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22 21:01:01作者:佚名
(童大焕)曾几何时,海外留学是多少中国人的梦想,一本《哈佛女孩……》就可以激起无数家长的“望子出洋”梦。但是今天,“出国留学、回国创业”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学习和成才方式。
有资料显示留学的好处,从1978年~2003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70.02万人,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也不断增加,其中2003年回国人数首次突破两万人。而近日由全国青联海外学人工作部与中国青年报联合完成的“海归搜索大行动———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显示,身在海外的留学人员中,近九成有回国发展的意愿。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在2004年12月23日“天津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论坛上公布,57.5%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6个月左右能找到专业及薪酬适合、个人满意的工作。而其余的之所以成为“海待”,其原因主要集中在薪酬(相当多“海归”期待月薪在一万元以上)和个人能力方面。
随着留学回国人员的层次多样化,“海归”中的个人能力结构差异也越来越大。有一批学有所成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也有只读了语言学校或是只在国外待了一段时间的回国人员。因此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往往不再以“海归”作为简单的判断标准,而更看重个人能力。在2004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期间,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海归”在中国只是阶段性名词。
出出进进的人多了,也就不会被当成特殊群体了。据悉,欧盟国家的国民可以到其中任何一个国家读书,学成后回国不会因此成为“稀有物种”。
“海归”价值回归,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这是告别身份崇拜、文凭崇拜的必然过程;对于个人来说,则可以使我们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这种理性回归,赴海外留学的人员不会减少,只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目标。
对于国家来说,我认为海归越多越好,他们带来的文化冲击和“不适应感”越强烈,越有可能成为改造现状的重要力量。但对于个人来说,选择海外留学有利有弊。弊端比如费用较高;如果最终选择“海不归”,则必须面临难以融入国外社会等困难。而如果选择“海归”,则又必须面临人情社会、关系复杂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因素。据“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的好处,选择不回国的留学生主要顾虑在于,“人情社会,关系复杂”(71.2%),“法制有待完善”(68.8%),“城市生活环境差”(56.3%),此外依次是“政策限制过多”、“退休养老、子女教育无法保障”、“职业发展空间过小”、“户口档案限制过严”等因素。这些文化惰性,其实不仅是海归们面前的问题,也是中国在从传统的身份等级社会向现代开放社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比起上述种种困难而言,选择海外留学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国外大学不拘一格育人才的方式和北美大学的高额奖学金制度、欧洲大学的免费教育制度等,是国内许多学子所向往的。在国内,要想逃出一张试卷定终身、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的“人才标准件”培养模式很难。但是国外大学开放、多元的培养机制,却给国内的许多“非标准件”提供了个性和自由发展的可能。
其次是国内本科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良好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建立,且随着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其总体质量也逐渐令人生疑。此种情况下选择海外留学,不仅是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有所提高的问题,而且对于学术态度的养成也有积极的作用。
其三,文化的最终结果是人格。在外部自由、宽松而又内在严格的环境熏陶下,海外留学人员(最好也有一定时期的海外工作经历)最终获得的是一种人格的力量。这种力量比一时的学术水平、薪酬待遇更能决定人的一生。展涛自己的选择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国内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此后他还是选择了赴德国弗赖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他说:“虽说时间不到两年,但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让我收获了一种视野,一种胸怀。”
所以,当你发现留学的意义不再是镀金时,你仍然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海外留学,目的是为了真才实学和人格养成,哪怕做几年访问学者也不错。(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