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7-31 03:53:47作者:admin2
苏联РСД–10中程弹道导弹,它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名字,苏联将它命名为“少先队员”,西方给它的代号是SS–20,绰号:佩刀(也翻译成马刀),在北约的眼里“佩刀”确实厉害,对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核恐怖朝发射短程飞行物!根据估算如果所有的450枚(1984年)“少先队员”都发射出去可以消灭地球的一半人口(当时地球人口是60亿人)!
РСД–10导弹采用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机动发射,它的导弹就是图片里这样,很狰狞!没有花里胡哨的特种核弹头,就是3枚集束式热核弹头,每一枚当量为30万吨,图片里弹头后面四个小凸起物是“诱饵”,弹头与第二级火箭分离后同时释放出假目标,信号特征与真弹头一样,干扰美军的导弹预警系统...РСД–10导弹可能世界上使用最灵活的战略核导弹,它的载荷是1.3吨(3枚弹头)最大射程是5500公里、载2个弹头时射程7300公里、携带1枚当量100万吨的弹头,再增加一级火箭射程到达10000公里,已经是洲际核导弹了!它这种增减弹头的方式从苏联腹地发射就能覆盖整个西欧和北美大陆,这样的灵活性是美军当时弹道导弹所不具备的,所以北约对它才如此惧怕。不知为啥“奥卡”(河)短程弹道导弹也成了中程弹道导弹,也被销毁了。“奥卡短程弹道导弹”1980年代初在苏军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其先进程度高于美军当时的“潘兴Ⅰ”型短程弹道导弹(射程600公里),并且是参加过实战的,“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多次使用“奥卡导弹”打击阿富汗游击队的据点和武器库,取得了很高的战果。
“奥卡河
”战术战役导弹系统由多种型号的导弹组成,射程50~500公里,是当时苏联集团军和方面军所属装备,该导弹在1980年代是先进的装备,配备有:侵彻型、集束型、高爆型...多种战斗部和20万吨当量的氢弹头,精度为误差(CEP)300米,它之所以也被销毁是因为当时西方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武器。
“潘兴Ⅱ”型中程弹道导弹,最大射程1500公里,比之РСД–10相差甚远!但是它被部署到了欧洲国家就能够到莫斯科了,“潘兴Ⅱ导弹”身材苗条,采用拖车机动,通过伪装在西德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根本显示不出来“大杀器”的本来面目,“潘兴Ⅱ导弹”为单弹头导弹,可携带一枚当量5~15万的氢弹头。
“潘兴Ⅱ
导弹”也是有绝技的,这个绝技提现在它的弹头上面,它的弹头是“双椎体”设计,就是在大弹头圆锥体上又加了一个小的圆锥体(钨合金材质,甚至是贫铀合金),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要让它有非常好“侵彻能力”,说白了就是1980年代的钻地弹!苏联在冷战期间修建了大量的地下指挥中心、地下机库、弹药库...这些高价值的战略设施都修建地下30~100米的深处,一般的武器很难将他们摧毁,唯有使用钻地型核武器才行,所以美国利用自己在导弹制导系统精度高的优势发展了“潘兴Ⅱ”导弹,根据靶场测试CEP精度达到30米,弹头侵彻能力也达到了穿透10米土层+15米厚的花岗岩层水平,达到了设计要求,如果说РСД–10是北约的“眼中钉”,那么“潘兴Ⅱ”就是苏联的“肉中刺”,《中导条约》美军第一个销毁的装备就是“潘兴Ⅱ”导弹。
由于西欧面积狭小,人口密集不利于“潘兴Ⅱ导弹”的机动,美国只得将BGM–109G陆基战斧导弹部署到了英国,陆基战斧式巡航导弹射程为2500公里,从英国发射就能打到莫斯科,而且巡航导弹贴地面飞行,被发现的可能反而要比弹道导弹低。
陆基型战略战斧可不是一般的“战术战斧”,它是为专门携带氢弹头而设计的,导弹制造复杂程度要远高于“普通战斧导弹”,惯性制导+地形匹配+景象跟踪这样高级的复合制导技术首先在它的身上应用,使得“战略战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自主能力很强,似乎可以突破苏联严密的防空网精确的打击到高价值目标。
美军W80型核弹头,既可以用在“战略战斧”上也可以用在B–52轰炸机的AGM–86空射型巡航导弹上,它也是氢弹头,可以在0.5~15万吨TNT当量间可调爆炸当量。
对于苏联来说,当时的KH–55型战略巡航导弹还不完善,确实没有与战略战斧导弹想抗衡的装备,所以在《中导条约》当中必须要把陆基型战略战斧销毁。
战略战斧导弹被美国部署在了英国最南部,
可以根据事先规划好的飞行路径,自行去打击莫斯科,将它在条约内销毁对苏联来说也是减小了一些压力。
《中导条约》
规定,苏联要销毁:1846枚导弹、825套发射架、812个核战斗部;美国要销毁846枚导弹、289套发射架、442个核战斗部。
从条约内容来看苏联显然是吃亏大一些,不但数量上多于美国,并且中程弹道导弹的质量上苏联是高于美国的,还有就是美国虽然销毁了陆基战略战斧导弹,但海基战斧和空射型战斧并没有被销毁,仍然具备优势!同时为了略微平衡一下苏联的重大让步,美国也销毁最新型的“和平卫士”战略核导弹...但《中导条约》终归是对美国有利。
博物馆内的РСД–10和潘兴Ⅱ中程弹道导弹,它们可以说是冷战期间东西方武器库当中的排名靠前的先进装备,特别是РСД–10导弹在“东风–26”导弹未出现之前是“世界中程弹道导弹之王”!
中程弹道导弹在使用灵活性方面确实高于洲际核导弹,因为它们体积比较小,大多采用机动发射车,并且隐蔽性大大提高,飞行距离短压缩的预警时间,比如说:РСД–10导弹从苏联乌拉尔山基地发射到达英国只需15分钟左右,这样短的时间就是现在21世纪都难以预警,何况是1980年代?所以,中程导弹的威慑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就是“顶在鼻尖的刺刀”!
“和平卫士”洲际核导弹的惯性制导器,核心结构就是里面那个机械陀螺仪,它是人类目前制造的最精密机械仪器,它体积为0.073立方米,重量50.2公斤,使用了铍合金材料通过40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它被浸泡在氟利昂液当中,它的漂移误差仅为0.000015度/小时,正是有了这样令人吃惊的精密度才使得“和平卫士”飞行1万多公里后的CEP误差被控制在100米之内,这相当于在1000米外打中一个瓶盖的难度。
苏联与美国在洲际导弹方面是有一些差距的,特别是在导弹的远程制导方面,1980年代的苏联洲际导弹CEP误差普遍在500米左右,这样的偏差要摧毁美军的洲际核导弹发射井、战略级别的地下设施是比较困难的,相反中程弹道导弹由于飞行距离短一些对于CEP精度的要求也低一些,所以苏联的中程导弹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精度成了次要问题。
总体来说《中导条约》对美国是有利的,虽然“和平卫士”导弹被销毁,但是海基洲际核导弹美国仍然占有优势,而苏联在1980年代中期就已经处于国力大幅度衰退的状态,加上国际市场石油和粮食的定价权掌握在美国资本手中,通过一番资本运作:苏联出口的石油被压低到了可怜的价格,粮食价格反而大涨特涨!苏联在迫不得已情况下下,只得吞下吃亏的苦果。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中导条约》是美、苏两国在1987年签署的废除双方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一项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了两国必须销毁射程在500~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巡航导弹以及弹道导弹。但是谁也未曾想到32年后的2019年,美国以俄罗斯“伊斯坎德尔”陆基巡航导弹违反条约规定为由退出《中导条约》,180天之后《中导条约》正式废除,世界再一次被笼罩在“核阴霾”之下。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
为何美俄双方要对中程导弹进行限制。
1.双方销毁陆基中程导弹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战略平衡。
(近中程SS-20导弹标本)
当时美苏冷战主要是华约和北约之间的对抗,而欧洲国家夹在他们中间,美国向欧洲地区部署大量的短中程核导弹,例如美国在欧洲地区部署的“潘兴2”型导弹可以对俄罗斯莫斯科构成威胁,但是前苏联的中程导弹却不能够对美国造成威胁,但是对欧洲北约成员国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欧洲各北约成员国开始担心苏联的核威胁,要求美国和苏联能够达成共识,共同销毁两国的短中程导弹,最终经过妥协,双方签署了《中导条约》。
双方销毁的只是短中程陆基巡航导弹以及弹道导弹,虽然双方损失了“潘兴”以及“ss20”等导弹,但这些导弹只是两国核打击力量的4%左右,两国的依旧存在很多空基和海基短中程导弹。
(中程导弹先锋号)
所以美国在欧洲北约成员国的压力之下,再加上苏联为了消除美国对其本土构成的威胁,最终签署了《中导条约》。
中程弹道导弹的威力并没有洲际弹道导弹大,通常情况下,洲际弹道导弹都是携带核弹头,称之为战略武器,而中程弹道导弹大多是战术武器。
(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
1.中程弹道导弹的飞行高度较低,由于地球表面会产生曲率问题,因此低空飞行可以极大的降低导弹被雷达侦测的时间,导致预警时间缩短,从而提高了对目标的威胁。
2.中程弹道导弹虽然不具备洲际弹道导弹那样的战略威慑能力,但是将其部署在一些国家周边还是有很大威慑力的,而且成本相比较洲际导弹小的多,因此美国在退出《中导条约》之后大肆在一些大国周边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3.中程弹道导弹核常兼备,不仅仅可以搭载威力较大的常规弹头,同样可以搭载中小当量的核弹头,能够构成潜在的威胁。
4.中程弹道导弹的机动性较强,可以在复杂情况之下进行发射,而且搭载有先进的制导技术以及定位系统,打击精度得到了质的提升,完全可以对敌方实施致命一击。
(核弹头)
在未来战争中,双方很难面对面进行对抗,近程导弹将很难发挥作用,洲际弹道导弹价格昂贵,一枚动辄上亿,不是一般国家能够消耗起的,所以中程导弹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