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8 20:31:14作者:佚名
有一个关于诺贝尔奖的笑话。
说的是,因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地处瑞典,委员会又是使用的电话通知获奖人,因此由于时差关系,常常有人在熟睡期间接到诺奖委员会的电话。
有位获奖人表示,自己为了等电话熬了好几个晚上没睡。主持人问他是怕接不到电话奖就颁发给别人?
获奖者说,当然,另外也担心这群只会用电话通知的“上世纪生物”不能够找到自己。
这只是个笑话,但是足以见得诺贝尔奖在众多科学家、甚至普通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尤其在我们国家,因为各种战乱、国名、制度的原因,以中国籍身份获得诺奖的人,建国以来一共只有3位。分别是1957年的杨振宁,2012年的莫言,和2015年的屠呦呦。
这其中,杨振宁教授是在国外留学期间获得的诺奖,莫言获得的是文学奖,只有屠呦呦,是完全接受的本土教育后获得的诺奖。
只是令很多人感到不满的是,杨振宁改回中国国籍后还能进入中科院资深院士的行列,屠呦呦埋首实验室几十年,却怎么数次提名却无一入选?
01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三无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以及没有院士头衔。
屠呦呦在1951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直接参加了两年多的中医培训,然后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我们国家科研单位的晋升制度规定,进入单位时的最高学历是所有职称评选的最终学历。
也就是说,哪怕屠呦呦在职期间读完了硕士和博士课程,她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里的学位也始终只能是本科。
除非她选择跳槽,那么就可以用另外获得的学历作为新的起点。
然而,屠呦呦在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一干就到如今。
至于留洋背景,在屠呦呦念书的那个年代,也确实很困难。
她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1月时,中国志愿军已经和朝鲜军队一起占领了汉城。
在那个时候,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节约口粮送去前线,家里有五个孩子的屠家,大约是不可能将屠呦呦送出国深造的。
60年到62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紧跟着又遇到了时代的变革,读书根本不在日程之上。
而且,我们国家跟美国建交,是在1972年,在这之前,屠呦呦都不可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三无里的前两个,确实是实至名归的没有,实在是没有获得的条件。
2011年,屠呦呦的名字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这一年,她斩获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正因为这两个奖项肯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发团队中的领导地位,才有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的颁发。
更在四年后,主席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这枚勋章至今的所有获得者,一共有9位,屠呦呦是其中之一。
02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不配成为中科院院士?
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不满的地方,就在这里。
屠呦呦在专业领域的成绩毋庸置疑,青蒿素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已经在国内外被证实。
说屠呦呦拯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性命,并不夸张。
这样一位活的药神,到底是哪里配不上中科院院士的头衔了?!
首先来介绍一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是个什么样的制度。
中科院院士增选,雷打不动2年一次。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出候选人名单之后,投票选举出符合要求的院士,其中赞同票必须占投票人总数的2/3以上。
又因为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导致获得院士称号的人基本都年纪很大。所以为了注入更多的年轻血液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有一个针对1954年前出生的候选人的特殊规定。
出生日期在1954年1月1日前的学者,如果想要得到推荐,需要同时获得6名以上院士的提名,且其中至少4人要在同一学部。
另外,如果这位候选人增选失败,那这6名帮忙提名的院士就不能再提名其他人。
中科院院士增选是不接受本人申请的,所以称为中科院院士这件事,本人的努力范围大部分在人际关系上,对帮忙的人倒是要求更高。
屠呦呦埋头实验室六十年,据说平常实验过程中就不太擅长跟人沟通,一个数据出了问题,她会直接把错的数据拿到组员面前,而不说究竟是哪里的问题。
专家会议时,也是有话直说,有跟研究实际相左的,哪怕是导师也能直言不讳。
要科研型的她去为了一个院士称号跟人套近乎,可能屠女士会觉得还不如在实验室多待两天。
此外,中科院对院士的研究内容也是有要求的。比如前两位是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和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最后才是个人的实际贡献。
其中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尤为重要,它是为了保证这项成果能够广泛传播给其他科研人员、甚至是在校学子。
由此看来,屠呦呦女士没能入选院士,也确实是有很多客观原因的。
03真的只是客观因素,完全没有人为吗?
著名作家陈廷一在屠呦呦获奖后,采访了包括屠呦呦本人和团队同事以及部分同学部院士在内的相关人员,写出了《中国之蒿——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谜》,这篇文章获得了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文章的可贵在于作者没有一丝一毫的为他人讳,全部实名。
其中就有领导直言不讳,认为屠呦呦参选诺贝尔奖根本没经过他的同意,是“不合章程”的,这项研究成果应该是所有发明单位的共同成就,而不是如今获奖的屠呦呦个人的。
另外,除了以上“明枪”之外,更多的是“暗箭”。
据传在诺奖开奖后,就有不少科学界人士,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直言此奖项应该取消,屠女士无资格获奖。
消息来源不可靠,却让人觉得这就是有些人能够干出来的事。
04结语
自诺奖之后,屠呦呦研究员先后获得了不少奖项。
其中最高级别的有2016年的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7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并列;同年还有共和国勋章和国际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屠呦呦已然荣誉累累,相比九曲十八弯的中科院院士,能够研发更多治病救人的药品,教授更多地“屠呦呦班”学生,才是这位不善言辞的研究员更热衷的事吧。
只是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相关学术团体,也应该好好整理自己的一些制度了,不该让“程序正确”成为外行领导内行的终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