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3-17 15:58:52作者:佚名
2017年10月3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同意赤水市退出贫困县。赤水成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靠着一秆翠竹,家乡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了”,消息传来,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中心主任、南林大竹类所教授、赤水市荣誉市民丁雨龙难掩兴奋,“奋斗这么久的目标终于实现了,这是我们每一个赤水人的骄傲。”
赤水成功脱贫摘帽的背后是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以下称南林大竹类所)十几年的默默付出。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南林大竹类所当起了“急先锋”,为贫困县送去了助力脱贫的富贵“竹”。
科研接地气,项目扎根山沟里
“服务社会乃立所之本”,这是竹类所在建所之初就立下的“规矩”。一代代竹类所人将其奉为行动指南,在青山绿水间写就科技富农的大文章。
说起竹类所的各类科研成果,原竹类所所长王福升如数家珍:“8种散生竹组培及快速繁育技术”在散生竹组织培养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为实现竹苗的快速繁育和产业化提供可能;“耐寒地被类观赏竹选育及容器育苗技术研究”选育出可在北京等地种植抗寒优质竹种,为北方地区冬季的裸地披上‘绿装’;“撑绿竹纸浆林的种群结构与丰产研究”为发展纸浆用竹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竹类所的研究课题大多十分接地气,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王福升说。
与研究课题“接地气”相伴随的是其科研项目大都在分布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竹类所的研究生们私下里常常用“钻山沟”来形容他们的科研过程。“一待就是几十天,吃饭洗澡经常没有保障,在山沟沟里走的是满身泥、两脚泡。”曾多次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凡美玲说。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竹类所人硬是坚持了几十年。
2005年起,竹类研究所先后将承担的“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地点放在处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赤水市。2012年,张齐生院士在赤水市的龙头企业“”设立了院士工作站。2016年,竹类研究所将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落户国家级贫困县桐梓县和正安县。长期以来,南林大竹类所研究团队还先后为《赤水市竹产业发展规划》《赤水市竹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赤天化纸业原料基地竹林经营规划》等出谋划策。几十年孜孜以求,南林大竹类所的专家们在这些山沟沟里,刨出了“金豆子”。
2017年,正安、桐梓两县又分别与南京林业大学签订了方竹开发利用研发项目协议。实行“公司+贫困户+科技”模式,双方在方竹新品种、竹林培育、竹产品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人才培养与实践方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分别建立50万亩、100万亩方竹新品种及良种繁育基地,打造现代育竹科技示范园,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优美,竹产业链“优质、高产、高效”,让老百姓在山沟沟里也能鼓腰包。
“林业在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具有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说,“以前老百姓是‘守着青山饿着肚子’,而我们科研人员的工作就是要教会他们算好‘经济’‘生态’两本‘账’,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换来金山银山。”
专家下田头,技术送到家门口
2018农历新年里,竹类所师生组成的“农技拜年”专家团已经在贵州北部遵义市的赤水、桐梓、正安等地忙碌开来。从2005年起,几乎每个春天南京林业大学就业网,他们都会在这里待上半个月左右,深入山间地头,实际指导竹农造林经营。十几年来,这支专家团的脚步遍及黔北大半林区,每年去当地考察20余人次,是当地政府、企业的“智囊团”,也是林农们生产上的“百事通”。
“凡是遇到难题,我就给南林大的专家打电话”,赤水市两河口镇黄连沟村方竹种植大户桂金华说,“只要我有需求,专家就来到我家地头!”
桂金华家屋后也有几分祖辈留下来的竹林地。栽竹、卖笋,这曾经是一家六口全部的收入来源,日子过的紧巴巴的。2013年,在当地林业局技术人员的陪同下,南林大竹类所专家团来到桂金华家。在实际察看了他家的竹林经营情况后,从林地清理、种苗选育、留笋养竹、施肥经营等方方面面开出了一张精准改造的“药方”。
“选种要选竹鞭是嫩黄色的,颜色越鲜亮越年轻;出笋不能净挑大的挖,‘留得青山在,来年不发愁’;收笋不能掰,要用锹,找到‘螺丝钉’后连根拔起……”桂金华文化水平不高,科研人员就用这种形象的比喻手把手地教他。“从第一次来过之后,教授每年起码来个三四趟,比普通亲戚走动的还勤呢。”他说。
仅仅两三年的时间,桂金华家的竹林就见了效益,产量比往年翻了好几番。在专家团的建议下,他通过流转土地,扩大林地面积,选育大青壳、大花壳等优良品种,还购置了一套简易的干笋加工设备。这两年,村里利用临近赤水大瀑布景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桂金华的老婆和儿子在景区门口开了两个门店销售自产笋子,仅春节七天假期就售出干笋1000斤、盐渍笋4000斤,收入8万多元。
“谁能想到原本不值钱的竹子,在教授们的指点下竟变成了我家的‘富贵竹’啊”,桂金华兴奋说,富起来的他自掏腰包100万,帮助村里修公路。路通人来,现在的黄连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竹子,卖笋子、办农家乐、加工竹编等旅游纪念品。
十几年来,南林大竹类所专家团在遵义认下了许多像桂金华这样的“穷亲戚”,带领他们从良种选育、种苗繁育、造林规划、丰产技术培训等多环节给予全面的技术支撑。仅2018年已经举办方竹低产林改造现场培训班25期,并为正安、桐梓每个乡镇建设1个示范林基地。专家们还编制了通俗易懂的“竹事生产表”,竹农只需“以计而行”就可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确保“帮在点上,扶在根上”。
目前,赤水市竹业综合收入占GDP总量的50%左右,全市20万人口人均占有6亩竹林,每人每年依靠竹原料可直接增加经济收入3000元。竹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成果进企业,林农得实惠
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专家团深知,乡镇企业发展的好,也就等于抓住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牛鼻子”。因此,他们格外重视与当地,尤其是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对接和帮扶。
是正安当地唯一的一家以金佛山方竹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长期以来,企业在产品加工上以粗加工为主,品种结构单一、规格良莠不齐,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和经营基本处于小农经济状态。
为了加快林区内方竹的复壮更新,增加方竹笋产量,调整和创新产品结构,南林大竹类所研究团队携手长期致力于方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的攻关。团队经过长期的实地调研,在摸清金佛山方竹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从调整低改时间、竹林抚育间伐、留笋养竹、施肥、调整林分立竹年龄结构和密度结构、保护林冠层等环节,创新了一套金佛山方竹低产林改造技术。2015年,南林大竹类所研究团队和共同申报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获科技部批准。
公司总经理郑继伟说:“通过南林大专家团队连续3年的改造,目前低产方竹林基本上实现复壮更新南京林业大学就业网,林分结构趋于合理,进入正常经营,笋产量由原来的每年150斤/亩提高到800斤/亩。公司以方竹笋为原料加工的清水保鲜笋、滚刀笋、笋片、笋干等系列产品远销海外,供不应求。”
目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起38万亩自主经营、农民共建的竹林基地,形成“土地变身‘绿色工厂’,农民争当产业工人”的格局,直接带动14866户竹农就业、增收。顶箐村村民黄文昭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我自己有50多亩方竹林,每年自产的方竹笋卖给公司能收入6000多块。除此之外,我还帮公司干活,每天收入100块钱,每个月工作24天,家里再养猪、喂牛、喂鸡,一年七七八八算下来也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你说小康不小康!”
“十九大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期望就是要为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找准方向。高校是脱贫攻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说,“学校始终鼓励一线科研工作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贫困地区的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和智力扶贫为主要手段,以校地、校企合作为载体,在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仗,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展现南林担当。”(李政 方彦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