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生态效益。

黄土高原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里有国家科研力量的支撑,有世世代代农民的不懈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黄土高原一定是金山银山。

雄伟壮丽的黄土高原绵亘千里的景象蔚为壮观,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鲁迅先生曾在篇地质佚文中这样写道:“中国黄土高原为第四纪初由中亚沙漠独藉风力,扬沙而东形成,并引起河水变黄成为黄河。”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此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人们在赞叹之余,也会引发思考:为何黄土高原不植树造林?

黄土高原海拔约为1000~1 500米,高原上的黄土主要是一种未固结、无层理的粉沙。厚厚的黄土完全掩平了这里先期形成的地形,土层厚度达30~ 5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200米。黄土由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变薄,颗粒由粗变细这种黄土地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能看到,如欧洲、南北美洲的有些地方就分着黄土,但面积和厚度却无法与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相提并论了。

正因如此,黄土高原地表多为石英沙,没有腐植质,如果植树造林的话,无法给树木提供养分,而且地下水埋藏也比较深,树木也很难汲取到水分。自此黄土高原的森林修复工作困难重重。如果要想长久的保持生态平衡,还要有当地居民的支持。任重而道远啊!

为您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