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6-18 10:20:06作者:admin2
置身于惠州这个讲客家话的环境中,作为外地人,有时候真令人哭笑不得。和当地年纪大的人交流,人家哇啦哇啦地讲了半天,却常常一句也没听懂。学一点客家话吧,心里又有点抵触,觉得学客家话有点那个。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客家话可能就是我国古代汉语基本形态的时候,不禁对客家话刮目相看起来。
客家话真的值得品味。一直觉得,一些古诗词的韵律有问题。而且,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师的诗词也是如此。请教有关人士,得到的解释往往高深莫测。其实,这些古诗词,你用客家话一读,韵律的问题,基本上就迎刃而解。道理很简单,古人的语音,非常接近于现在我们称作“客家话”的发音啊!
通过一些例子,兹对比如下:
——李白脍炙人口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间”字,客家话读作“甘gān”。
以下,括号内是客家话发音。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青冥浩荡不见底(歹dǎi),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以上诗中的“虎鼓瑟兮鸾回车(叉chā),仙之人兮列如麻”;
——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拤qiá),白云深处有人家”;
——王之焕《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甘gān),一片孤城万仞山”;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发fā),村南村北响缫车(chā)”,也是如此......这些诗词,用普通话朗诵,韵律有问题。但用客家话朗诵,就顺了。
在客家话里,“夜”、“野”这些字的读音为“亚”。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亚yà)”、 南北朝时期的古老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亚yǎ)。天苍苍,野(亚yā)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用客家话读,对这些诗歌的韵律,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斫”字在古汉语中经常能见到,如“斫轮老手”、“斫方为圆”等。现如今这个字在日常口语中已经绝迹,但在客家话里却是屡见不鲜,如“斫柴”,“用斧头斫”等。
又如《木兰诗》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爷”字,指的是父亲。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字多指祖父,而在客家话里却仍指父亲。北京人称比自己父亲年长的男性为“大爷”似可划归此列。
客家话还保留着许多古代的用字和词。在《水浒》中 ,常见“筛茶筛酒”这种说法,一些客家人现在也保留着。客家人普遍把“ 两夫妻”这种叫法,称作“两公婆”。后来,读《金瓶梅》时,惊异地发现,书中对“两夫妻”的叫法,就是称呼为“两公婆”的!
客家人还管“太阳”叫“日头”,把“吃”说成“食”,把"脸"说成"面",把“眼泪”说成“目汁”,很有古风古韵。如果说普通话的时候,还用这样的词,人家肯定会觉得你在冒酸吧?客家人是怎么来的?历史公认的说法是,他们的先民,本来就是中原地区的居民。为南戍五岭、躲避战乱、灾荒,经过几次大的迁徙,从中原南迁,到赣南、闽西、粤东、粤北等地,从而形成了汉族的一个群体。
古代东南沿海地区,被视为“蛮夷”之地。这里的封闭状态,使来自中原的这部分移民,获得了相对的平静和安宁。因此,后来中原地区虽历经变迁,但封闭的沿海地区,却使得原来的风俗习惯,以及语言语音,也得以保存下来,并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千百年时空变异,一些古汉语的音和义却顽强地存留在现代客家话里,成为语言的活化石,把客家话,比作我国古汉语的活化石,我深以为是,客家话更像尘封已久的一坛老酒,你不妨取一瓢饮,你会感觉到香气四溢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古音应读Xia(霞),与“家”同为ia韵。川南、黔北一些市、县如泸州、赤水的老一代人皆读“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