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静夜思 李白!

静夜思 李白

更新时间:2022-06-16 15:05:05作者:佚名

诗词频道小编自我本性给大家整理了《李白:静夜思鉴赏》的经典诗词,这篇李白:静夜思鉴赏共有2429字,是一篇很优秀的原创诗词,这篇李白:静夜思鉴赏很值得大家参考和学习。

李白:静夜思鉴赏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静夜思 李白,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静夜思 李白,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 李白

为您推荐

沧浪亭记翻译

本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到北宋时,诗人苏舜钦购得,并临水筑亭,题为“沧浪亭”,园也因亭而得名。本文就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2022-06-16 11:06

一日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什么意思?首先,得从源头上了解一下“克己复礼”这四个字的原始意思表达。“克己复礼”的“克”,是什么意思?再说“克己复礼”的“己”字。再说说“克己复礼”的“复”字。最后说说,“克己复礼”的“礼”字。为什么孔子如此向往周礼呢?孔子为何如此向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以,孔子的“克己复礼”,不只是简单的,克制自己个人,来恢复礼制。“克己复礼”的深层意思已经大体表述完了。

2022-06-16 11:06

田忌赛马翻译

田忌赛马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小时候学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相信不少人都为孙膑的聪明才智折服。然而课本里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只讲到田忌在和齐威王的比赛中,依靠孙膑的战术成功取胜就结束了,却没有一个老师会讲这个故事的后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首先来重温一下田忌和齐威王的比赛过程。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的东西肯定都是最好的,他的马自然也比田忌的马更好一些,所以田忌和齐威王的比赛一直输。

2022-06-16 07:04

望洞庭刘禹锡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022-06-15 21:09

司马光的简介

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司马光雕像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司马文正公集》等。

2022-06-15 18:08

送二元使安西

幼儿版唐诗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国语1080P(限免).幼儿版唐诗之过故人庄-国语1080P(限免).幼儿版唐诗之送上人-国语1080P(限免).幼儿版唐诗之送上人程佳-国语1080P(限免).幼儿版唐诗之送二元使安西-国语1080P(限免).幼儿版唐诗之送人游吴-国语1080P(限免).幼儿版唐诗之送人游岭南-国语1080P(限免).幼儿版唐诗之题诗后-国语1080P(限免).

2022-06-15 17:0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