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2020年因疫情影响,有什么副业可以赚到钱?!

2020年因疫情影响,有什么副业可以赚到钱?

更新时间:2022-06-12 11:28:24作者:admin2

投入股市,一定要右侧交易。

为啥不问问自己能做什么副业?有没有其他过人的能力?

副业很多,写作,直播,文笔翻译等……但副业也要有基础。文笔好,可以写作变现;渠道多,可以代购带货;英语好,可以兼职翻译。

别问什么副业能赚钱,先问自己有没有能力和资源。

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都去东北,而不选择去富有的江浙沪呢?

电视剧《闯关东》很符合史实。选择闯关东,是受多种条件的影响。选择去江浙沪,必死。历史上,的确有人逃到了江南,几乎全部死亡了。闯关东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活命。在关东,可以逃避官府的滥杀和徭役,去江南,必死。其实,这虽然与关东地多人少、与山东生活习俗相近、山东人务农为主等等这些情况有关,但那都是小事,小事,小事,无足轻重的小事。最重要的,依然还是被滥杀及服役问题。

滥杀。历史上并非没有人逃往江南,几乎没有活下来的。电视剧《闯关东》,故事开始,是在1904年。

1902年,同盟会开始兴起;1903年,光绪29年,洪全福、谢缵泰在广州举义,清廷残杀革命党,最著名的就是沈荩之死。

当时清朝廷奉行的原则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脱离原籍者,很容易被认为是革命党,基本上,只要被官兵抓住,不问青红皂白就杀死。

电视剧《闯关东》里,朱开山从老金沟出来时也遇到过清兵,你看当时那个情况,清兵杀人不眨眼。

但那已经是不错的情况了。关东比起其他地区,情况已经宽松很多了。

这是因为,1902年开始,关东闹起了霍乱瘟疫,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哈尔滨傅家店大疫”,由于这个情况,官兵很少进入关东,逃到关东反而安全。

去江南?很快就被抓了杀了。历史上并非没有人逃往江南,1905年王汉行刺荣禄幕僚、兵部侍郎铁良,吴樾刺杀五大臣,清朝廷全天下捕杀革命党,连哥老会马福益都被捕杀害,这场动乱杀了多少人?22万人。

山东,当时平均每年闯关东的人才48万人而已。

去江南?你有几条命?

逃役。正因为有革命党,清朝廷开始疯狂征兵,派兵镇压。闯关东是在清代末年,当时的傜役很重,分为三类:兵役、力役、杂役。

兵役就是无条件服从朝廷安排去参军。

有记载的,1905年一年,北洋六镇新军征了7万人。

征兵干什么?不就是让大家去送死吗?

你去江南,走到半路,不被当革命党抓住杀了,也会被抓去服苦役。

电视剧《闯关东》里,朱开山也算是曾有革命党背景,他对这种事情是心知肚明的。

1906年,两次南昌教案,杭州城内出现大规模抢砸米店风潮,清朝廷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新编新军步队,征兵6万4000人。

紧接着,陕西大荔县爆发了“交农”运动,然后萍浏醴起义爆发,湖南洪江会又起义,清朝廷不停打仗镇压,强征兵员去送死。

1907年,张之洞捕拿刘静庵,同年郭人漳和赵志率钦州起义,然后就是著名的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光复会起义,女侠秋瑾也就义于此时。再就是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防城起义,革命党袭取镇南关,镇南关起义……

且不论力役、杂役,仅仅兵役,朝廷抓了多少人去送死?

去江南?你有几条命?

而且,清末时期的江南也不富庶。1905年,江苏川沙、宝山、南淮、崇明风潮为灾;1906年春夏时节,长江中下游阴雨连绵,湖南各地堤岸溃决,洪水横流,造成4万人死亡,40多万人受灾,同年9月,浙江德清、武康、乌程等县水灾,到了1907年,东南数省大灾,都已经人吃人了。

闯关东,到了江南也活不下去。江南自己还养活不了自己呢,尤其江浙沪是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又有灾又有病,怎么活下去?

去江南?你有几条命?

所以说,闯关东时期,山东人全都去了东北。去东北,就算再怎么困难,好歹还是有希望的;去江南,必死无疑。倒是死法有很多。

清政府放开柳条边前,如遇灾年,去哪儿逃荒的山东人都有。

有去关外的,有去京城的,有去南方的。

比如清末拳师马永贞,应该有听说过吧?他就是最早一批,闯荡上海滩的山东人。

还有民国上海滩的青帮大佬张仁奎,黄金荣见了都得叫他一声师父。也是山东人。

所以,并不是没有山东人去江浙沪闯荡。

只是说,相比于去浙江沪谋生,闯关东的山东人,数量确实要多很多。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般认为,江南人多地少,浙江沪当地人尚且存在严重的内卷。外地人去到那边,很难在当地立足。

加之,当地的江浙财阀与官府和帝国主义势力勾结,甘当买办,疯狂剥削老百姓。当地人尚且只能拾财团的牙慧,勉强度日。更何况没有背景的贫苦外地人?

而相比之下,当时的关外,人少地多,黑土地攥出油,资源丰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发展空间很大。

山东人去了,只要不是太懒,都有可能发家致富。不敢说都能发展成地主,起码混个富农不难。

一边是铁定给人做佃农,一边是有可能改年阶级。换谁,都知道该怎么选。所以闯关东才变成主流。

然而,以上观点,并不准确。

因为清末(1897~1911年)的闯关东,并不是单纯农业移民。

早年闯关东的人,既有过去开荒种地的。也有过去打工的。

打工?打什么工?

说白了,就是跟我们现在去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打工一样。

1897年,清政府把大连租给沙俄后,沙俄资本大量进入东北,垄断了东北的工矿业、工商业和铁路运输业。

后来,日本打败沙俄,也插了一脚,日本资本也大举进入东北。

东北历史上著名的大项目,如中东铁路,大连商港,旅顺军港、鞍山煤铁企业等,便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当这些项目和企业开始建设和运作后,无论是工厂、矿场运作,还是修铁路,肯定都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而东北人口又偏少,满足不了项目和企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故而,闯关东的人在东北也就有了立足之地。

关于这一历史特征,我们从清末民初的人口统计表上可以看得很明显。

清朝灭亡前,黑龙江加吉林的人口,只占辽宁的六成。

大部分闯关东的人,其实都留在了辽宁。因为大部分工业项目和企业,都分布在辽宁。

吉林和黑龙江,虽然地广人稀,虽然黑土地十分肥沃,但那边气候偏寒冷,且分布了大片的沼泽湿地,个人或小家庭,想在那边单靠种地度日,是很困难的。(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是建国之后的事)

而吉林和黑龙江的企业和项目,相对也少于辽宁。

所以说,山东人选择去东北闯荡,主要原因并不是东北地广人稀,去了就能地种致富。

而是列强资本进入大举东北,催生了当地的工矿业、工商业的发展,继而又催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

实际上,就像现在的打工人一样,最初闯关东的山东人,很少有在东北定居的。

很多人都是年初坐船,渡海闯关东。或去修铁路,或去,或去伐木,或去淘金,或去做工。

辛苦一年,挣到了钱,年底再坐船渡海回山东老家过年。然后第二年再重复一遍。

当年热播的《闯关东》电视剧,对这种情况也有描述。

虽说主角朱开山最早也是在东北某地靠开荒谋生,但朱家的家业,并不是单靠开荒种地挣来的。

如果朱开山不去金矿,没赚到第一桶金,他后来有能力置下那么大片的土地?

想都不要想。

一个人在山东老家是佃农,去到关外,多半也是佃农。

穷人想单靠一亩三分地在东北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

想要发财致富,非得去做工。

只有做了工,攒了钱,置下家业,接下来买地雇人种田,或是开店做生意。才有资本把山东老家的老婆孩子接过来过日子。

总而言之,大部分山东人选择闯关东,而不是下江南。

原因在于东北地广人稀,发展空间大。

这点没有错。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发展空间大,并不是指一般认为的,东北有大量闲置土地,山东人闯关东,是奔着开荒而去的。

而是指近代东北,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繁荣的工业和旺盛的用工需求。最早的一批闯关东前辈,相当一部分人是奔着务工挣钱的初衷而去的。

为您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