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2-17 20:00:21作者:佚名
正是青春璀璨时
——湘西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侧记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33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一个面积1.55万平方公里、人口才300万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竟拥有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全国传承人群研修计划院校2所,全国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
这里,还举办了7届国际鼓文化节;7届中国凤凰苗族银饰节……
这,其实只是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效的一部分。
成效斐然的背后,是全州上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正是有着“从娃娃抓起”的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在我州如璀璨的青春,绚烂多彩。
顶层设计下功夫 铺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路
湘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州委州政府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谋划长远,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行稳致远,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向更加繁荣铺路筑基。
政策引导,打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路。早在2004年,州委州政府就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6年,更是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州首次以立法的高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自2014年起,我州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建设。为鼓励在校学生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州委州政府还整合了各部门、各县市相关资源,从人才、资金、设备、场所等方面,全方位出台扶持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同心搭台,唱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戏。在州里的统筹推进下,州委宣传部、州文旅广电局、州教育和体育局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保护我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为推动工作深入开展,我州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联动;加强师资培养,创新工作方式;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奖惩机制等方面着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可复制、可持续,我州还编制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2021-2035)》,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之中,明确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配套经费……
科学的顶层设计,铺就了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未来发展之路。
言传身教显神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火校园
要让学生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得让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兴趣。为吸引更多的学生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身传言教,让学生喜爱看、喜爱参与、喜爱传承。
在州文化旅游广电局、州教育和体育局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州各类学校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主平台作用,巧妙地安排、合理地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时间,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各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吉首市优先资金保障,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传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以踏虎凿花、菊花石雕、辰河高腔、苗族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扬四方的泸溪县选择县第一职业中学、思源实验学校、白沙小学、明德小学、武溪小学、浦市一小等基础、资源较好的学校作为传承和实践基地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招生计划,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派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与师生一起建立兴趣班,常年开展传习教学。古丈县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点传承苗族鼓舞、苗家八合拳、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打溜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逐校覆盖,并进行评估,对传承效果好的学校建立传承基地。保靖县从幼儿园至高中、从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全程、全域把苗鼓、铜铃舞、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到学校,组织学生跳土家族摆手舞、唱“山歌”、讲“土语”。永顺县组织搜集戏剧传统剧目,整理成册,作为培训教材在课堂上传授,组织摆手舞大赛,编排摆手舞课间操,参加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龙山县开展“一校一项目”教学,组织创作艺术大课间,将土家族摆手舞、咚咚喹、传统体育与游艺穿插其中,深受学生喜欢,民族文化宣传栏、民族文化墙等营造了浓浓的校园氛围。凤凰县组织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课程,开设“苗家花鼓课间操”“文武茶灯课间操”,开展《四季采茶》《苗族武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吸引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花垣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起苗语文艺汇演、苗语脱口秀及苗族服饰服装走秀,以全新潮流的模式带动学生传承民族语言的热情,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传统节会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引向深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火遍校园,红遍湘西。
机制保障重实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硕果满枝头
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机制保障,这是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重要经验。在各种良好机制的保障下,各相关部门的齐心协力下,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初步形成了“七个一”的经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发了一批校本教材,在推行双语双文教学的基础上,编写了优秀教材近120余种,包括了我州所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70%以上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好地保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髓;开设了一批精品课程,在校本教材、课时计划、活动安排、设备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覆盖全州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展了一批教学研究,包括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的课题研究,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研究热潮;开展了一批传承活动,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体节目和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寓教于乐;培养了一支传承队伍,通过专家讲学、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丰富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知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教学水平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招生计划,打造了一支优秀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掌握了一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的传承后备力量,形成了一支新型、年轻、有思想的传承队伍;形成了一批传习阵地,部分学校将其作为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体系的良好契机,深挖文化渊源,梳理文化资源,定位文化特色,逐渐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校特色办学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高潮迭起。
在2020年由国家教育部开展的“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全州推选了43个成果参加全省的评选。在湖南省评选出的185个优秀获奖成果中,我州获奖34个,获奖总数居全省之首;一等奖全省共32个,我州夺得10个,并全部被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参加全国评选。
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进校园工作中,高职、中职院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也非常重要,且成效更加显著。其中,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把湘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引进校园、搬进课堂,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院民族服饰(扎染方向)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示范点”;工艺美术(手工技艺方向)被确立为“全国第二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示范点”。2017年,该院被评为“湘西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进校园示范校”。2018年,该院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培院校”,民族工艺与文化旅游专业群被确立为“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
截至目前,全州已命名14所学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36所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学校”、3所学校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8所学校被授予“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学校”、10所学校被评为“民族团结示范学校”。
栉风沐雨中,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泉汩汩流进校园,浇开了姹紫嫣红,迎来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