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8-15 20:51:44作者:admin2
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的。
扩展资料:
屈原一心致力于革除旧弊,强楚兴邦,联齐抗秦,对内改革变法。在屈原不懈努力下,楚怀王接纳其主张,撰修了限制贵族特权的新法令。新法令侵犯了一些贵族的利益,这些人纷纷对屈原做出反击,更有甚者居然趁秦国宰相张仪访楚之际,对屈原大肆诽谤。秦国用重金贿赂楚国王公贵族,孤立屈原,使君臣失和,再加上楚国内政弊端太多,贵族贪污腐败,使屈原几番使齐,几次被重用又被贬,最终败给秦国。贪图小利、轻信谗言的楚怀王不顾忠告而绝齐亲秦,变法中止,免去屈原的官职,逐出皇宫。在与秦国交战时,楚国大败,屈原目睹家破人亡,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是可以不投江自尽的。
就像他最后披头散发在水泽边吟唱时,遇到的那位渔翁所说的,圣人应该能够做到“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握瑾怀瑜”,而遭到众人的排挤。换言之,圣人是应该不那么死心眼,可以在俗世中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乃至醉生梦死中活下去的。周游列国十几年,四处碰壁,混得活像“漏网之鱼”、“丧家之狗”的圣人孔子,虽然不能说他随波逐流、同流合污、醉生梦死了,但是,“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没有自寻短见,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屈原,终于还是纵身一跃,任由滔滔的汨罗江水,吞噬了他宝贵的生命。屈原之死,固然是人间悲剧,令人惋惜不已。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屈原的死是有意义的:他坚守了自己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和美好的情操品德。
我国民间延续了上千年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都跟屈原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是对屈原之死的一种祭拜。古往今来,没有几个人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哀荣。
屈原之死,原因有四:一是他太有才能,二是他忠君爱国,三是他坚守原则,四是遭遇暗君奸臣。四者之中,减去任何一项,他都不必以死求得解脱;四者兼备,他就别无选择,只有一死了之。
屈原的才能,《史记》屈原列传中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记载。这大概是史家根据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张守节认为相当于唐代的左右拾遗一类的官职,品级并不高)期间的表现,归纳出来的。拥有这些才能的屈原,在同僚之中,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加上一度又受到楚怀王的器重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不用说,屈原的仕途,前程似锦。
历史、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才能是一柄双刃剑:刃的一面是,能助本人通往成功,实现理想;刃的另一面是,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诬陷。屈原的同僚上官大夫,这位跟屈原争宠的奸佞小人,一次在屈原没给他看为怀王起草诏令的草稿后,他便向怀王进谗,说:“大王让屈平起草诏令,他一定会张扬得无人不知,每次写好诏令,他都自我表功,好像除了他,别人都是写不出来的。”楚怀王听后,一怒之下,便疏远了屈原。使屈原尝到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滋味,使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遭疏远排挤之后,屈原自身的委屈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这期间,因为秦国使者张仪的离间与欺诈,因为怀王的“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而疏远屈原,楚国的处境日益危险,兵挫地削,直至后来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国扣留并客死在那里,只落得一副尸首被运回楚国下葬,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屈原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事情的发生,而无力扭转。楚怀王死后,其长子顷襄王继位。这顷襄王也不是个头脑清醒的国君,继续任命当初劝怀王入秦、遭百姓怨恨的弟弟子兰为令尹。
屈原因为心系怀王,在《离骚》中表达了希望怀王安全返回楚国,希望顷襄王能够远离奸佞,希望楚国改变陋俗(指大臣之间的妒贤嫉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结果,这惹恼了令尹子兰,子兰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这一次,屈原的情况比怀王时被疏远,被打发到齐国出差,还要糟糕:他被顷襄王放逐到了楚国江南地区。
屈原到江南之初,“被(披)发行吟于泽畔”。这一回的放逐,屈原对楚国、对自己的人生都已经彻底感到了绝望,这位披头散发在泽畔行吟的诗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显然是世外高人、言谈不俗的渔翁,他的一番处世箴言,也无法打动屈原,屈原还是坚持自己“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理念,不愿意以自己的清醒洁净之身去容忍他人的昏暗污浊。中国历史上最多愁善感的男性诗人,最终还是作出了“宁赴常(长)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的决定!
屈原死去几十年后的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
两千多年过去了,楚怀王、顷襄王、上官大夫、令尹子兰、郑袖,这些曾经给屈原造成过无法排遣的忧愁烦恼的君臣们,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下一个个遭世人耻笑的名字,而屈原,却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受着人们代代相传的尊敬与怀念。
屈原之所以成为千古不朽的人物,除了他那些如日月悬挂天空、深受人们喜爱的诗赋(李白有言“屈平词赋悬日月”),还有他殷切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兮,长太息以掩涕耳”,他发自肺腑的恤民之情,还有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宁做失响黄钟、不做雷鸣瓦釜的高洁品性。屈原的词典里,没有妥协二字。他最终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如下八个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