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4-20 15:04:56作者:佚名
“上家门口的小学”,一直是深圳龙华区壹城中心家长们的期望。小区内的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是家长心目中的最佳选择。
然而近年来,由于该片区学位紧张,已连续两年有家长向南都反映小一入学难的问题。今年亦有家长反映称,因学位紧张,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一类学生可能都录不完,二三类的学生面临分流到更远的学校入学。
龙华老城区学位紧张问题究竟如何破解?
龙华区教育局回应称,近年来龙华区已大力新建学校超规模招生,今年亦将继续新建学校,逐步缓解片区学位紧张难题。
家门口的小学不能上
数百名学生面临分流
△示意图
尹先生的孩子2020年秋季要入学就读小一神龙小学不对口,他是龙华区壹城中心的公租房住户,也是龙华区户籍,属三类学生。
近两年来,尹先生一直在为孩子读书的事四处打听奔走,最希望的是小孩能就读小区内的龙华第二实验学校,或者家附近的创新实验学校,“家楼下就能上学神龙小学不对口,符合就近入学的原则,孩子也安全许多”。
但现实情况并未如尹先生的意。壹城中心所在的龙华街道,向来是龙华区学位最紧张的区域。
2019年,龙华区教育局就发布了学位预警,尹先生称,自己当时就和一些家长到龙华教育局反映情况,希望教育局能合理安排,让壹城中心的孩子们可以就近入读龙华第二实验学校,或者创新实验学校。
今年5月,龙华区学位划分情况公布。尹先生称,自己所在的壹城中心按照政策,今年只能报名龙华第二实验学校,“去年学区共享,我们小区的孩子还能报创新,今年二实招生500人,我们明知上不了还是要报,最后就面临分流”。
尹先生称, 今年龙华第二实验学校小一招生计划为500人,一类学生就报名了500多人,“一类都录不满,我们剩下的两三百名学生全部要分流”。
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 分流要等到录取结束才能开始,而到时如果创新实验也录满了,这些孩子要分流到龙华第三小学、幸福小学等学校,“离家三五公里,还要经过多条主干道,上下学不安全”。
尹先生向记者表示,家长们目前的诉求就是希望二实和创新实验扩班,让孩子都能在小区内上学,就近入学。
该片区老牌学校松和小学相关人员亦曾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主要是龙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区政府、教育局不断努力新建、扩建学校,但建设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去年,龙华区教育局就此问题接受南都采访时曾表示,为进一步缓解该片区学位紧张的问题, 龙华教育局2019年将开办创新实验学校,从目前筹建进度来看,该校2020九月份可以建成投入使用。
龙华区教育局:
学校建设周期滞后人口增长
今年将新建幸福小学
△示意图
在龙华区教育局官网,记者查阅到,截止5月27日,龙华第二实验学校小一入学一类学生报名人数为561人,已超招生计划60多人,一类报名人数为全区第一。
创新实验学校的一类报名人数为251人,而创新实验今年的招生计划也仅为300人。
龙华第二实验学校是否有可能扩班?
该片区学位紧张的问题未来如何缓解?
就此,南都记者再次联系了龙华区教育局进行采访。
相关人员回复称, 龙华第二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核准规模为48个班,即每个年级的标准规模是8个班,该校今年的招生计划为10个班, 已经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了2个班。
根据今年的报名数据(报名资料还未经审核),1类生报名人数确已超出招生计划60多人,1-3类生超出招生计划300多人。
据区教育局相关人员介绍,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于2018年9月开办,学区划分按照国家省市文件精神要求以“主干道为主、距离相对就近、教育资源均衡”等原则进行划分,该校2018年9月小一录取完一至五类学生,六类学生分流至民办学校就读且享受义务教育学位补贴。
2019年,龙华第二小学、龙华中心小学、松和小学、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等学校新生报名人数均超过招生计划,为满足更多适龄儿童就读公办学校的需求,新增创新实验学校、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外国语学校、龙华第三小学三所公办学校,增加近1000个小一学位,有效缓解了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龙华第二小学、龙华中心小学、松和小学等学校的学位压力。
新增的创新实验学校属于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学区范围内,2019年接收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小一分流生约400多人,今年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学区一分为二,大部分老旧小区已划分给创新实验学校,创新实验学校的建成,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的学位压力。
但该校的核准规模是36个班,目前已招了23个班,已经是超规模招生,所以今年已达挖潜扩容的极限,不能再继续扩班。
相关人员称,龙华第二实验学校片区学位紧张的根本原因是该片区规划学校太少,属历史欠账问题,龙华区近两年已经通过厂房改造、新型易建等多种方式穷尽可能大力新建学校,但学校建设周期与人口增长的速度相比具有一定滞后性。
今年龙华街道将继续新增幸福小学,并提前借址开办,全力解决该片区学位紧张问题,满足更多孩子入读公办学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