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11-12 08:21:52作者:佚名
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很可能成为最后一届城运会,不过“可能”不代表肯定,虽然连日来各地媒体都在炒作“末代城运”的概念,但此事至今没有官方说法出台。据了解,国家体育总局确有以青运会取代城运会的想法,但始终停留在讨论阶段第七届城运会,而导致青运会难产的主要原因正是省与市之间的重大分歧。
2010年8月,首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在新加坡举行,国际奥委会(微博)同时确定第二届青奥会将在中国南京举行,这一全新赛事的诞生也导致了城运会的改革。中国竞技体育战略历来与奥运战略密不可分,在青年赛事上亦不例外,本届城运会在赛制上与青奥会全面接轨,项目瘦身、赛期缩短乃至取消金牌榜等均与此相关,而最大的变化,无疑是酝酿中的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事实上,城运会的前身即全国青少年运动会。青运会在1985年和1989年举办两届后停办,由城市运动会取而代之,如今青运会重新取代城运会看似顺理成章,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前两届青运会都是以省体育部门的名义组队参加,重新恢复后理应也由省上接手,但恰是这一点引起各省体育局集体抵制。各省的理由很充分,如今省体育局承担全运会和奥运会任务早已不堪重负,如果再加上青运会,4年一次的奥运周期内就要承担三项大赛,任务量过于繁重,反而不利于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各城市体育部门同样强烈反对继续承担青运会任务,而且理由也非常充分。
“城运会名义上是城市运动会,其实都是各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检阅,城市只是挂个名而已。如果改成青运会,城市就没有理由继续挂名,本来就是省上的事情,自然该由省上重新接手。”一位市级体育部门负责人这样说。这位负责人的话只提到了名义,而据了解内容才是真正的阻力。在很多人看来,城运会本就是省市一家的事,省上出人、市上出力,大家携手合作共创佳绩,但事实并非如此。采访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很多省、市之间存在相当尖锐的矛盾,例如省上并不愿意让自己最优秀的年轻运动员参加城运会,而一些理由甚至说不出口。
省市矛盾归根到底是体制问题。城运会从来不在一省体育部门指标考核范围内,省一级的教练、管理部门负责人考核指标只有全运会、锦标赛、总决赛,当然也有奥运会,运动员的备战时间表都是根据这些赛事来制订。省级运动队其实并不愿意自己的选手去参加城运会这种“无意义”的比赛,即使参赛,选手也往往不在状态,比如对游泳选手来说现在就还在调整期,下个月的全国锦标赛才是真正的比赛期。全国比赛的成绩直接关系到教练、官员的待遇问题,而城运会比赛的意义最多不过是热身,因此城运会普遍成绩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在部分地区,参加城运会甚至成为一些人吃拿卡要的理由,市上不给运动队表示一下就别想得到好一点的选手。更有甚者,某些省队居然给自己的城市拆台,因为城运会成绩如果太好而全运会拿不到奖牌,会让省上很没面子。理由是可笑的,但现实就是这样荒谬而悲哀。
城运会改为青运会可以有效地与国际青奥会接轨,在年龄结构、备战周期上都将做出较大调整,应该说这种变化是有利于奥运战略的。不过省市之间的争执使得青运会迟迟难以面世,在不能处理这种严重分歧之前总局也很难做出最终决定。因此,第八届城运会落户福建,南昌是否成为“末代城运”的告别演出,现在仍是一个未知数。
赛场聚焦
赛艇“打架” 东道主挥桨伤人
第七届城运会临近尾声,各项争夺也愈加激烈。而在男子2000米四人划艇决赛中,广州队与南昌队就“互不相让”,发生了冲突,广州队一名队员在冲突中受伤被送往医院。
皮划艇竞赛委员会初步查明,冲突源于第五航道的南昌队在起航后偏离航道,阻挡了第四航道的广州队划艇前进。冲过终点后,广州队运动员用划艇撞击南昌队这艘艇以示不满,结果东道主运动员竟然挥桨“开战”,打伤广州队一名队员。皮划艇竞赛委员会有关官员表示,将安抚好受伤运动员,进一步调查事件的过程和原因。
昨天各个项目共决出了31枚金牌,成都选手陈虎在男子85公斤级举重决赛中以350公斤的总成绩获得一枚银牌,而成都小花朱雨玲在乒乓球女单项目中,虽然三度落后三度追平,但最终仍未能获胜,遗憾夺银。
新闻观察
运动员的引进和交流 是功利性和暂时性的
本届城运会取消了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排名,同时每个参赛城市代表团也只能参加16个大项,而不再是25个大项都能报名参赛。这种情况,也加速了各地运动员非正常地引进和交流。
城运会上,各地运动员的引进和交流存在已久,不过因为以前各参赛代表团能参加所有项目的比赛,因此显得并不突出。然而本届城运会因为限制了各代表团参赛项目数量,保守式的运动员交流便被打破,一些体育竞技水平高的城市的运动员大量流动。不过,这种“引进”和“交流”更多的是暂时性和功利性的。那些被各城市代表团引进的运动员,基本上是参加完比赛后就回归母队。这种引进交流,固然符合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定,给高水平的年轻运动员提供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但“打短工”的现象也阻碍了当地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还让引进地付出了大笔的费用。此外,这种交流还容易出现不公平竞争的问题,比如一个地方在某个项目上非常强,在城运会上他们一些队员又被引进到各地第七届城运会,代表其他城市参加比赛,如果几支队伍在关键的比赛中相遇,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默契”也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城运改青运 换汤不换药
在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开幕之前,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城运会回归青运会”的改革计划,为的是与青奥会接轨,科学化、规范化中国青少年运动员培训。然而,在外界看来,这种改变不过就是变个名称“换件马甲”而已。
本届城运会取消了金牌榜,此举被视为城运改青运的一种铺垫。青运会不再以促进城市体育为主线,理论上是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有必要弱化金牌意识,促进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全方位发展。但问题是,究竟是谁需要弱化金牌意识?
对很多代表团来说,金牌榜的存在可说是又爱又恨,但最令人惶恐的是,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负责组队参赛的城市代表团其实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成绩不好的责任、兴奋剂或纪律风波的责任需要他们承担,另一方面队伍召集、管理的权力却不在他们手上。一位代表团官员形象地指出,城运会比赛“问题是城市,关键是省上,核心是项目管理中心”,成绩好也就罢了,倘若成绩糟糕,问题出在上面,板子却打在城市身上。这种情况假如持续到青运会依然如故,试问城市怎么会有兴趣继续坚持?
金牌意识的根子不在城市,也不在省上,追根究底或许还是在体制上。从来进不了国内前十的南昌拿了3枚武术金牌,8名解放军队培养的选手被取消举重比赛资格,有关方面为确保东道主利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然而此举置规则于何地?金牌榜存在与否又有什么意义?难怪有人说,如果城运会变青运会是换汤不换药,取消金牌榜就是掩耳盗铃。这种局面下,所谓青少年竞技体育培养新战略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本组稿件由特派记者 肖竹 胡锐凯 发自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