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为什么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延续到明朝灭亡?!

为什么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延续到明朝灭亡?

更新时间:2022-08-05 19:38:46作者:admin2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

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

魏国公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

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

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

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

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

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

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

宋国公冯胜

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

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

卫国公邓愈

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

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

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

郑国公常茂

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

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经过十六年的艰苦征战,当年的淮西贫苦农民朱重八、参加义军后改名为朱元璋的吴王终于扫平了南方的各个竞争对手,在应天府(今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即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同一年,明军在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的率领下,举兵二十五万出征,发动了统一全国的北伐作战。

至闰七月,明军先后攻克直沽、通州,包围了大都,元顺帝于闰七月二十八夜,率皇室后妃及文武大臣等自大都健德门逃往上都,元朝由此放弃了对中原汉地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军进入大都,南北一统,太祖下诏改大都为北平,大明宣告成为天下新的主人。

攻克大都后,徐达、常遇春继续率军西征,击破元山西守军,收复山西。此后,徐达和常遇春分兵,徐达向西进攻,先后收复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常遇春则回师北平,联合副将军李文忠部,击败北元南下进攻北平的军队,然后率军千里追击,直驱北元上都,迫使元顺帝放弃上都逃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常遇春随即率军攻克北元上都开平府。

就在两路明军接连获胜的时候,北伐明军副将军常遇春在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初,自开平府胜利南归、行至柳河川时,突然在军中患急症,不治而亡,年仅四十岁。太祖接到常遇春病逝军中的噩耗后大为震悼,下诏命常遇春长子常茂迅速北上,迎接其父的灵柩,运回应天府,赐葬于钟山之下,太祖亲自出席常遇春的葬礼,并奠酒举哀、致祭。

而徐达率领另一路明军,则在随后赶来的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左副将军邓愈支援下,西征接连获胜,在平定山陕、甘宁及河西诸城后,回师自云州(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出塞,经野狐岭、兴和(河北张北)、骆驼山(河北沽源境内),两路包抄进攻应昌。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元顺帝在应昌病逝,北元皇太子爱猷识礼达腊(即北元昭宗)放弃应昌,北逃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西北部)。明军李文忠部率先攻克应昌,擒获北元文武大臣数百人、及北元昭宗次子买的里八剌(身份存疑,或许是元顺帝之子)。李文忠克应昌、率军回师途中,又破北元残余势力驻守的兴州(今河北滦平),俘降元军三万余人。徐达、冯胜、邓愈、及常遇春病逝后由李文忠代管的各路北伐明军会师后,奏凯而还,胜利回到京师应天府(南京)。

北伐大军在徐达的率领下、胜利返回京师时,太祖亲自到龙江迎接,并在皇宫中举行盛大宴会,给功勋卓著的诸将庆功。

之前,洪武二年(1369年)的时候,太祖为了给起兵以来就追随自己,奋勇作战、出生入死的诸开国功臣们酬功,已经在京师鸡笼山上提前建造了“功臣庙”,以“起兵以来、立有大勋诸臣,其战殁者塑像供奉,在世者虚位以待”为设立前提,在功臣庙内设立了二十一个神位,以供奉、褒奖那些为建立大明王朝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不过彼时太祖还没有正式给各功臣赐爵位、赏名号、定岁禄。

至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大获成功,北方及西北各地都被大明收复,天下初定;于是,太祖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举行了大明王朝第一次大封功臣典礼,将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武臣们,以及部分居中策划、运筹帷幄的高级文官们各自授予公、侯、伯三等爵位,以示对开国功臣们的酬庸、记功之意。

在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的这一次大封功臣中,太祖在开国文武群臣中共册立了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伯爵二人。其中,最高等级的公爵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诸位公爵在日常朝会、宴飨、大典时的排班中,皆以韩国公李善长为排名第一者。

得以在太祖第一次封爵中获授公爵、成为勋臣之首,这六人都有着各自的优势条件,其中,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四人是高级武臣,并在太祖建立大明前就紧随其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大明建立后又率军北伐、西征,打下了北方大片疆域,因此得以起兵元从、赫赫武勋的功业封授公爵。

郑国公常茂,是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的长子;常遇春和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等武臣一样,在大明建国前后,追随太祖出生入死、亲冒矢石,九死一生,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在北伐做战时千里追击、攻克北元上都开平府,其功劳几乎和北伐主帅、大将军徐达一样大。只是常遇春在南归途中突然于洪武二年(1369年)病逝军中,没有赶得上第二年的大封功臣典礼,因此太祖将本应授予常遇春的爵禄荣誉,转由其子常茂代领,册立常茂为郑国公,排名公爵第三,以示不忘功臣、荫及子孙之意。

至于开国公爵中排名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则是唯一的文官(其实是勋臣,李善长并非以科举入仕,而是主动投军、参加了当时还是红巾义军中层将领朱元璋的队伍),从至正十四年(1354年)起就追随于朱元璋麾下,十余年间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参与决策、主管粮秣后勤;朱元璋未登基前,每次率军出征时,都由李善长留守大营,主持后方政务,使将士们顺从,百姓们安然。朱元璋能够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最终由弱变强、逐一消灭南方各个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李善长作为第一心腹文臣,所起到的关键文治作用和创建的制度成绩居功至伟。

因此,太祖建国后,常常将李善长比喻为“朕之萧何”,并在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以“善长虽无武勋之功,然事朕日久,谋划运筹,供给军食,其功甚伟,宜晋封大国”为由,将李善长定为开国功臣第一位,排名于所有武臣之前(另外两个获得爵位的文臣,是诚意伯刘基、忠勤伯汪广洋,和李善长的公爵差太远了)。

在给六位开国功臣封授公爵的同时,太祖也一并赐予他们功臣号、散官号、免死铁券,及岁禄标准,分别为————

李善长: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刘基、汪广洋的伯爵岁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

常茂:钦承祖业推诚奉义武臣、特进光禄大夫、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其父常遇春已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赠开平忠武王,配享太庙,在明初功臣中第一个追封王爵)。

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大都督、参军国事、曹国公,岁禄三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

冯胜: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参军国事、宋国公,岁禄三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

邓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参军国事、卫国公,岁禄三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

开国六公爵中,李善长是文臣左丞相,没有“参军国事”、即参与军事作战行动计划的身份;常茂是代替父亲常遇春受封爵位,年轻无经验,因此也没有“参军国事”的头衔。除了他们两人之外,其余四位公爵都是明军顶级将领、元勋武臣,拥有“柱国、参军国事”的头衔,明军的大小军事行动,太祖都会和他们商议、制定作战计划,同时,委派他们其中的一位或者几位率军出征,他们也是明军最早的“帅臣”。

卫国公邓愈在洪武十年(1377年)任征西将军,率副将军沐英出兵征讨西蕃。邓愈、沐英领兵自甘肃进攻川藏,深入西蕃,追杀千里,一直打到昆仑山才返回,俘虏、斩首数万人,获牲畜二十余万,开辟疆土数千里。

但就在班师途中,邓愈在寿春发病去世,年四十一岁。太祖闻讯悲恸不已,辍朝三天,亲迎邓愈灵柩返京,追赠邓愈为宁河武顺王,赐葬雨花台,配享太庙。洪武十三年(1380年),邓愈之子邓镇袭爵,改号为申国公,以承邓愈爵禄。

曹国公李文忠封爵后,先后率军出征四川明夏、北元,洮州西番等地,战功赫赫。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去世,年四十六岁。太祖追赠外甥李文忠为岐阳武靖王,配享太庙。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文忠长子李景隆袭爵曹国公。

魏国公徐达以征虏大将军、中书右丞相身份长期领兵出外征战,留在京师的时间很少,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在李善长的举荐下,晋升中书右丞相,徐达免除右相,专任征虏大将军。此后徐达常驻北平,戍守边防,数年后才回到京师。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太祖诛杀谋反的胡惟庸后,下旨罢黜中书省,废丞相,将皇权和相权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此时徐达正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镇守北平,太祖下诏,召徐达回京师应天府,参与议政;不久后,北元再次南侵,太祖命徐达率汤和、傅友德出征,讨伐北元,并返回北平驻守。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留守北平时得了背疽,经过一番调养后稍微有所缓解。但次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达的病情突然加重,医治无效后,在北平去世,年五十三岁。

徐达去世后,太祖下旨追封他为中山武宁王,赠三世祖先都为“中山王”,将其灵柩运回京师举行盛大葬礼,并亲至致祭,以示悲疡之情。然后赐葬徐达于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并把徐达列为开国第一功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达长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洪武四年(1371年),韩国公李善长因因老病向太祖辞官,请求归居老家。太祖同意了李善长的请求,赐其临濠(即凤阳)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卫士二十家。并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即中都),李善长因此留在临濠数年。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将皇长女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长子李祺,授李祺为驸马都尉;另外,李善长的弟弟弟李存义,侄子李伸、李佑也分别被封为太仆寺丞及群牧所官。李氏一门显贵。

当时的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是在宁国知县的任上被李善长发现并举荐,才逐渐得到太祖的赏识,先后晋升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中书省参知政事,最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接任中书省左丞相。因此,胡惟庸对李善长感恩戴德,相互往来密切,胡惟庸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两家结成了儿女亲家。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为多年独掌相权(中书省其他文臣丞相,都因为犯法被太祖赐死或诛杀,徐达则早已免去丞相,专任征虏大将军),权力、私欲和野心都逐步膨胀,由此生出异志,居然想要谋反作乱,并着手联系外倭及北元,并多次游说李善长参与。李善长开始时不同意,后来在胡惟庸及弟弟李存义的再三劝说下,采取了默许态度。

太祖以静制动,并没有过早打草惊蛇、惊动胡惟庸一党,而是在准备就绪以后,才突然发动,将胡惟庸及其死党全部捉拿下狱,粉碎了他们的作乱阴谋,并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聚众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诛杀、夷三族。

但胡惟庸当时的罪行还没有全部暴露,因此太祖并没有以此案牵连太多人,只将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胡党一并诛杀。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侄子李佑虽然是胡惟庸的姻亲,也没有因此被治罪,担任原官如故。李善长本人则以左柱国、太师、韩国公的身份代掌御史台,权势不减。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知情人向太祖告发李存义父子为胡惟庸党羽,曾经参与过谋乱,太祖查明后,看在李善长为自己鞍前马后半生的面子上,没有处置他们,而是下诏免去李存义、李佑的死罪,把他们流放到崇明岛。但李善长并没有因此向太祖上表谢恩,而是装聋作哑,太祖因此大怒,从此对李善长心有忌恨,不再像以前那样器重、尊崇李善长。

洪武十九年(1386年)、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胡惟庸当年派出联络外倭、北元的使者林贤、封绩等都被抓获,经过锦衣卫的审讯,胡惟庸谋反案水落石出。太祖震怒之下,下诏肃清胡案逆党,因此株连诛杀者达三万余人,其中就有: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靖宁侯叶升八位开国侯爵。

在彻查胡案的审讯中,之前就和胡惟庸有过私下联系的韩国公李善长,也因为家奴卢仲谦的自首告发,而被牵扯进此案中。太祖深恨李善长受皇恩二十余年,虽有微功,但获悉胡惟庸阴谋叛逆却不检举,反而执徘徊观望心态,实属心怀叵测、大逆不道。而当时正好钦天监观天象时,预测将有星变、导致灾祸发生,问卜的结果是这灾祸当降临在元勋重臣身上。

于是,太祖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旨,将开国公爵第一位的韩国公李善长全家,除了其长子驸马都尉李祺及其两个儿子李芳、李茂(临安公主所出,太祖的外孙)之外,其余李善长的妻女弟侄等(含其弟李存义,其侄李伸、李佑)七十余人一并下狱,论罪处死。李善长被杀时,年七十七岁。

李善长全家被诛灭之后,其长子李祺因为是临安公主的丈夫,得以免死,但被剥夺了官爵,和妻子临安公主、儿子李芳、李茂一起迁到江浦安置。不久后,李祺抑郁而终,太祖挂念女儿和外孙,授予李芳留守中卫指挥使、李茂旗手卫镇抚,但两个外孙都被取消了承袭韩国公资格。因此,李善长的韩国公爵位就此断绝。

二百多年后的崇祯二年(1629年),南直隶绩溪县有一位名叫李世选的人,自称是李善长十世孙、李祺和临安公主九世孙,手拿太祖当年的“龙封御笔”进京,向崇祯帝上奏,要求复封韩国公。崇祯帝将此事发给诸臣审议,最终也没有得出结果,李世选因此被关在刑部狱中十年。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经过刑科给事中李清的上疏,崇祯帝才将遗忘在大牢中十年的李世选释放,“龙封御笔”之事就此不了了之。

在穷究胡惟庸案、并因此株连到韩国公李善长全族的同时,宁河武顺王之子申国公邓镇因为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婿,也因此被牵连进来,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全家被杀,申国公爵位被废除。

不过,太祖顾念邓愈当年的功勋,以及对功臣之家的眷顾,并没有株连邓家其他人,邓愈其余诸子邓铭、邓铎、邓铨家族都安然无恙,没有加罪。邓铭之前出征阵亡在军中,其子邓源被家族长辈做主,过继给绝嗣的大哥邓镇为嗣子,但太祖命其不得承袭申国公(或卫国公)爵位。

百年后的弘治五年(1492年),邓镇嗣曾孙、邓铭之孙邓炳被明孝宗授予南京锦衣卫带俸指挥使的官职,以承宁河王邓愈之祀。 嘉靖十一年(1532年),邓炳之子邓继坤被明世宗续封为定远侯,岁禄一千石头,子孙世袭。至此,邓愈的后代终于恢复了 世袭爵位,虽然没有复封申国公或者卫国公,但总归是煊赫的侯爵,相比李善长的后裔来说,已经很幸运了。

邓氏定远侯此后传承了五代,最后一代定远侯邓文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时候死于农民军攻破京师之时,之后,邓愈的后裔永远成为了平民。

郑国公常茂在洪武三年(1370年)代替父亲常遇春受封公爵后,因为年纪尚幼,不能单独领兵出征作战,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随同其他父辈元勋宿将从军作战,尤其是宋国公冯胜,因为是常茂的岳父,因此多次带领常茂出征。但常茂少年富贵,又受封显爵,和岳父爵禄相等,因此在军中骄纵跋扈,不听号令,多次顶撞冯胜,翁婿之间关系紧张。

洪武二十年(1387年),常茂随随冯胜出征辽东,击败并迫使北元辽东守将纳哈出归降。但在之后的招待宴会上,常茂误会纳哈出想要逃跑,因而鲁莽拔刀,砍伤了纳哈出,致使其属下的降卒纷纷溃散,明军本来可以平安收降辽东,却因此不得不继续出兵平乱,得不偿失。太祖得报后,恼怒常茂不识大体、又骄横傲慢,才会导致大军无功而返,因此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削去了常茂的爵位,流放到广西龙州安置,以其弟常升袭爵,改号为开国公,承袭开平王常遇春的爵禄。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常茂在龙州软禁地抑郁而终,年三十六岁,无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太祖寄予厚望的皇太子朱标突然患病去世,这就造成太祖筹谋许久的承袭计划被彻底打乱,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应对的话,大明社稷或将因此而不稳。

皇太子去世时,太祖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而皇太子在世的长子朱允炆只有十五岁,年幼稚嫩、没有任何政治威望,不能驾驭在朝的重臣们。

自知时日无多的太祖为了保证自己死后,大明江山不至于被外人篡夺,因此下定决心,将原本为了稳固皇太子的地位,而大力扶持的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蓝、常都是皇太子外戚,蓝玉是太子元妃常氏的母舅,常升则是太子元妃之弟)全部清除掉,以免日后皇太孙登基后,压不住这些功臣元勋外戚,从而导致江山倾覆,社稷改姓。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授意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凉国公蓝玉恣意骄纵、横行不法、并有勾连党羽意图发动叛乱的谋逆之举,然后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并以“居功自傲、横行不法、不尊人臣之礼、勾连党羽意图谋反”等罪名,将蓝玉抄家、夷三族,蓝玉本人被剥皮实草。而开国公常升,及怀远侯曹兴、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等一公九侯二伯也被牵扯进蓝玉谋逆案中,全部下狱诛杀或赐死。

开国公常升因凉国公蓝玉谋反之案被诛杀后,开国公爵位被废除(也有记载说,常升并未死于洪武大案时期,而是在建文四年(1402年),奉建文帝诏命抵抗燕王大军,失败后被流放云南,死在了当地。)

常升独子常继祖,在永乐初年被安置到云南,以平民身份在当地生活。此后常继祖生子常甯、常甯又生子常复,祖孙三代在云南生活了近八十年。

百年后的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下诏寻访配享太庙的开国功臣后裔,并说:“太庙配享诸功臣内、其有赠王者,皆佐高皇帝平定天下、立有功勋;而其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有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以奉先祀。”

之后,礼部考封司官员在云南找寻到了常遇春的玄孙、常升的曾孙常复,此时常复已经垂垂老矣,年过六十。明孝宗授予常复南京锦衣卫带俸指挥使官职(和同时找到的邓愈玄孙邓炳一样的待遇),奉开平王常遇春之祀。 嘉靖十一年(1532年),常复的曾孙常玄振被明世宗续封为怀远侯,岁禄一千石,世袭。常遇春的后裔即使没有复封为郑国公、开国公,但得以世袭侯爵,一样能够告慰先祖。

崇祯十六年(1643年),常玄振玄孙、第五代怀远侯常延龄自请率京营兵赴江西九江协守,以抵抗农民义军,崇祯帝准许了,常延龄因此离开京师南下。后来在崇祯甲申的巨变中,常延龄辗转来到金陵(即南京),参与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弘光政权失败后,常延龄没有投靠新朝,而是以平民身份带着家眷隐居在乡野中,布衣灌园,萧然终老。在明亡后的大明诸勋臣后裔中,只有常延龄保持了这样的气节。

宋国公冯胜封爵后,以征西将军的名义率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西征甘肃、河西,击败北元守军,一直打到哈密等地,西拓疆域千里之地。此后冯胜率军出山西征讨北元,得胜后镇守陕西、河南,还曾北上会合驻守北平的徐达练兵。

洪武十七年、十八年(1384、1385年),大都督曹国公李文忠、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先后去世,卫国公邓愈也早就病逝,冯胜成为开国公爵中硕果仅存的武臣元勋(韩国公李善长是文官、郑国公常茂年轻没有经验),因此,太祖更加倚重冯胜,命他时常提携、教导后辈勋贵。洪武二十年(1387年),太祖决定遣大军再击北元,并克复辽东,于是授予冯胜为第二任征虏大将军,以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步骑二十万出征辽东;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南雄侯赵庸等都随军出征,跟随冯胜出征并学习指挥作战。

此后冯胜大军一路出征,作战顺利,北元辽东守将纳哈出在明军步步紧逼、四面围攻下不得不向冯胜请求归降。冯胜派副将军蓝玉迎接纳哈出,并设宴款待。但在宴会中,冯胜的女婿郑国公常茂误以为纳哈出是诈降(也并不是没有可能),误会中砍伤了纳哈出,导致纳哈出的部众在这之后大惊溃散,明军想要顺利接管辽东的企图破灭,明军都督濮英所部在弹压溃兵过程中全军覆灭。

常茂鲁莽犯错之后,冯胜向太祖上疏说明辽东降军激变的经过,太祖大怒,派出使者前往辽东,将常茂象征性下狱,带上械枷。常茂不甘心被降罪,于是也上疏太祖,攻讦岳父冯胜在作战中藏匿良马、派门人向纳哈出之妻酌酒、强娶北元王子之女等事,并强调纳哈出因此才因失去降附之心,想要逃走。

冯胜、常茂翁婿之间彼此攻讦后,太祖对二人都大失所望,先是革去常茂的公爵、流放到广西龙州,改立常茂之弟常升为开国公,以承常遇春之祀。冯胜则被收回征虏大将军印,统兵权移交给副将军蓝玉,离开军中,到中都凤阳府居住,定期奉诏赴京师觐见,无事不必来京。此后,冯胜再也没有统帅过大军。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在诛杀了凉国公蓝玉的当月,就把宋国公冯胜从凤阳召回京师,软禁于城内,监视居住。此时,宿将颖国公傅友德已被太祖逼迫自杀,朝中元勋公爵中,只剩下宋国公冯胜还在世。冯胜另一个女婿是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之前冯胜在凤阳居住时,曾私会女婿周王,太祖知道后心里非常不满;后来冯胜在凤阳又多次侵占民田、私驭兵士,地方深受其扰。

太祖一是担心自己死后,冯胜会凭借元勋功臣、宗室外戚的身份,勾结女婿周王觊觎皇权,不利于皇太孙;二是觉得朝中功臣们几乎都被自己清除,冯胜独善其身,地位最高,将来或许会在自己去世后以勋戚之首把持朝政,进而效法前朝权臣的模样,篡夺大明社稷。因此,太祖痛下决心,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下旨赐死了宋国公冯胜,消除了自己认为潜在的隐患。

冯胜被赐死时,大致年过六十,其诸子虽然没有一并被杀,但宋国公的爵位不许他们承袭,都被贬为平民,安置于冯胜女婿、周王朱橚的封国河南开封居住。

成化十一年(1475年),冯胜的后裔在聚居的开封府祥符县新昌坊内,给先祖建祠以为纪念,民间称之为“冯胜祠”。二百年后,明末农民军攻打开封时,掘河堤水淹开封,冯胜祠堂被毁。

因为冯胜是被太祖赐死的,所以没有配享太庙的资格,更加没有追赠王爵,明孝宗在弘治五年寻访配享太庙的国初功臣后裔、并对他们授官以承其祖先祭祀时,冯胜的子孙虽然还生活在开封,但没有资格被授官,此后也没能被明世宗在嘉靖十一年续封爵位,一直都是平民身份。一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政权才追赠冯胜为宁陵武壮王,配享太庙,不过,此时大明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冯胜的后裔一直生活在河南以及北直隶等地,近代以后,冯氏后裔中出了一位直系军阀首领、大总统,以及他的曾孙,现代著名相声演员。

就这样,大明最初的开国六公爵中,韩国公李善长牵扯胡惟庸谋反案,导致全家(除长子李祺及两个孙子李芳、李茂外)被杀,韩国公爵位被废除;宋国公冯胜因太祖猜忌而被赐死,宋国公爵位不允许其子孙承袭;卫国公邓愈则因为长子邓镇被妻外祖父李善长株连,全家被杀,爵位停止传承(近百年后邓氏子孙得以续封,但降爵为定远侯);郑国公常茂因为骄横鲁莽、横行不法而被革爵流放、抑郁而死,其弟常升袭爵后,又牵扯进凉国公蓝玉谋反案,因此被杀,儿子被流放云南,郑国公(开国公)爵位停止承袭(和邓愈后人一样,常氏子孙也在之后续封爵位,降爵为怀远侯)。

所以,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时为止,大明开国六公爵中,只有魏国公徐达的长子、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以及曹国公李文忠的长子、第二代曹国公李景隆这两位二代勋贵还保有由父辈所传下来的爵位,延续着大明国公的荣耀。

第二代曹国公李景隆很受建文帝的重用,数次受建文帝派遣,参与“削藩”行动,并在建文朝廷和燕王激烈交战的“靖难之役”初期,以大将军身份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燕军。但在和表叔燕王朱棣(李景隆之父李文忠是太祖外甥、燕王的表哥)的交战中,李景隆屡战屡败,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大败给燕军,丧师数十万,使得建文朝廷元气大伤,再难组织大规模军事进攻,燕军则士气高涨、并缴获大量战利品,靖难之役攻守形势由此逆转。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回京师,但没有加罪,依旧予以重用。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在燕王的指挥下一路南下,渡过长江进逼京师,建文帝命李景隆守卫京师金川门,防备燕军。但李景隆在燕军围城的紧要关头却向燕军投降、献金川门放燕军入城,京师陷落。

燕军入城后,皇宫燃起大火,建文帝在乱军中不知所踪,燕王朱棣获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皇位,即明太宗(成祖),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年,以明年为永乐元年。而李景隆则以“默相事机之功”,被成祖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并在曹国公岁禄三千石的基础上,再加岁禄一千石。朝廷大典、朝会、宴飨,李景隆都位于百官之首。

对于原先的敌手、如今的新贵李景隆因为投机而得到的待遇,不止原建文朝廷的官员,就连跟随成祖靖难的诸功臣们都为此而愤愤不平。

永乐二年(1404年),在建文帝削藩时,被李景隆借机打击欺压过的周王朱橚给成祖上疏,揭发李景隆当年曾“至邸受赂”,同时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图谋不轨”,排名靖难功臣第二的成国公朱能也弹劾李景隆与其弟弟李增枝“蓄养亡命”、阴谋叛逆。在诸多文武大臣们的接连弹劾下,成祖明白李景隆这是犯了众怒,于是削去李景隆的勋号,停止他上朝的资格,只以曹国公的名义领取俸禄。

之后,礼部尚书李至刚再次上疏给成祖,继续弹劾李景隆:“景隆在家,坐受家人伏谒叩拜,如君臣之礼,实属大不敬礼。其弟增枝多立庄田,蓄养僮仆千百人,有叵测之意。”成祖见李景隆已经为满朝文武所鄙视、且自己也实在忍受不了他的背主求荣举动,于是顺水推舟、将李景隆的曹国公爵位褫夺,把李景隆、李增枝兄弟及李氏妻妾子侄数十人一同软禁在家中,抄没除李氏私宅和岐阳王李文忠坟园祭田之外的其他全部家产。

李景隆被革爵抄家后,羞愧难当,曾经绝食数日,想要自尽,但始终没有死成。之后李景隆再也没有寻死的想法,而是照常起居生活,一直活到永乐末年才去世,时年大概五十余岁左右。

李景隆死后,他的子孙后裔被解除软禁,但没能承袭曹国公爵位,只以平民身份在南京生活。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寻访开国功臣后裔、“量授一官,以奉先祀”,李景隆的孙子李璇被授予南京锦衣卫带俸指挥使官职(和邓愈、常茂后裔的待遇一样);嘉靖十一年(1532年),李璇的孙子李性被明世宗续封为临淮侯,岁禄一千石,世袭。

崇祯十七年(1644年),第八代临淮侯李祖述在京师(北京)失陷后,从北方逃回南京,第二年在南京投降新朝,成为平民,临淮侯传承就此完结。

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原名徐允恭,后来避建文帝名讳,改名徐辉祖。自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承袭魏国公后,徐辉祖就随开国元勋冯胜、傅友德等人练兵、备边、“防卫西番”,在军中屡立战功,颇有徐达之风。太祖常常让徐辉祖陪侍于皇太孙朱允炆左右,侍奉、护佑卫皇太孙,因此徐辉祖和皇太孙之间关系极为融洽。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对徐辉祖倍加信任,继位当年就晋封徐辉祖为太子太傅。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并先后击败了建文帝所派去讨伐大的耿炳文、李景隆两路军队。徐辉祖是燕王的内弟(燕王正妃徐氏,是徐辉祖之姐、徐达之女),但并不以至亲而偏袒燕王,屡次向建文帝请求带兵征讨姐夫燕王。建文帝于建文二年(1400年)派徐辉祖带兵三万北上,协助大将军李景隆征讨燕军。

徐辉祖北上抵达德州时,恰逢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中惨败于燕军,损兵折将十多万,粮秣辎重丢弃无数,狼狈溃逃至德州。徐辉祖在李景隆溃兵到来后,率军殿后,让李景隆等部先行撤离,自己则带着后卫军队缓缓退兵,燕王得知是内弟押阵撤退后,也不敢轻易进攻,徐辉祖因此全师而还。

此后,徐辉祖和南军诸将铁铉、盛庸、平安等人驻守山东、直隶(南直隶)北部一线,勉力支撑和燕军的战线,虽然不能击退燕军,但互有胜负,尤其是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的齐眉山之战中,徐辉祖指挥南军灵活作战,伏击了孤军南下的燕军,斩杀了燕军骁将李斌等,使南军获得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而燕军由于离开北平根据地、长驱南下导致粮草不济,及暑热折腾,一时陷入了窘境,燕王甚至有就此撤军北返的意思。

关键时刻,建文朝廷内部误传燕军已经兵败北逃,京师不可无良将镇守,于是建文帝将徐辉祖召回京师(事后也有其他说法,是建文朝廷中有人嫉妒徐辉祖,于是向建文帝进谗言,称徐辉祖因和燕王是至亲,所以作战时未尽全力,导致燕军虽败,但未能彻底将其消灭,建文帝因此对徐辉祖产生怀疑,故而将其调离前线)。

徐辉祖被调回京师后,南军防线因此空虚,士气也大受打击,驻守淮北前线的何福、平安等军失去了有力的支援,因此在随后的灵璧大战中被燕军大败,全军溃散,燕军得以一直南下,直接攻到长江边,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渡江包围京师。金川门守将、曹国公李景隆在关键时刻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京师因此陷落,建文帝也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由此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燕军自金川门入城时,徐辉祖还在浦子口指挥南军迎击燕军,得知京师陷落后,徐辉祖自知无力回天,才放弃抵抗,回城退居魏国公私邸,闭门自守,不愿去见姐夫燕王。

燕王获胜、并夺取皇位,成为皇帝,即明太宗(成祖)。之后,成祖命人去请内弟徐辉祖前来相见,但徐辉祖守在私邸中父亲徐达的祠堂内,就是不肯出门和成祖见面。成祖大怒,直接命人将徐辉祖下狱,然后亲自去召见询问他,徐辉祖始终一言不发、不承认成祖已经继位为帝。法司官员强行要他供述,徐辉祖愤而直书“高皇帝钦命:中山王开国功臣、其子孙免死!”

成祖对徐辉祖这种完全不配合的态度火冒三丈、几次想要把他论罪处死,但思前想后,顾及到岳父中山王徐达、以及徐王妃的面子,最后还是忍住火气,把徐辉祖释放回家,但是革去了他的魏国公爵位和俸禄,软禁于家中。

永乐五年(1407年),软禁中的徐辉祖因病去世,时年大约四十岁左右。成祖在徐辉祖死后下达诏命:“昔年,辉祖与齐、黄之辈谋危社稷、戕害宗室,朕念中山王有大功于社稷,因而曲赦之。今辉祖既死,中山王不可无后,其长子徐钦,可袭魏国公,以奉中山王之祀。”

因为身为成祖外戚(岳父)身份、以及成祖本人的宽纵,徐达的魏国公爵位这才得以留存,并在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严重冒犯皇权后,也没被革爵废封,而是继续由孙子徐钦承袭。此后,魏国公的爵位在徐辉祖的后裔中传承了九代,并世代担任南京守备要职,直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第十一代魏国公徐文爵在南京投降新朝,旋即被废为平民,魏国公世系这才宣告结束。

另外,徐达第三子徐增寿,在徐达在世时就被太祖选为勋卫,此后又逐渐晋升,最后官至右军都督府左都督。燕王发起靖难之役时,徐增寿暗中交通姐夫燕王,为其传递、密告京中的部署。后来,建文帝发觉徐增寿的私下举动,于是将其关押。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渡长江攻破京师,建文帝在宫中大火燃起时,亲手持剑将徐增寿杀于左顺门内,然后在乱军中失踪。

燕王入城后,得知内弟徐增寿已经死于建文帝之手,顿时悲痛不已,急忙赶到左顺门外,抱着徐增寿的尸体大哭,并吩咐厚葬内弟。燕王登基成为明太宗(成祖)后,第一个追封的功臣就是徐增寿,封他为武阳侯,赐谥号“忠愍”。

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大封靖难功臣,其中徐增寿被加授钦承父业推诚守正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晋封定国公,岁禄二千五百石;由其长子徐景昌承袭定国公爵位,子孙世袭。此后,定国公爵位在徐增寿的后裔中传承了八代,最后一代定国公徐允祯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农民起义军所杀,定国公世系完结。

徐达及其后世子孙之所以能够在大明开国六公爵中,成为唯一保有爵位、且获封两家公爵的显赫勋贵,一是因为徐达生前功勋卓著、又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去世(没有被牵连进胡惟庸、蓝玉两案),因此不被太祖所猜忌(相对于同是宗室亲王外戚的傅友德、冯胜、蓝玉来说,徐达的运气太好了),留下的爵位得以安全度过太祖时期。

然后,徐达的三个女儿又是三位亲王之妃(燕王妃、代王妃、安王妃),其中燕王朱棣还获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皇位成为了皇帝,因此徐氏成为皇室外戚,身份不单单是勋戚这么简单,爵位也更有保障。即使徐辉祖对抗燕王、并拒不承认姐夫的皇位,成祖看在岳父和妻子的面子上,最多针对徐辉祖个人,但徐氏家族的富贵还是有保障的。

最后,徐达第三子徐增寿对姐夫燕王起兵之事积极效力、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成祖靖难成功后,感念(另一个)内弟的忠诚和功劳,自然推恩给他的子孙,因此徐增寿及其后代得到了定国公的爵位,徐达一系由此也有了两个公爵世系。大明历代异姓功臣勋贵中,再也没有比徐达家族更加煊赫、更加尊贵的了。

为您推荐

江苏高考如何填报志愿

首先,要参考院校资料,招生章程、招生计划等; 其次,查询有关院校、专业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 然后,了解今年在本省市招生的学校、专业、人数; 最后,用自己的平时成绩、

2021-06-29 06:36

高考志愿如何填?

高考过后,紧接着高考志愿填报是广大考生及家长头痛的事情,高考志愿填报不仅仅是张志愿表,而是关系着考生未来职业规划和未来人生的走向。在志愿填报时,很多的家长和考生都会搜集

2021-06-29 06:23

黑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方法

在高考前会有一本招生专业手册,考试结束一阵会有一本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手册,对照着近三年分数和自己的估分选择志愿。在黑龙江招生信息港进行志愿填报,具体时间高考后在网站上会

2021-06-27 13:47

成都学院怎么样

校园环境美,因为学校是新修没几年的,所以环境好,个人觉得很适合耍朋友。教学质量方面,和其他二本院校确实就没法比了,如果想学东西,那还是选择其他学校吧。不过近几年成都学院收分

2021-06-26 09:12

我要做警察.!怎样可以报考广东警官学院.?

报考条件及要求  各专业报考条件遵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报考提前第二批本科(公安类专业)的广东考生须参加我校统一组织的面试、政

2021-06-23 11:45

2021最新高考资料提示

2021最新高考资料提示

2021-04-22 11:5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