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5-22 10:06:52作者:佚名
河南的高等教育是河南人民心中的一根刺。每每提起各省份高考难度,河南似乎长期占据榜首的地位,连续多年高考总人数破百万,而省内又没有太多好大学,竞争压力极其巨大。反观我国华中地区其他两个省份湖北、湖南,虽然高考难度也不低,但省内好大学,尤其是顶尖学府的数量远多于河南。那么,底子并不差的河南为何会成为高等教育“洼地”?
2020年,河南参加高考人数115.8万人,占全国10.81%,排名全国第一,但一本录取率仅为11.48%,远远低于其他省市,排名倒数第二。
2021年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分数线全国最高。
从高校数量看,目前河南省有高校129所,数量居全国第四位;但从结构上看,河南与周边教育强省相比,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距。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高等教育的短板却一直无法解决。
在民国初年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也说得过去,虽然也鲜有名校,但整体实力可排进省份前十。之后由于连年的战乱,河南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虽然在那个时期全国很多高等院校也历经了搬迁,其中不乏顶尖学府,但没有人愿意迁往河南,多数到了陕甘、云贵、四川等地。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进行了全国高等院系大调整,当时的河南省属于中南大区,由于区域内湖北武汉的各项条件远好于河南省的各个城市,所以成为了大区核心城市。以当时的条件,高等教育布局无法做到全面发展,只能先重点发展几个城市,所以河南错失成为高教中心城市的机会。
十几年后,在京校外迁时期,河南省又没有抓住机会,中科大、矿大、地大纷纷落户其他省份,要知道这些大学当时比较中意迁址河南。
不仅如此,河南自身部属高校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目前河南仅有2所部属高校:战支信大、铁道警院(郑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部属高校),但曾经的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现已并入郑大)、洛阳工学院(现河科大)、焦作工学院(现河南理工)、郑州粮食学院(现河南工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纺织工学院(现中原工学院)都曾为部属院校,不过现在的发展大多不太理想。
此外,虽然2020年河南省经济总量接近5.5万亿,位居全国第五,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GDP远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由于河南省经济结构等因素限制,财政收入并不理想,虽然竭尽可能投入教育,但由于总量不多,小初高中又占据非常大的份额,对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显得有心无力,只能优先发展部分大学(郑大、河大)。
其实,为了让河南的更多的考生有大学可以读,河南省本科高校数量并不少,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可绝大部分高校实力亟待提高。同时,这些高校又全部为省属或市属,本来经费总额就不多,又得分给众多的大学,更显得捉襟见肘。
随着“双一流”建设逐步深入人心,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再次进入新的时期,希望河南省可以抓住机会,积极建设本土高校,大力引入外来知名学府落地,从而彻底摆脱高教“洼地”。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想要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原经济崛起,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解决城市的创新力问题。而一流高校不足、科研实力较弱、高级人才短缺,一直被视为郑州城市发展中的短板。
截至2019年底,郑州驻地高校共有67所,但本科仅为26所(公办16所),其余40余所均为高职高专院校,进入“211”和“双一流”序列的,只有郑州大学一所高校。
郑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突破100万人,排名全国第二。2019年,郑州市在校研究生31619人河南自考教育培训,在被统计城市中位居第20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11787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仅为982人,远低于武汉、西安等周边省会城市。
西安有985院校2所,211院校7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行业测试中心44个,有45名两院院士。南京有985院校2所,211院校8所,两院院士83人,国家级研究机构17家、实验室25个。济南有985院校1所,211院校1所,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有985院校2所,211院校7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7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百个。
可见,郑州和周边省会城市相比,高等教育资源完全落后,在高校规模、办学层次和整体实力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
河南和郑州高等教育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欠账,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机会。
第一次是文革后期,北京一批大学向外地搬迁,中国科技大学一开始希望搬到河南,当时中央书记处已经下发了文件,但是时任河南主要领导不同意,担心来一个大学会增加河南的供给压力而予以拒绝。中科大不得不选择落户合肥。
而安徽省抓住这次机遇后,高等教育彻底变了样。目前,安徽省高校共计120所,其中本科学校46所,专科学校74所。985大学一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11大学3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此外,安徽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8所、应用型高水平大学9所、技能型高水平大学29所,做法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3所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3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河南一些有识之士及华侨通过与美国合作的方式创办了黄河大学,但创办6年后,由于各方面原因,黄河大学最终并入了郑州大学。
黄河大学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美籍华裔程约翰先生联合创办,受到海外华人的广泛关注和大 你帮助,如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 袁世凯之孙袁家骝等。学校首任校长由两院院士,两弹功勋科学家秦元勋担任。
学院于1985年9月5日学校正式开课,共招收三百名全日制和选读班的研究生,用英语授课。
1991年,新体制的学校在当时的环境下受到很多限制。秦元勋校长离校后,人才流失严重。河南省政府为了充分发挥郑大的办学优势,增强专门培养工科人才的能力,经过有关方面充分论证后,将黄河大学整体合并到了郑州大学。
第三次机遇就在几年之前,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等七位学者专家倡议到河南办一所高水平、创新型大学,采用民办公助形式,河南的企业家也踊跃捐助。但是,由于供地和财政支持等问题没能解决,使施一公教授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浙江省杭州市的领导知道这一信息后,积极争取,免费提供土地、校舍,要地给地河南自考教育培训,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最终落户到了杭州市,成为了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建立的初衷是想集中精英力量建成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大学,主要是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模式。这所大学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公立大学,而是由民间社会资本注资成立的民办大学。而在西湖大学的办学基金中,河南企业家的捐款占四分之一以上。
2020年初,西湖大学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建设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因为看到了郑州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上层近年来也是下足力气、付出了很大努力,力图改变这种局面。
2017年初,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同年12月,郑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出台《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7个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国内外优质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同时设立100亿元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优质高等教育机构,保障人才团队、设备购置、项目研发及其他教学和科研条件建设。
另外,对来郑举办校区或分校的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规划区域内划拨500-2000亩建设用地,依托航空港高铁南站东侧区域扩区及功能布局,规划建设郑州合作办学高教园区,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优先入驻该园区。
教育的水平建立在很多错综复杂的基础之上,受很多情况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上,文化的不同也会改变教育的模式与水平。
首先是经济。这个是绕不开的话题。经济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因为教育是一个见效慢支出大周期长回馈不确定的项目。在经济急需发展的情况下,任何地区走的路子都是倚重外来人才,打好基础后再谋后动。而且经济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个体家庭对于教育的观念。相对于高精尖,反而技校的知识怕是更实用且转化为劳动力快。没有足够的生源自然也不会良性循环。
第二个就是人口。河南的人口众所周知。大量的人口不但拖住了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制约了教育的水平。不管你是留过学还是上过研究生等,只要你体验过高水平小班的上课,你就会明白一个教室人数的多寡所会造成的质量上的天差地别。而且高人数也导致了教育硬件的不配套。我认识的河南同学告诉我他们高考是没有英语听力的(或者是统一给分),一大原因就是很多地方保证不了听力质量。可想而知,学生平时学英语的侧重。
最后一点也是基于前两点,就是教育的架构。高等教育不是搭个架子就能耀武扬威的。好的高等教育要有良好的低阶教育一层层铺垫而成,通过对于基层教育的逐步建设而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进而为高等教育输送养料,一切水到渠成。而现在,在高校扩招扩张大兴土木的风潮下,为了建校资金,盲目的扩大招生,通过降低分数线等不正常的手段拉取生源,同时对于学校教授评级采取多多益善走过场的态度,这些行为正缓慢但无情的摧毁整个高校的生态。
为什么郑州落地一个高水平大学就这么难呢?
2016年2月,青岛制发《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在配套政策强力推动下,截至2016年11月,与青岛正式签订协议的国内高校(机构)达21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4所。
2016年10月,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等教育具体引进政策,力争到2025年高等院校达到20所左右,其中3至5所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
相较之下,郑州的一些高等教育项目却为何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呢?
在2019年两会上,针对政协委员提出的“高校盲目扩张、设异地校区、整体或部分搬迁”等问题,教育部明确表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不宜盲目扩大规模。
2020年10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221号建议的答复》,再一次声明,暂不支持关于引导京沪部署的优质高校在河南设立分校、研究生院以及特色学院等。
也就是说教育部不赞成高校举办异地校区,原则上不予审批。教育部认为异地办学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经费保障、办学质量的水平、校园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再原则上不予审批。
这意味着,郑州之前设想的邀请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来郑设立分校或校区的方案,遇到了极大阻力。
虽然国家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对有1亿人口的大省河南来说,中央财政支持的高校数量还远远不够,远远满足不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也远远满足不了河南人民对“上好大学”的需求。
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国家在政策层面对河南有特别的照顾和倾斜,才能为河南和郑州的高等教育发展打开大门,松开口子。
好在新一轮的国家高等教育优化布局和推进实施《教育现代化2035》过程中,国家对中西部地方高校将会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此过程中,相信河南和郑州的高等教育会有更多的机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河南已经错失了多次设立优质高校的机会,想破解这个难题还要靠自己。
首先,要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名牌大学。
目前河南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校大学生数量高居全国第二,但河南充其量只是一个教育大省,并不是教育强省。
要成为教育强省,郑州要成为教育强市,就必须打造名牌大学、龙头大学,从而带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高。而要打造名牌大学,提高龙头大学的实力,就必须对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在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质量。通过学校合并、学科兼并、人才流通等方式,加强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把优质学科、优质高校先发展起来。
其次,引进高质量的师资和科研教学人才。
最后,创新办学模式和合作方式。
虽然国家原则上不再批准设立分校等项目,但结合郑州和河南的实际情况,仍需要努力尝试,创新办学模式和合作方式,争取落地一批优质高等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