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5 22:04:28作者:佚名
第一章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属于我国学校体育的范畴,主要是指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要求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含义是指传授体育文化与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第一节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概念是人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的高度概括,其内涵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属性;其外延则是对其概念范围的指定。正确理解体育的概念,无疑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体育的本质特征、目的任务、基本途径和方法手段,便于灵活机动地开展体育实践。
一、体育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定义:体育是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长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结合的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竞技形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
《体育大辞典》定义:体育也称体育运动,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活机能活动能力变化与适应性的规律,以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以身体练习(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结合H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全面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体育的广义概念(也称体育运动)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2.体育的狭义概念(也称体育教育)
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的广义含义与体育运动相同。体育的狭义含义是指身体教育。体育主要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三个方面。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和不断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闲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这三个方面因目的不同而互相区别,但又互相联系。
二、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体育的产生
体育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
在人类起源时,手的形成和发达,标志着人类已经发展出一种借助自然物延长自己肢体的能力,这种带有质变的超生物肢体可用来对抗并改造自然,实现人类自己的目的。人类的超生物肢体需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提高活动能力,也需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功能。因此,体育应运而生。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随着超生物肢体酌形成而发展的另一个质变,就是超生物经验的积累。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前,在系统的教育形成之前,这些经验的交流、传播、延续,主要依靠肢体动作,即雏形的体育教育来完成,这是体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体育的产生满足原始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满足生存所需要之外,还有安全、娱乐、社交、信仰等其他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都在体育产生之初给它打下了印记。因此,军事格斗、宗教祭祀、舞蹈娱乐、医疗保健等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社会文化活动都推动了体育的产生。
(二)体育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社会的发展决定体育的发展。
文艺复兴后,欧洲近代体育的勃兴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机械化劳动时代需要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对大脑的开发。进入机械化时代,劳动密度加大,严格的社会分
工造成的疲劳是局部性的疲劳,疲劳的部位也开始由过去的肢体转向大脑,生产劳动对人的疲劳的影响则进一步转向了高级神经系统,使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这是促使近代欧洲体育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欧洲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于是体育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奥林匹克运动重新得到倡导。
现代社会继承了传统社会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的积极成果,扬弃了后者保守、落后的形式和内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体育活动参加者获得了更高的享受,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体育活动。物质条件满足人们体育活动需要,一方面是通过改善场地、器材等活动和比赛条件,另一方面是通过不断产生新的体育运动项目来实现的。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由运动状态的体力劳动者向相对安静状态的脑力劳动者方面转化,致使在整个劳动者中出现了以脑力劳动者为典型的“运动不足”等现象,大大削弱了人类正常的适应能力,从而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文明病”。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个体承受的心理应激加重,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增加。这些因素与人类固有的攻击性共同作用,促使社会不安定因素滋长。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性质,给这些危险因素提供了一个畅通、健康、安全的宜泄通道。生产力的进步使体育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高。体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使人类能适应因生产力的变化而出现的人类病理学机制的转变,起到减缓社会健康危机的作用,而且在于其能成为保障社会心理健康、医治各种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三)未来体育的发展趋势
1.体育将进一步国际化
先进的情报系统和全球性通信网络的建立,使宇宙的空问相对缩小;高科技支持下的交通,使万里之遥,朝发夕至。整个世界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使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热衷于具有和平意义和公平竞争的体育活动,体育国际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体育将进一步社会化、大众化
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将意识到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将导致体育人口的增多。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将提供丰富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社会体育专业学什么?主要课程有哪些,为体育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和优良的环境,体育活动将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体育将会“无处不在”。
3.体育将进一步科学化
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为体育的科学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场地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将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如电化教学。电脑进入运动场,将会使竞技比赛中的某些项目的评分更为公正和客观。而新型健身器材的发明和使用,会使体育锻炼更加有效。一些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如人体科学、遗传工程、心理学、管理决策等新的研究成果,甚至对人体的结构、功能、质量产生突破性的影响,为体育的科学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4.体育手段和内容将更加多样化
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的多维性以及体育活动场所、体育组织和团体的遍在性,必将导致体育手段和内容的多样化,而这些多样化也正符合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手段和内容将更加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日趋增多,体育教学内容和手段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身体锻炼和娱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5.体育将进一步终身化
在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过程中,体育不仅会“无处不在”,而且还将会“无时不有”,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各自分离的状况将会得到改观,形成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连贯的新体系,使体育在人的一生中连续不断地进行。
三、体育的功能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育之所以能在人类社会连绵不断地存在和发展,是得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的喜爱和广泛的认同,而且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大,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充分说明体育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而且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体育的功能取决于体育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一)体育的健身功能
(1)体育运动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2)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
(3)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
(4)体育运动能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5)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6)体育运动可以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
(二)体育的教育功能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面。几乎所有国家都把体育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体育在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三)体育的交流功能和作用
体育运动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是促进人们的友谊和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还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四)体育的娱乐功能
体育运动能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体育与文化、艺术等活动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人们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乐趣和快感,因而它也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形式。体育的娱乐功能是通过观赏和参加两个途径来实现的。
(五)体育的经济功能
体育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它投人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社会提供体育物品、体育劳务和体育精神产品,同样是在创造价值、创造利润。与物质生产所不同的是,体育这种生产活动所生产的,主要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精神产品。
(六)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体育能够教导人们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此外,体育还具有政治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体育运动本身在人类社会中的不断发展。
第二节体育的概念
大学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按照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体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一种教育过程。简言之,大学体育是通过影响学生身体,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过程。
大学体育的目的是:一方面是通过大学体育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保证大学阶段繁重学习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是要求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为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坚持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大学体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大学体育主要由大学体育课程、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和课外运动竞赛等几方面构成。
一、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是指依据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大学生在校期问各种体育活动的总体规划
及其教育活动。
(一)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体育课程需要完成以下五个领域的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
学生对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自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能力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能够进行个人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
学生有能力把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用来指导简单的身体实践并进行一般性的分析与评价;所掌握的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能够终身受益,并有能力进行自我更新;掌握常见的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能够正碉处理简单的运动伤害。
3.身体健康目标
学生能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保健意识;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能科学处理学习与生活、工作之间的关系。
4.心理健康目标
学生能学会运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改善心理环境;学会利用体育活动增强意志品质,提高自信心;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通过体育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社会适应目标
学生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建立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处理好团结与出作、自我表现与集体荣誉、成功与失败三种关系;在积极的群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
(三)体育课程的设置
(1)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以男、女分班教学为主。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渗透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扩大学生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使其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对部分身体异常及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四)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1.理论课程知识
学生主要了解体育概念、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知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与精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知识。
2.实践课程内容
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球类运动项目、田径运动项目、健美与健美操、体育舞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泳、定向越野以及有关新兴体育的健身项目等。
二、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学生体育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任务)
(1)与体育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
(2)全面锻炼身体,丰富体育知识,扩展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
(4)激发体育动机,培养体育兴趣,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
1.自觉、自愿性原则
是指学生通过各种宣传教育,认识并感受到参加锻炼的重要性,激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积极主动、自愿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2.经常性原则
是指课外体育锻炼必须尽可能地经常进行,以确保锻炼效果良性积累,从而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并应注意:科学安排作息制度,妥善处理好体育锻炼与学业和其他课外活动的关系,克服困难,坚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负荷及锻
炼的间隔,重视锻炼后的恢复,以避免影响课业学习;持之以恒,注意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并培养顽强的意志,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针对性原则
是指课外体育锻炼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锻炼。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应根据所在地域环境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锻炼的形式、内容、方法、手段。同时应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技术基础、心理状态,做到“保强、补弱”,提高锻炼的实际效果,并避免伤害事故。
在体育锻炼中还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等,使它们相互配合,以全面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条件允许,凡是能有效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调节身心的方法、手段都可作为锻炼内容。可将锻炼的内容分为健身类、娱乐类、保健类和达标类4种。
三、课外运动训练
课外运动训练魁利用课外l叫‘问,对部分在体育jj耐有一定灭赋和爱好的学生以及高水平运动员,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
(一)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
课外运动训练是我国整体运动训练体系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特点是:训练有基础性,训练对象有广泛性,训练时间有课余性。
(二)课外运动训练的目标
学校课外运动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全面身体训练,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具体目标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群体活动骨干,促进校园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
(三)课外运动训练的内容
课外运动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思想品德训练等几个方面。
(1)身体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2)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技术是提高运劫成绩的重要基础。
(3)战术训练:是指根据自己对手的竞技能力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本方的特点,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
(4)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5)思想品德训练:是指在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四、课外运动竞赛
课外运动竞赛(含校内、校外)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
(一)课外运动竞赛的特点
课外运动竞赛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竞争性,集体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多层次与群众性相结合,趣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二)课外运动竞赛的目标
课外运动竞赛的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一般可以分为竞技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和娱乐性目标。
(1)竞技性目标:主要是检验运动训练效果,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教育性目标:主要是检验体育教学效果,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现代竞争意识和勇敢、坚毅、拼搏、顽强等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守纪的集体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3)娱乐性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竞赛,加强人际交往,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在运动竞争中以自然的心态放松自己的身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课外运动竞赛的种类
(1)按运动竞赛进行的空问范围分类,有校内运动竞赛、校外运动竞赛两大类。校内运动竞赛有单项运动比赛、班级间的对抗赛、友谊赛等。
(2)按运动竞赛目标进行分类,有竞技性运动竞赛、教育性运动竞赛和娱乐性运动竞赛等。
(3)按运动竞赛内容多少进行分类,可分为单项运动竞赛和综合运动竞赛等。
(4)按运动竞赛的性质、任务、水平分类,有对抗赛、友谊赛和邀请赛、测验赛、选拔赛、表演赛、等级赛、通信赛等。
(四)课外运动竞赛的方法
(1)淘汰法:淘汰法又称淘汰制,是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决出优胜者的一种方法。淘汰法一般有单淘汰和双淘汰两种。
(2)循环法:循环法又称循环赛,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3)顺序法:顺序法是指参赛者按一定先后顺序表现成绩的比赛方法。分组顺序法是把参赛者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比赛,按预赛、复赛、决赛结果决定名次。
(4)轮换法: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
(5)游戏法:游戏法是一种非正规的、由比赛组织或成员共同约定的竞赛方法。
第三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健康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涵盖的是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范畴。
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介
(一)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意义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于2007年4月正式颁布实施。在高校实施《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标准》中有关内容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实施《标准》的目的在于通过测试和评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标准》既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
(二)《标准》的功能
1.教育和激励功能
《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所选用的指标可以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标准》的实施将使学生和社会能够对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健康的身体,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标准》实施办法还规定,对达到合格以L等级的学生颁发证章社会体育专业学什么?主要课程有哪些,以激励学生产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