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8-02 05:23:43作者:admin2
读[祈祷]《淮南子全鉴》有感而发:《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内容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现存只有内二十一篇。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在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基础上,做到了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该书对天文、地理、节令等方面都有广泛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根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淮南子全鉴》在原典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白话翻译,便于广大读者轻松阅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鸿,广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为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成书年代大约在景、武之间。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文帝十六年袭父爵为淮南王。善属文辞,才思敏捷。吴楚七国反,曾谋响应,不果。汉武帝即位,刘安暗整武备,欲反,未发而败,自杀。
《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载内21篇,外33篇,今只流传内21篇。全书博奥深宏,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炉,为先秦诸子之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该书对宇宙的构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天文历数、礼法制度、社会伦理、医药养生等方面均有论述,并保存了大量古代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而且中国许多传统神话故事均因此书而得以流传,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宝典,更是继《吕氏春秋》以来最杰出的一部杂家著作。
东汉高诱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通篇以“道”为主题,既讲自然之道,也讲治世之道,提出了“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出该书其主流思想与道家学说非常相近。在最后一篇《要略》中,概括全书以阐明宗旨,“言道”与“言事”,即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与考究社会历史变化规律,此外,还综述了各家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学价值。
《淮南子》属集体创作,由于是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成,故内容显得有些庞杂,近乎一部“先汉学术史”,但它也并非是凭虚蹈空,而是处处紧扣现实,并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文风新异瑰奇,繁富有序。刘熙载说:“《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周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通读《淮南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老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依然魅力不减的勃勃生机。我们坚信,这种智慧、这种生机,会随着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古老经典一起,代代传承下去。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原著基础上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由此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著内容的精华部分,并对其进行生动的解译。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一定能让你更好地感悟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顾名思义,这本书包含了光明宏大的道理。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的庶子,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故亦称淮南王。这也是《淮南子》得名的原因。
刘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该书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炉。故《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为杂家类。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淮南子》是古代议论文,采百家之长,集精华于一书,内容庞大, 可谓是一部“先汉学术史”,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理论著作,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对我们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写作手法上,不是那么晦涩难懂,而是处处紧扣现实,并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文风新异瑰奇。
《淮南子》常常被视作有待发掘的学术资源宝库,以及厘清学术源流的重要标准及根据。明际郭子章《淮南子题序》中这样评价道:“自有子部以来,未有若是书有理而且备者。岂史称淮南好读书,无声色犬马嗜欲他好,专精于是书故与?”清代词人谭献也在《复堂类稿》中说:“《淮南子》为九流之铃钥。欲求百家之学者,当以此为权与。”
然而,《淮南子》的写作目的是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刘安在组织编写之前,就已具备了融汇各家学说之长的自觉。《淮南子》并不是简单直接地沿袭、照搬诸子各家的学说,而是有取有弃、有赞有弹。刘安显然是在着眼全局,充分理解、消化了各家思想之后,才将其加以调和、糅合,纳入其理论框架的。高诱《淮南子·叙目》说:“其旨近《老子》”,大致是受了当时一般思想趋向的影响,后人也一般将《淮南子》归为道家,视其为“黄老道家”阵营中一员。然其书尤重《老子》,而较为轻忽黄帝的事迹、言论,从而与当时流行的黄老道家又有所区别。但就思想史而言,《淮南子》的学派归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在汉初的社会转型、学术转型过程中所取的态度与所做的贡献。在这一意义上,《淮南子》对先秦以来诸子各家学说的所作的汇集、糅合,其成就远远超出了汉代的其他著作。
汉初学术,尚致用务实。因为当时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实在复杂繁多,纯粹的理论兴趣很难大行其是。《淮南子》兼综各家,其真正目的也在于务实致用,确立理想的治国方案。汉初的中央朝廷,先是要收拾战争残局,使剧减的人口回升,恢复百姓经济;接着又要应对此起彼伏的诸侯王族的权力威胁;同时还要防止匈奴异邦的侵扰。当时的政治危机实可谓严重。因此,高、惠、文、景几任皇帝,日子过得都不安逸。这样,汉初的学者们所思考的,就常常是切近的现实问题。陆贾设法改变刘邦对儒学的态度便是一例。《史记·陆贾列传》载:“(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遭到辱骂之后,并不气馁,仍以“顺守”、“逆取”之论说服刘邦,并成书《新语》。班固后来把“陆贾造《新语》”与“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相提并论,视为汉初最为重大的举措之一。经过陆贾的努力,原先鄙视儒生的刘邦甚至还特以太牢之礼祭孔。
汉初的几十年,政治与学术其实是分不开的。先有儒生帮助刘氏王朝定下典章制度;同时又有黄老道家倡导“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经济;到了文、景年间,竟形成了“文景之治”这样看起来一派大好的局面。但皇帝的麻烦仍是很多,令他最为头痛的事情是“诸侯僭拟,地过古制”。如悼惠王刘肥占据齐七十城,元王刘交占据楚四十城,吴王刘濞占据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这些势力强大的诸侯王自恃国大势强,常常不遵王法,目五天子,甚至图谋叛乱。于是,皇帝与诸侯之间相互顾忌,勾心斗角,矛盾日益严重、激化。贾谊称当时的情况如“抱大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所以他主张“定制”,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除了儒家,黄老道家也是汉初一支极为重要的学术力量。黄老道家为汉初的经济、政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从一开始便具有官学的性质,表现出作为统治术的政治色彩。[7]但是坚持以黄老道学治国并非易事,同样阻力重重。《史记》称“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指景帝)及太子(指武帝)、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书,尊其术。”既言“不得不”,可以想象,并非人人情愿采用黄老的清静无为的治国之方,而多少带有被迫的成分。儒、道的互融与竞争,是汉初学术界发展的一条主线。但这时的竞争,并不是先秦百家争鸣式的学理化的辩论,而表现在各自的主张能否被当政者选择、采纳。这样的学术,一定是务实、致用的。因为选择学术的人所关心的是政治,关心的是面临的现实问题能否顺利解决。至于理论本身是否深刻、精彩,则未必予以理会。
在这样的情形下,政治需要学术提供理论依据或指导,学术也需要政治提供支持与庇护。而学术是不掌握实际的权力的,所以必须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路向,顺从握有实际权力的政治的要求。换言之,学术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向当政者给出“有用”的东西。与此相应,汉代诏举贤良方正、茂材孝廉、置博士弟子员等措施,又从制度上强化了学术与政治相联的纽带。侯外庐先生认为,汉代士大夫所尚的学术一反古代的自由争鸣,而以利禄之路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