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6-30 13:26:37作者:admin2
谢邀!建文帝根基不稳就削藩,这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前有朱元璋掌管着,建文帝跟着他这个爷爷确实学了不少东西,但是朱允文太仁慈,优柔寡断,太自信了,他真正沒有领会朱元璋的,燕王不可不虑的话,朱元璋心里明白朱棣对朱允文危害。这朱棣可是跟着朱元璋征战南北,在军事上有一套才干。朱允文还不允许将士们不能动朱棣,还想让朱棣好好保护他,这不是一厢情愿吗?人家朱棣可是个野心勃勃的人,镇守北京兵強马壮,而且培育了一方势力,怎能保你这软弱无能的小辈,要不是朱元璋偏护你,早就吃掉你,朱元璋一死加上朱允文削藩,朱棣找到机会了。
朱元璋把有才能的功臣都杀沒了,朝中无能人,朱允文哪是朱棣的对手,最后朱棣夺取了皇位,这朱棣知道这皇位得的民不正眼不顺,也学习了朱元璋加上一点神秘色彩,让天下人知道这皇位是上天所定。
,
天命论一直是古代帝王以天子自诩的惯用伎俩
朱棣之所以得天下,三场大风只是以天命来作为借口。而其根本原因如下:
1、有野心
2、有谋臣
3、朱允炆削藩
下面逐一分析
朱棣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朱棣,即明成祖,公元1402-1424在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永乐皇帝等。
《明史·列传第三十三姚广孝》中记载:燕王与(姚广孝)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我们知道《明史》是清朝撰修的,而《明史》中朱棣所获评价最高,原因在于清认为的“造反有理”,民间野史越是对朱棣评价不好,《明史》越是拔高朱棣。反之清朝自证得明朝天下也是正确的。当然,朱棣即位后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为什么说上面一段废话,因为《明史》要拔高朱棣,就不方便直接说朱棣早有夺位之意,只能隐晦地说与姚广孝“时时屏人语”。
且朱棣的军事能力在当时诸王中也是首屈一指,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朱棣拥有有野心的谋臣
朱棣功劳最大的谋臣当属姚广孝。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
这里面,道衍(姚广孝)不但给朱棣将了大道理即所谓天道,又采用用养鹅鸭的方式来掩盖铸造兵器的声音,还机变十足,把瓦坠地说成“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所以,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朱允炆削藩
应该说,朱允炆丢失皇位最直接的因素是削藩,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
建文帝(朱允炆)采纳齐泰、黄子澄的计谋,洪武三十一年开始削藩,但是又害怕朱棣,不敢拿朱棣开刀,只好先把朱棣的亲兄弟周王橚废了。
削藩,是帝王巩固政权的必要举措。但是,建文帝上位之初,政权还没有稳固,决心不足,没有雷霆手段、优柔寡断、用人不当,不但导致削藩失败,还失去皇位。如果建文帝没有释放朱棣的三个儿子、如果建文帝直接拿朱棣开刀,其他的湘、代、齐、岷不足为虑。不拿朱棣开刀,反倒给了朱棣一个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