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8-01 15:00:32作者:admin2
在二战初期,德国已经取得可用于实际生产的技术,其实同美英苏等主要盟国相比,并不占有巨大优势。直到在1942年以后,德国对战争的投入使得德国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得不加快科技的研发速度,企图依靠科技的绝对优势,来获得战争的胜利。
那为什么会出现在战争即将结束之时,美苏两个不同阵营的大国争夺德国科学家的情况呢?狼君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配图为二战期间德国的黑科技)
第一点,德国科技发达,足以弥补战争给本国带来的损失。现代导弹的鼻祖V-1,V-2型火箭以及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喷气式战斗机Me-262都是当时德国军工科技的杰出代表。当时火箭发动机和喷气发动机的研制,各国都已经起步,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只不过没有德国发展的迅速,早早的投入实战。在战争结束时,德国在高科技领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也就成了战胜国迫切想要得到的资源。
要知道,战争投入的资源和金钱都是巨大的,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那么怎么怎么才能在战争中获益呢?答案就是抢劫战败国,抢劫资源,生产设备,技术人才,才能让战败国在这笔“买卖”中“不赔钱”。而技术人才,尤其是科学家的价值无疑是最高的,成为了各国争相抢夺的重要目标。
第二点,美苏都意识到战后两国的对抗是必然的,不把资源抢过来,就是拱手让给敌人。当时局势渐明,美苏已经明了的开始组建和维持自己的阵营,两大阵营对抗已成必然。那么自然要囤积力量为日后的对抗做足准备,而当时美苏分别从德国的西部和东部攻入德国,一块肉,引来两匹狼,那么争夺也就成了必然。日本则不同,由美国独享,自然不用争夺,苏联想抢,但没条件抢。
而战争结束之后的和平时期,用于军事的高级技术,可以经过非常简单的处理就转为民用。而一种技术一旦转为民用之后,那么这种技术就转瞬之间进入到了高额回报期。比如我们现在每天都要使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就是军转民的“杰出”代表。而当时的德国就拥有大量拥有广阔开发前景的高科技,获得这些高科技,最简单的就是获得人才,所以德国技术人才自然成为了抢手货。
第三点,德国科技精英层对于两个国家的态度不一。在二战爆发之前和二战中,德国大肆迫害犹太人,迫使大量犹太人,包括众多的犹太人科学家逃亡。当时的美国,因为其本身移民国家的属性,对于精英阶级的犹太人并不排斥,使得犹太人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落脚点。所以在这个阶段美国接收了大量各领域优秀的犹太科学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爱因斯坦了。
但地处东欧的苏联就不一样了,当时对犹太人的歧视可不要以为仅仅存在于德国,当时的整个欧洲都存在对犹太人的歧视,只不过是德国对待犹太人的方式最极端。当时生活在苏联的犹太人虽说日子还算好过,但从沙俄遗留下来的歧视,对于苏联以外的犹太人还是有距离感,所以犹太人对苏联也没什么好感(当然还包括西方妖魔化苏联的宣传)。
美国想要横跨大西洋接过想要赴美的德国科学家,有着大西洋这道天堑的阻隔。而苏联要阻止德国科学家逃往美国,一来一往,自然成了抢夺科学家。
第四点,日本整体科技实力不如德国。当时的日本,整体科技实力较欧美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出现什么惊人的科技成就,对美苏的吸引力自然不如德国的大。日本在战争中后期,有很大一部分的科技研发,依靠的是德国的援助,而其自己根据自身特点研制的科技,并不符合美苏的需求,吸引力又下降了一节。
虽然当时的日本虽然军工科技弱了一点,但是日本的医学和微生物学却是十分发达的。这就要提一句臭名昭著的513部队和731部队,他们获得了巨量的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得来的人体实验数据。而美国作为胜利者,自然独享了日本专家和重要的实验数据,为了使这些专家逃过审判,甚至还协助日本人销毁证据,不承认其存在,吃相难看至极。
所以日本的专家并非无人问津,只是存在感比较低罢了,而且美国独占日本,也没有和其竞争的对手,毕竟苏联在东北已经吃饱了,对于没什么重要性的日本专家,兴趣也不大。
如果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二战中德国各方面的科技实力比日本强,很多科技都是在对抗中诞生的,甚至在战争结束前夕的对抗中仍然没有,而且开发的武器是多方面的,英美苏等得到这些技术在战后有利于掌握更多的说话权。虽然德国也需要以战养战,开发武器受限于资源多寡,但是日本本土资源更少,更需要以战养战,由此即便日本能够占领很多地区,但很少突破常规武器的限制,武器开发比较保守。而且日本热衷于开发生化武器,科研人员从其他领域被调用,即便从德国获得图纸技术也无法快速造出来,累积的科学技术自然不高。
希特勒个人崇尚车、飞机、坦克装甲等机械,在二战爆发前德国就有大量国民接受了这些知识,整体文化水平很高。凡尔赛条约不允许德国建立空军,但是以民用为由的HE-51等飞机将德国大量民众训练成了飞行员。
美苏之间战后必定会有对抗,早在雅尔塔会议中就有表现,英国其实算不上三巨头之一,毕竟丘吉尔只是充当调停人,恐美苏两国利益分配不均。
日本可以成为科技的生化武器研究拿不上台面,他们自己不承认,当然也不会拿出来炫耀。731部队罪行
德国可利用资源比日本高很多,且对于装甲部队及其重视,于是在欧洲战场上就爆发了最强烈的对抗,武器更新在很多方面都很激进,这是日本所不敢做的。同时日本在亚洲也没有条件更新武器。因为日本的装甲部队在落后多国的殖民半殖民地中是无敌的存在,这些地区仅靠一般的装甲力量就能进行长期占领。日本想制造更强的装甲部队既没有实力,也没有需求。
德国与苏联等大国的对抗中催生了大量技术激进的武器,甚至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就能发挥巨大的破坏力。V-2导弹
日本得到的德国图纸和技术不少,但是并没有能力大量造出来。日本也获得过德国U型潜艇
同样是因为侵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德国很多是依靠武器在苏德战场上给苏联造成超过5000万人员的伤亡(德国也存在大量使用生化武器屠杀犹太人,和屠杀反法西斯国家平民的情况),这无不与武器的局部优势有关。而日本侵略他国屠杀的手段倾向于生化武器或其他反人道行为。日本武器在整个二战当中科技含量并不高。苏联美国根本瞧不起日本的装备,唯独有用的就是日本的工厂设备器械,拆走还是有用的,不过还是与科技没有太大关系。科学家很多是研发生化武器的战犯,他们从意识上是抵制为美苏服务的。而德国战争后期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德国会失败,不少人对希特勒行为开始质疑,这也为柏林被苏军攻占以后大量德军投降作了铺垫。
德国科学家数量有很多,战后安置生存是个问题,自保和恢复德国的建设需要大国的支持,为美苏等大国服务不单是大国要求的。……妇女是重建德国的主力。
战后德国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专家要想生存也必须加入苏联、美国、英国的建设,并不是美苏单方面强迫的。战火后的德国没有一定的物资援助是不可能重建的,而这些科学家即便参与清理废墟等活动也并不一定能加速德国的恢复。要想保证自己能够先活,就需要为战胜国服务,最后才能恢复德国正常的建设。很多科学家是纳粹份子,比如冯·布莱恩是火箭专家但是他对希特勒无比忠诚,美国表面上要关押战犯,实际是将最顶尖的科学家集中管理为自己服务。而冯·布莱恩等人也没有抵制,因此美国的火箭、导弹技术才能快速发展起来。
资源很缺乏的德国可以为了战争,把武器的性能开发到极度激进的地步,不堪重负也不会停止研发。重达188吨的八号鼠式坦克。
德国法西斯覆灭之时资料大多没有销毁,数量之多绝非短时间就能全部运走的,美苏的争夺实际也是分配,早就说好的,只是看双方条件谁更适合投降的德国科学家。日本的研究方向是生化武器,也是在这个方面“成就”相当突出,所以日本怎么会给你看呢,资料大部销毁,科研人员甚至被杀。总之能够为盟军俘虏的日本科学家很少,有用的就更少了。再者德国的文化水平比日本高,科学家的数量原本就比日本高很多。日本那点技术储备不值得去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