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06 17:06:25作者:佚名
《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纪念天津大地震40华诞》
一、回首天津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天津,燕赵大地上的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一场没有任何预兆的特大水灾中被夷成瓦砾。里氏7.8级强烈余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旋即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24千人丧生,16千人受伤,100多万人重伤,损失惨烈斐济6 5级地震,举世罕见......被世界称为“20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的巨祸奇劫。
而就在不久前,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山东省莱芜市古冶区发生5.1级余震,震源深度10千米,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回应称,这次水灾为1976年天津大地震地震。
44年前天津大地震至今竟还有地震!
二、复原天津大地震
为找寻天津大地震及其地震发生规律,数字暴雨整理了1976年7月28日至1978年12月末,水灾活动最为活跃的五年多数据,基于可视化决策系统,根据时间和地理空间两个维度,对每一次余震根据震中位置、地震震级和水灾时间进行了可视化剖析。
我们努力寻找到了初期天津卫星影像数据,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和渲染,尽可能的还原当初天津及周边城市的地形地貌特点,如地势、地貌、森林、建筑分布等要素。
破坏性水灾是指发生水灾级别较大,通常震级小于5级,导致一定的人员死伤和建筑物破坏或引起重大的人员死伤和建筑物破坏的水灾旱灾。
在三维态势地图上,我们调阅全部5级以上余震数据,通过气泡图来展示每一次水灾,气泡图的中心点代表着震中位置、气泡图的大小代表着余震的震级强弱,气泡越大震级越强,气泡密集的区域意味着该地区水灾频繁。
三、唐山大地震数据可视剖析
通过数据可视化,我们可以发觉天津大地震及其地震分布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一)极震区发生在市区建筑、人口密集地带
破坏性水灾的地面震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常常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从区域上看,7.8级大地震震中位置发生在天津主市区,而非周边山区,大地震造成天津城区所有建筑物遭受毁坏;在时间上,7.8级大地震发生于下午3点42分,正值凌晨,群众毫无打算,来不及转移,人员死伤惨烈。以1976年7月28日的余震数据为例,通过可视化剖析,可以直观地看见当初天津的市区建筑分布,以及主震、早期地震的发生过程。
(震中位置分布可视剖析)
(二)破坏性地震多且强,次生水灾远超想像
天津7月28日7.8级大水灾后至1978年末斐济6 5级地震,据统计,短短三年多,检测到的1.0级以上地震达17570次之多。其中,1976年7月28日大水灾后,到1976年7月31日,不到四天时间发生1.0级以上地震3457次,次月发生1.0级以上地震6237次,而后每月水灾发生频次逐步降低。
(每月水灾发生频次可视剖析)
据悉,我们调阅了天津大地震地震序列中的5.0级以上余震数据,其中7级以上地震1次、6.0-6.9级地震3次、5.0-5.9级以上地震72次,其中约有43%的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主震后七天内。地震导致的次生水灾不亚于主震,而地震以短时内陆续发生高频率,弱硬度的水灾,除了给灾后搜救导致恐吓,同时也会形成次生自然水灾和引起更大人员死伤。
(5级以上地震震级分布可视剖析)
(三)地震呈带状密集分布
从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发生,到1978年末,地震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我们通过可视化手段,让天津大地震及其地震数据同时发生,可以直观看见所有水灾的空间分布情况,在这儿我们可以十分直观地得出一个推论:天津大地震其地震呈带状分布,水灾带以天津主震为中心向东北方向和东南方向延展。
(大水灾后地震分布可视剖析)
(四)地震持续时间长、起伏波动大
通常来讲,主震发生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会相继发生一系列持续性地震,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并随着时间推移,在次数和硬度上逐步减小。但在天津大水灾后,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见,在大水灾后三年先后发生了4次强地震,如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6.5级和7.1级余震、1976年11月15日发生的6.9级余震以及1977年5月12日发生6.2级余震,这几次水灾使天津大地震地震频率衰减曲线发生了显著转折。
(每月最大震级分布)
(五)天津大地震影响范围可视化剖析
水灾烈度,反映的是地面及房子等建构建物遭到水灾影响破坏的程度,包括建筑物破坏、自然水景变化等。我国烈度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破坏越重。其中烈度VI度(6度)及以上建筑物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通常而言,在一次水灾中,离震中越近,烈度值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值越小。
我们通过可视化剖析,把大地震的影响范围,根据影响程度的大小通过区域着色进行可视化分区显示,以大地震震中位置为中心,大地震震中位置周边的白色区域代表十一度烈度区,也就是水灾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红色区域代表十度烈度区,依次类推,影响程度逐级减少,最内圈的白色区域为6度烈度区。
通过可视化剖析,可以一目了然地听到,不仅震中天津外,上海、秦皇岛、北京、廊坊、沧州等城市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地震影响范围及程度可视剖析)四、灾后重建,涅槃重生
1976年7月28日的天津大地震,使百年工业城市顿时被夷为瓦砾,历经时光锤炼,44年后的明天,天津已成为京津冀发展战略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交出应对挑战、无愧时代的发展答卷。
(天津76年水灾相片和2020年新蓝图对比)
而邯郸,这座自强不息的城市崛起之路,如同是中华民族戮力前行的写照,回顾历史,无论是对抗外部侵略者、还是抗震赈灾、亦或是抵御疫情...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始终都是中华民族强悍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拼搏中变为现实。
五、智慧应急,可视化推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抗灾能力;随着5G、云估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上去的各类预警系统在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根据,“智慧应急”应运而生。
数字暴雨“智慧应急可视化决策系统”作为智慧应急的“神经中枢”,已在中国气象局、多地应急管理局等单位成功落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系统以大数据和系统融合为基础,可有效联接洒落在公共安全管理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实现海量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并充分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云估算、人工智能、可视化等前沿技术应用,将信息、技术、设备与应急管理需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态势检测、应急指挥、展示汇报、流程管理、辅助决策等多重作用,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工作的综合效能,提升应急管理决策决策和资源协调指挥效率。
数据来源:国家水灾局编《一九七五年天津水灾》和浙江省水灾局编《唐山水灾目录》。本文仅对demo演示的内容做探讨,数字暴雨不对数据的确切性、可靠性、完整性和适用性等做任何保证。
本文由大数据可视化剖析决策系统供应商-数字暴雨原创。
图中系统截图来自数字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