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的多音字组词?
2022-06-18
更新时间:2023-01-28 15:16:14作者:佚名
要想真正读懂《儒林外史》,首先要了解作者吴敬梓,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思想追求以及创作意图,而这些疑问其实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从30岁左右开始创作,到49岁时完成修订,人生最重要的20年,吴敬梓几乎都投入到了《儒林外史》的创作中,可想而知这部作品对他而言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们所不知道的关于吴敬梓的疑问,必定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因为《儒林外史》所承载的,就是吴敬梓的思想与灵魂。
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打动读者,一定要在开篇做足功夫,开篇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是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所共有的特征。《儒林外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讽刺小说,它的开篇不止精彩,而且信息量很大,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创作意图都隐含其中。而吴敬梓的主要人生经历则写在了后文杜少卿的故事中,开篇并没有提及。
《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写的是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故事,其实也可以说是吴敬梓给王冕做的小传。表面上看第一回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与后文的五十几回都没有任何联系,但是仔细想想,如果第一回真的是完全独立的章节,那把这一回删掉岂不是更好?
吴敬梓耗费二十年才完成的作品,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每一个词必定都是仔细斟酌过的,又岂会有什么多余无用的回目?如果是这样,那么第一回写王冕就是作者刻意为之,而且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结合后文中中杜少卿的作用,几乎可以确定开篇中的王冕也有着与之类似的作用。
既然杜少卿的人生经历与吴敬梓本人如出一辙,那么王冕的思想与追求,极有可能就是吴敬梓的思想与追求。吴敬梓把自己也融入了《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用两个重要的人物来作为他自己的人物形象的载体,这是合乎情理的。
王冕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少年时期的主要职责就是放牛,然后才是读书、学画,没有办法进学堂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全靠自学成才。王冕的家境无法与吴敬梓相比,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吴敬梓,因为祖辈给他创造了极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家本膏华,性耽挥霍”就是他少年生活的缩影。
成年以后的王冕与吴敬梓,开始有了共同点,两人都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所以都曾有贵人来请他们入仕为官。两人对待功名的态度也是颇为一致的,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视功名为粪土,为了逃避做官,一个宁愿装病,另一个宁愿躲进深山。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两个读书人都拒绝入仕做官,这本身就是极其罕见的情况。
文中有两句话点出了王冕的过人才华以及对于功名的态度:“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今天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吴敬梓,也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少时有文名,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
吴敬梓对于科举对于做官的态度,与王冕也是颇为相似的。即使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吴敬梓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
旧时父亲的同僚,身居巡抚高位的赵国辚,想要举荐吴敬梓做官,当时的吴敬梓已经穷困潦倒,经常连饭都吃不饱,衣服也穿不暖,却还要装病拒绝做官,可见其对于科举对于做官持以怎样的态度。
《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没有条件上学堂读书,于是完全依靠自学,最终成为了著名画家、诗人;没有参加过科举,却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意欲将其招致麾下。但是在当时的乱世,割据势力之间争夺人才,得到朱元璋亲自前往拜访的读书人也不止王冕一人,并不能凭此说王冕就比别人都优秀。
王冕与别的读书人有什么最大的不同?让吴敬梓唯独选中了他,把他塑造成全书中衡量、褒贬人物的标尺。或许就是因为王冕对于科举对于做官的态度,一个学富五车的通儒,不参加科举,拒绝出仕做官,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吴敬梓欣赏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儒林外史》所要歌颂与赞美的也就是这样的一类人,而那些渴望取得功名的与已经取得功名的人,就成了吴敬梓批判、讽刺的对象。所以才有了范进、严监生、杜慎卿、匡超人等一大批可笑、可悲、可恨的人物,而真正被歌颂被赞美的却只有凤鸣岐、萧云仙这样的江湖侠客,以及完全放下了科举与做官想法后的马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