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7-23 05:12:05作者:admin2
如果说历史上最悲剧的一个状元郎的话,那么就非明朝洪武年间的状元郎陈安莫属了,只是高兴的当了20多天的状元郎,就被抓取最后车裂而死,最关键的恐怕是他本人都是无辜的,就这样成为了这一场政治事件的替罪羊了。在封建帝王时代,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犯罪而有罪了,有时候是因为需要你有罪,你就必须有罪,就得有人来背这口锅,陈安的遭遇也不外如是。整个事件的发生是处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也被后世称谓“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朱元璋最后举起的一次屠刀南北榜案:也称之为“春夏榜案”,主要是因为在洪武三十年这一年,举行了两次科考,一次是二月份科考,中举的全部为南方士子,也就成为“春榜”,一次是同年六月份科考,中举的全部都是北方士子,也称之为“夏榜”,也因此称之为“春夏榜案”。
本是平平无常的一次洪武三十年的一次简单科举,也是大明洪武十七年以来为国取士举行的第六次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并且这次的科举朱元璋任命当时的文宗泰斗刘三吾
担任主考官,而刘三吾以84岁高龄为国取士,最终遴选51名中举士子,其中以陈安阝(fu,也就是陈安)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等51人中举。按理说本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接下来的就是状元游街贺喜等等了,但是在这时候,有心的落榜士子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这次的中举的士子都完全是南方士子,北方士子一个没有,这在前五次科举中是不曾出现过的,前五次虽然也是南方士子居多,但是依然有北方士子的,这一次完全例外,士子们再一查看,这次从头到尾主考官,审阅官也完全是南方官员,于是乎一场阴谋论随之推导而出,就是有人舞弊,借此打击北方士子,且闹得越来越凶,惊动了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二次彻查,成立了一个12人的“调查小组”,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仕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然而在此时可以说如果体会到圣意的话,是需要补录一些北方士子的,以此平息这场闹剧的,但是自小组复阅之后,所呈上的均是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的试卷,这就不得不让朱元璋深思了,本身朱元璋这个帝王就是疑心病比较重的,对于这些落榜的北方士子来说,不可能完全都是文理不佳,且有犯禁的言语吧,即使北方士子的水平比南方水平的要低一些,但是降低一些要求也是会有中举的,也就是在可中可不中的平衡线上,但是,此时呈给朱元璋的却全部是质量差的,这不得不说是有人别有用心了,可能会借题发挥而已,且因为此事已经有朝廷中的北方官员不满了,认为这就是对北方人的歧视和打压了,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再度用重刑来警戒一些人了。
残酷的事实:朱元璋大怒,五月份突然的下诏,斥责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和张信等人为“蓝玉余党”,结果就是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刘三吾因为年事已高,被发配西北。而张信就更惨了,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同时状元郎陈安先是被流放,后被召回车裂而死。理由是试卷批注不严,有惑圣览。同年的六月,六月,朱元璋就进行了亲自策问,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可以说这是对北方士子的一种补偿。
再之后的影响就是,以后进行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科考,照顾到不同地域的学术文风,也就是南方六十北方四十比例,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不同省份不同考卷一般,不再统一科举。
位置不同,思考的方式也就不同文人傲骨的刘三吾:可以说刘三吾是最为冤屈的,以84岁高龄依然兢兢业业的为大明朝开科取士,而且刘三吾其本人自号坦坦翁,胸怀坦荡,是当时文人士子之中三老之一,文人品质高洁,且一心为公,不然一个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有什么欲望需求,无非希望就是为国再多培养点有用之人,也因此在阅卷之中必然是选择最优的,且在出现这件士子闹事之后,刘三吾也是与朱元璋开诚布公的探讨了一番,自己真的只是从文采方面选出的这些人,而朱元璋潜意思是希望增添北方士子,但是对于此,刘三吾是坚决拒绝的,开科选举本就是重大之事,岂可听一人喜好,对众多士子是不公平的,是对文人士子的侮辱,因此是不同意的,可以说从刘三吾的角度是真的就是凭借才识选士。
别有用心之人:也许把事件扩大化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委派的第二次12人调查小组了,经过复阅,所呈现给朱元璋的都是北方士子质量不好的试卷,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有人借此进行党争,如果这次全是南方士子中举成为正常事件的话,那么就可以有一就有二,为接下来以后的科举中还会出现全部都是南方士子的情形也可成为惯例,长此以往,朝中必然都是南方士子一系了,这本身上就是国本之争了,是南方主导还是北方主导了。也因此,借这个机会来挑战一下朱元璋的权威,摸一下底线,毕竟此时朱元璋已经七十多了(洪武三十一年逝世),看一下垂垂老矣的皇帝是什么反应。
国家一统的大明:
时隔数百年的南北民族统一:首先得知道明朝的统一可以说是继宋朝以后的第一次以汉人身份进行的南北大的统一,这可以说已经是有三四百年了的,而对于北方汉人来说,可以说是三四百年后才又再一次进行了民族认同的,因为,在宋朝时期,宋朝根本没有收复北方,因此北方的汉人是生活在辽国和蒙古治下的,对于南方的民族认同感是不高的,而到了元朝时期,南北汉人之间都有阶级的区分,北方的要比南方的高一些,因为北方的这些以前就属于人家治下的,南宋破灭以后南方的汉人才步入元朝。朱元璋的统一也才三十年,需要做的是弥合这三四百年的民族割裂感,所以必须考虑到南北官员的平衡的。而且大明不是某一个区域性的大明,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大明是全国的大明,无分地域,无分南北,皆是大明国土。所以南北不容出现割裂的情形。
地域不同,文风不同:其次就是明朝统一是从南向北统一的,本身南方要相对安定的早一些,而且北方经历了长期的战乱,连生存都是问题之时,又如何会投入到读书中呢,且相对来说地域上的文风的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南宋时期毕竟是南边文风昌盛,即使经历了元朝,也是相对来说比战乱的北方要浓郁一些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完全摒弃北方士子的原因,元朝之时,开科取士依然是北方士子有一定的比例录取的,到了大明朝,如果北方士子连录取都没有机会,不得不会让北方士子产生颓废之心,进而对大明缺少认同。
科举只是一种取士国家一统的方式:开科取士真的只是唯才是举,最优选取吗,不是,其实在帝王眼中是一种收拢天下士人之心,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唐太宗都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亦是如此,士子只是自己用来笼络天下的方式,而不是必须是唯优录取,最要紧的还是这个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国家统一面前其他的都可以让步的。
也因此在国家一统面前,朱元璋也只能再次举起屠刀,以这600余人的性命来换取的是北方千万士子和百姓的归心,不得不如此做,如果说这其中有冤屈的人吗,绝对有很多,但是站在朱元璋帝王的角度来看,他必须这样做,一是收心,二是震慑宵小。作为帝王看重的依然是皇权永固,大明一统。
总体而言:状元郎陈安只不过是这场权力政治事件中的一个无辜的替罪羊,是朱元璋需要借他们这些人的性命来平息其他人的愤怒,彰显自己帝王威严,不是任何人可以揣测的,同时来以此维护大明的统一。毕竟是开国帝王,对于这些是可以狠得下心来的。如果是宋朝帝王的话断然做不出如此冷血的举动的。但是也唯有朱元璋在宋之后才能够乾纲独断,收复北方一统华夏。也因此,有时候一些事情在当时情况下无关对错,只关乎利弊,可能需要的是后世再去修正弥补吧。(以上只是笔者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交流)
自科举兴起以来,状元郎几乎就成为天下士子羡慕嫉妒恨的对象,毫不夸张的说,人人都希望有机会成为状元,而一般情况下,考中状元,也就意味着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人,因为考中状元,结果遭来杀身之祸,这个人叫做陈安,被称为历史上最悲惨的状元郎。
陈安,福建闽县人,生于明朝初年,自小就被称为圣童,尤其善诗文,成年后更是名声在外,与林鸿、陈仲完等九人并称“闽南十才子”。洪武三十二年,朱元璋举办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科举考试,主考官为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
当时,陈安也有幸参加了这场考试,并成功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本来,这对陈安来说,是一件幸福荣耀的事情,他自己都还等着骑高头大马游街。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陈安的命运,也改变了传承近八百年的科举制度。
事情是这样的,这场科举考试,朝廷一共选拔了52位进士,但问题是,这52位进士竟然全部都是南方人,这本身就已经让北方的学子很不满,可偏偏凑巧的是,当时负责主考的三位官员,也全部都是南方人,这就让北方学子不得不怀疑这其中有舞弊的行为。
所以,在放榜的当日,北方的学子们就纷纷走上街头闹事,要求朝廷给个说法。这个时候朝廷里面北方的一些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彻查此事,于是朱元璋便下令严查这次科举考试。
但是,等到朱元璋派下去的复审官查阅了部分北方学子的试卷,发现他们写的文章确实明显不如南方学子。
其实,这个也能理解,自宋朝开始,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已经开始远远落后于南方,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必然导致教育资源极不均衡,在这种背景下,南方考中进士的人数,自然开始远远大于北方。
据研究人员统计,整个北宋时期,考中进士的人数共有9630人,其中,北方人却仅仅只有400多人,连南方的零头都不够。同时,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一共出了89个状元,北方人却只占11个,由此可见南北教育水平的差距。
当然,这个理由显然是不能让当时的北方学子信服,尤其是当他们得知朱元璋亲自关注这件事后,更是越闹越凶。在他们看来,反正他们一个人也没有上榜,光脚不怕穿鞋的,闹到最后,兴许还会给点名额。于是,他们一口咬定这其中必定有暗箱操作,不断地给朝廷施压。
最后,为彻底把事情弄清楚,朱元璋下令将北方和南方所有学子的试卷全部调出来重新查阅。其实,到目前为止,朱元璋还并没有动杀心,他只是希望能够查明真相。
可坏就坏在,几个主考官们偏偏自作聪明,在朱元璋第一次要求彻查的时候,他们为表明自己不存在任何舞弊行为,就故意将北方文人中质量很差的试卷呈上去给复审官们查阅,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事情也可以得到结局。
但问题是,他们却没想到北方学子越闹越凶,最后朱元璋竟然要查看所有人的试卷,于是这件事情自然而然被暴露出来,虽然说,朱元璋在看完所有的试卷后,发现北方学子所写的文章,确实明显不如南方,但要说一个进士也选不出来,显然有些夸大,毕竟有些北方学子的文章其实也还不错,介于选和不选之间,选他们也说得过去,不选也能解释得通。
但问题是,先前主考官的行为,明显就是欺君,更让人隐约觉得这其中就是有舞弊的行为,所以朱元璋为整顿考风考纪,就以此为借口,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举舞弊严打运动。于是,主考官王府纪,复审官张信、白信蹈等人全部被处死,84岁高龄的刘三吾由于年老被免去死罪,但也发配边疆,这个事件也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南北榜案。
至于状元陈安、以及榜眼和探花,也都因为这件事被革除功名,随后被朱元璋下令车裂处死,而此时距离他们高中仅仅过去20天,着实让人可惜。这件事结束后,朱元璋就开始实施南北取士的制度,而科举制度也就从此分为南北两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