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6-25 12:22:46作者:admin2
谢谢邀请!题主好人!(先发一张好人卡,混个脸熟)
我是新人昴日星官!
非要展开说来,那将会是一个很恢弘盛大的“俩兄弟”相爱相杀的故事。
要说整理成板书的话也就那么不到千字。
按照知乎悟空问答原则,一般都是会编故事的获赞量高,咱嘴笨,只能酸一下。
好吧言归正传,切题!
高长恭战功赫赫这点毋庸置疑的。先数数高长恭的战功。
(1)邙山之战
阵容对比:
北周有宇文护、宇文宪、王雄、权景宣等
北齐有段韶、斛律光、高长恭。
564年冬,北周十万大军围困洛阳,洛阳北齐政权岌岌可危。高长恭亲率500骑兵破局解困。
(2)汾北之战
阵容对比:
北周有齐国公宇文宪和柱国李穆
北齐有斛律光、段韶、高长恭。(兵力就不说了,太尴尬了)
(大概是571年2月吧)齐平原王段孝先、兰陵王高长恭引兵大至,大将军韩欢为齐人所乘,遂退。宪身自督战,齐众稍却。会日暮,乃各收军。《周卷十二·列传第四·齐炀王宪》《北史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历史记载的,较为有名的就是这两次战役。第一次是主动,第二次是被动。反正都是力挽狂澜的那种类型。
按道理来说,这确实是战功赫赫。所以,士兵很愿意跟随这种强者,随时都可以轻松获胜,有功劳可以获得,谁不乐意?
高纬人性格怎么样?先来看一首“艳诗”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唐 李商隐《北齐二首》)“小怜”是谁?小怜是高纬的妃子,著名的“玉体横陈冯小怜”。这个人出名也是因为高纬,高纬被北周俘虏了还想要回“冯小怜”,说他痴情至深好呢还是说他有神经病好呢?
无论北齐史书还是北史都高纬这个人的评价是:没有那么好色荒淫无耻,也没有那么英明神武,打仗不行,老是带着冯小怜在军营里招摇,事情不对头就逃跑回宫;理朝政也不行,数次降低赋税,也没有得到万民颂扬。总而言之,这个人是和袁崇焕一样的志大才疏,身居高位就是个祸害。
说他昏庸无能,这个倒是事实。你且看他身边都是什么样的人就知道了。
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这些人哪一个是善茬?都是有名的恶徒。
猜忌谋反之说。事情要分开两面,要说把黑锅完全栽赃嫁祸高伟身上去,也完全说不过啊!
你能指望一个智商不够格的皇帝能拯救北齐?明显不可能,高纬身边早就围满了蝇营狗苟之辈,不然北齐末年那些事情是谁做出来么?
571年杀死琅琊王高俨,572年追授高俨为楚皇帝?同年诛杀斛律光和他的弟弟,573年杀死高长恭。认真去研究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很有趣的。
明显,高纬是受人摆布的。至于幕后黑手是谁?现在真的是无从知晓。
至于,别人常说的“国事即家事”,因为这句话而猜忌,那可谓大错特错了。你要是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以这种借口,我相信,因为袁崇焕他是一个智商健全的人。而高纬,明显是智力有缺陷,猜忌谈不上,要说被指使倒是正常。
帝王在深宫后院,对信息的掌控和大臣们相比是不相对称的。
高长恭说“国事即家事”的时候在邙山之战,《兰陵王》这个阵曲也是哪个时候产生的,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冬,距离573年相距10年,一个猜忌能蓄谋10年?你高估了高纬的能力了!
高纬要是真有这能力,那么北齐也不如会倒闭那么快了!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齐都城邺城,兰陵王府。北齐皇帝高纬(后主)所派出的使者徐之范正在和王府的主人——大司马、太保、兰陵王高孝瓘在王府正殿中相对而坐,各自默默无语,气氛尴尬而诡异。许久之后,徐之范打破沉默,带着一丝丝的愧疚对高孝瓘说:
“大王,此乃陛下圣意,下官也不过秉持谕旨而已。还望大王不要为难下官,尊奉陛下旨意,早些安置吧。大王去后,家族子嗣可保无事,此事陛下已经应允,大王勿虑!”
说完,起身将面前的一壶美酒递到高孝瓘座前,行礼奉上。
端坐的高孝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似乎早已预料到有这么一天。片刻后,以几乎不可见的幅度轻轻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端起面前的酒壶,向杯中倒出酒液,端详了一会儿,就准备向口中倒去。
这时候,门口突然跌跌撞撞地走入一个人,徐之范一看,原来是兰陵王妃郑氏,急忙上前行礼。郑氏没有理会徐之范,匆匆走到高孝瓘面前,哭着说:
“怎么搞到这个地步,之前陛下也没有对你有何不满,突然赐你鸩酒,是不是你做了什么辜负社稷和陛下的事情?”
高孝瓘摇摇头,略带着一点讽刺似的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子。”王妃急忙说:“何不马上求见天颜!”高孝瓘回答:“你不懂,天颜何由可见!”然后呼唤门口侍候的仆役,将啼哭不止的兰陵王妃郑氏扶下去,避免她再有什么愤慨之言出口,拖累阖府。一番折腾后,殿中恢复了安静,高孝瓘再次端起酒杯,对徐之范略带歉意地说:“让大夫久等了。”徐之范惭愧无比,俯首说:“不敢!”
高孝瓘一面端详着手中的酒杯,一面在心中默念着:“神武皇帝、文襄皇帝、文宣皇帝,不肖子孙来了。”然后毅然将酒杯送到嘴边,一饮而尽!
两三刻后,徐之范自殿中奔出,向等候在门口的王府属官、役者,以及自己带来的大批宫卫军士宣布:“兰陵王殿下突发疾病,已然薨逝了!”顿时王府内外人等齐刷刷地拜伏在地,嚎哭声响彻天际。
北齐王朝杰出的军事统帅、高氏皇族出类拔萃的优秀子弟、皇帝的堂兄——大司马、太保、兰陵王兼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高孝瓘,就这样“薨逝”于自己的王府中,时年三十三岁。兰陵王“薨逝”的消息被迅速传到邺城皇宫,皇帝高纬得到堂兄去世的消息后,先是面露喜色,如释重负;然后又开始心情黯淡、沉默无语;最后,居然流下了几滴眼泪。身边的臣子们谁也不敢说话,生怕皇帝因此迁怒于己。皇宫大殿内,一片死寂。
许久之后,高纬深深地叹了口气,吩咐说:
“颁旨:兰陵王不幸薨逝,朕深痛惜。特赠其太尉、赐谥号“武”,依仪制厚葬。兰陵王府眷属照兰陵王生前规制不变,妥善安置。赐兰陵王邯郸墓园五十顷,按亲王制度建陵”。
就这样,在堂弟皇帝的“哀痛怜惜”下,兰陵王高孝瓘依照应有的制度和尊崇,获得了身后崇高的追尊,风风光光地举行了盛大葬礼,哀荣备至。
但这些死后的殊荣,并不能掩饰高孝瓘是在心胸狭隘的皇帝高纬猜忌和提防下,以及为了稳固无上皇权的私心下,被皇帝以鸩酒赐死的真实情。就连北齐的死敌北周朝廷,得知高孝瓘被高纬赐死后,都掩饰不住极度的狂喜。北周皇帝宇文邕(北周武帝)甚至宣布大赦,以便搜集兵源,作为将来进攻北齐的力量。
宇文邕知道,高孝瓘一死,齐国再没有可以称为国家柱石的大将统帅。同时高孝瓘是齐军的精神支柱,有他在,齐军尚能上下一心,保持斗志。而他一死,尤其是被皇帝高纬猜忌赐死,绝对是大大打击了齐军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齐国由此可见必将走向衰败倾颓,正是北周大举进攻齐国、统一北方的绝佳机会。
正如宇文邕所料一样,高孝瓘死后,北齐再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元勋大将,对于北周的进攻一筹莫展、屡战屡败。齐军一盘散沙,斗志全无,面对周军胜少败多。最终,北齐承光元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军队攻克北齐都城邺城,并在青州俘获已经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北齐后主高纬和幼主高恒,北齐灭亡。而这时,距离高孝瓘被赐死,不过仅仅四年而已。
为什么北齐后主高纬要冒着社稷不稳的后果,一心想赐死功勋卓著的堂兄兰陵王高孝瓘;而高孝瓘究竟是因何被皇帝提防、猜忌、最终落得赐死结果,从而间接导致北齐灭亡;接下来就详细地为大家加以叙述、解释,以拨开这历史的迷雾吧。
高孝瓘,字长恭,名肃,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中华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王朝宗室、杰出将领。是北齐神武帝高欢(追尊)之孙,文襄帝高澄(追尊)第四子,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侄子,生于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其生母是文襄帝高澄的一个侍婢,地位卑微,所以幼年不受高澄重视。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东魏权臣高洋依仗父兄两代打下的基业,代东魏自立,建立齐国,史称北齐。十岁的高孝瓘得以成为皇族子弟,不过因为年幼及出身低下,他在北齐立国之初,没有任何爵位和官职。
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十七岁的高孝瓘终于被叔父文宣帝高洋授为通直散骑侍郎。天保九年(558年),册封为乐城县开国公,这时候的高孝瓘,才得以获取官爵,享受了皇族待遇。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加授高孝瓘为仪同三司,并让他开始出任地方官。也就是这一年,文宣帝高洋驾崩,北齐废帝高殷即位。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岁的高孝瓘被堂弟高殷册封为王,也就是他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封爵——兰陵王。当年,北齐发生乾明之变,高孝瓘的六叔高演发动政变,废黜高殷,自立登基,即北齐孝昭帝。孝昭帝即位后,进一步重用已经暂露头角的侄子兰陵王高孝瓘,升他为中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刺史。
北齐皇建二年(561年)十月,孝昭帝高演出猎时坠马,伤重而崩,临终前遗命弟弟高湛即位,高湛即北齐武成帝。
武成帝即位后,改皇建二年为大宁元年,继续重用侄子高孝瓘,授予他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等官职。大宁二年(562年),武成帝在高孝瓘兰陵王封爵之外,再加其巨鹿郡开国公爵位,加食邑一千户,并进领军将军。这一年,高孝瓘二十三岁。
高孝瓘成年后,便一直偏重于军事,参与了北齐与北周之间的多次鏖战,在战争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奋勇作战,带领齐军数次击败周军,因此在军中威望甚高,齐军视兰陵王为军中之胆。有兰陵王压阵,齐军坚如磐石,排山倒海,无往不胜。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将军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率军攻齐。此战周军事先联合突厥,自恒州而下,突然发动袭击,大有一举攻克北齐齐重镇晋阳(今山西太原)之势。危急时刻,是年轻的兰陵王亲自率军自邺城急救晋阳,奋勇作战,经过于晋阳守军的配合,才将周军击退。因此晋阳军民无不感念兰陵王援救之功。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齐周之间爆发邙山大战。北周发兵东进,攻打北齐腹地,直逼洛阳。武成帝诏令高孝瓘为主帅,率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救援。
此战中,高孝瓘将军事指挥权交予斛律光,自己则亲领五百骑兵,直冲周军大阵,左冲右突,势不可挡,接连击破周军阻挡,一直杀到齐军坚守的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下,向守城的齐军大声呼喊,告知援军来救。
因为高孝瓘容貌秀美,长相英俊,有如女子,为了不影响作战时的士气,所以他在作战时都戴着面具,以遮蔽面容,因此金墉城中的守军不能分辨真伪,不确定到底来者是敌是友,不敢轻易相信是援兵已到。于是高孝瓘当众将面具脱下,以本来面貌出示众人,让城上的守军得以看见自己。守军看见确实是兰陵王本人前来救援,顿时欢声雷动、士气大增,立即开城,会合高孝瓘骑兵,反击北周大军。之后,段韶、斛律光大军也随后杀到,大败周军,金墉城成功解围。周军慑于兰陵王威名,放弃营帐逃走,自邙山到谷水三十里之间,周军丢弃的兵器辎重漫山遍野。
此战兰陵王威名远扬、勇冠三军,齐军士兵视兰陵王为全军之胆,推崇备至,还特别谱写战曲颂扬他,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兰陵王入阵曲》(又名《兰陵王破阵乐》)。 北齐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掌握实权的晋国公宇文护不甘失败,再次出兵,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准备战前储备。
六月,北齐后主高纬命高孝瓘、段韶出兵,包围定阳城。段韶当时患病,不能出战,于是对高孝瓘说:“此城三百重涧,皆无走路;唯虑东直一道耳,贼必从此出,宜简精兵专守之,此必成擒”。于是高孝瓘采取建议,以士兵埋伏在定阳东南涧口,再以主力断定阳粮道。
不久,定阳城中的粮食吃尽,北周统帅齐王宇文宪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救援,段韶率齐军正面抵挡,宇文宪久久不能前进。周军定阳守将杨敷无奈之下只得率守城士兵乘夜弃城突围,自东面越涧而走,被高孝瓘预先设下的伏兵据险攻击,全军覆灭。北周的进攻计划又被挫败,兰陵王的威名,再一次震动天下。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八月,北齐柱石斛律光因北周施反间计,被北齐后主冤杀。此后,高孝瓘被任命为大司马,成为新的齐军统帅。
武平四年(573年)四月,高纬加授高孝瓘太保,并追赏前后各项战功,于兰陵王爵之上再加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
让高孝瓘没有想到的是,不断的立下战功、不断的加官晋爵之后,是皇帝对于自己的堂兄、军队最高统帅越来越深的忌惮和猜忌之心。而战功卓著的兰陵王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对家族的一片赤诚,以及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成了断送自己性命的诱因。早在邙山之战结束后,北齐后主高纬为了表彰慰问劳苦功高的堂兄,特地于邺城皇宫内设宴,为高孝瓘庆贺。此时兄弟之间倒也其乐融融,君臣关系看上去很融洽,这个时候的后主高纬,未必有猜忌高孝瓘之心。
酒宴正酣时,后主不经意间对高孝瓘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高孝瓘不假思索的回答:“国事就是我们高家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在回答者的言语中,并没有其他特别的心思,完全是一片为国赤诚,和对君主的忠心。而在提问者看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高氏家族中有着篡位夺权的传统,孝昭帝、武成帝都是这样登基为帝。即使后主高纬自己,也挫败过弟弟高俨的政变企图。
因为高孝瓘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家事”两字,使高纬不能不起怀疑猜忌之心,忌惮战功赫赫、威望正隆的兰陵王是否会携战功发动政变,夺取社稷。
同时,《兰陵王入阵曲》已遍传国内外,齐军士卒们都在称颂崇拜心中的偶像兰陵王,高孝瓘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这也是后主高纬猜忌提防堂兄高孝瓘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事后,回想起后主当时脸色态度,高孝瓘也隐约感觉到了皇帝的猜忌,心中十分后悔,万不该口不择言。于是,在定阳之战中,代替段韶统率军队高孝瓘故意公开收取贿赂,聚敛财物,以此自污,想自我败坏名声,好让皇帝放心。他的属官相愿不理解这种行为,于是私下问他:“大王受朝廷重托,却为何如此贪心呢?”高孝瓘没有回答。相愿继续问:“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大王害怕功高而遭忌,故意这样自污呢?”高长恭回答说是。相愿再说:“朝廷如果真猜忌大王,此事反而更加是处置大王的罪名,这是避灾不成反招灾!”
高孝瓘心中苦闷,无法发泄,于是大哭,向相愿询问如何解决。相愿回答说:“大王之前已经屡立功勋,此次依旧大胜告捷,威望实在太大,自污已经不行了,最好是托病退居王府,不理外事,交出所有权力,国家军政大事,请以后都不要再管,这样,朝廷或许会。”高孝瓘于是听从相愿的计策,但还是没有办法成功隐退。
----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正月,北齐后主高纬决定对南方陈朝用兵,高孝瓘唯恐被后主授予征南重任,叹息着说:“去年我脸上长痈,现在为什么不发出来!”有病不肯医治,求死之心显露无疑。
即使这样,北齐齐后主还是迫不及待,高孝瓘一日不死,高纬一日不得安心。就在高孝瓘被加授太保的次月,北齐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如同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按捺不住的北齐后主高纬终于痛下决心、等不及高孝瓘寿终正寝,指派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孝瓘,赐死了为国家、为宗族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堂兄。兰陵王欲求善终不得,叹息之后,只能饮鸩而死,殁年三十三岁。齐后主猜忌忌惮威名赫赫的堂兄高孝瓘,为了维护皇权,最终不顾亲情及功劳,狠心将其赐死。但是他心里知道,其实兰陵王并没有具体的罪过,只不过是军功赫赫、威名太盛,恐怕日后不好控制,所以才在肉体上将其消灭。
从亲情和上来说,后主并没有把高孝瓘作为叛逆来对待,并不认为他是犯上作乱的逆臣。所以,在消除隐患的同时,后主也不禁黯然神伤,追念堂兄的功绩和辛劳,追赠他为太尉,上谥号兰陵武王,加以厚葬。
如前所述,高孝瓘死后四年,军心涣散的北齐即被强敌北周所灭,自毁长城的北齐后主高纬连同其子北齐幼主高恒都被北周擒获,并最终处死。倘使兰陵王高孝瓘尚在,北齐高氏怎么会落到如此境地,轻易被灭国亡族。
兰陵王高孝瓘是国家干城、宗室之英,能力出类拔萃。护佑社稷、军功卓著,使得北齐历代君王得以稳固皇权。虽然他一直手握军事大权,但对于国家、对于皇帝,从没有任何悖逆叛乱之事,其忠诚之心,天日可鉴。
但恰恰因为他的宗室身份,及握有的军政大权,对于北齐后主来说,是自己皇权的天然威胁。虽然高孝瓘未必有谋逆之心,但是不代表兰陵王幕府左右之人没有攀附从龙之心。按照北齐宗室的篡位传统,北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在世时或许可以制约兰陵王,但他们身后之事,便不好说了。搞不好,孝昭帝高演当年的旧事,将会重演。
同时,高孝瓘也确实也有举措不当之事,认为自己是皇帝至亲,宗族英才,又没有私心,所以毫无顾忌,把家族亲情置于皇权至上,大大咧咧,不假思索地透露内心想法。虽然他本意绝没有冒犯皇权的意思,却在潜意识上引起了后主高纬的猜忌和忌惮。
为了权力的稳固及传承,高纬思前想后,只能抛弃兄弟亲情,以高孝瓘的鲜血和性命稳固无上的皇权,这也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家天下制度之下,无可奈何、不可逾越的遗憾事情。兰陵王高孝瓘一世英名、战功赫赫,也抵不过皇权的排他性和自私性,最后成为悲惨的牺牲品,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