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8-14 00:53:59作者:admin2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在飞行途中突遭挡风玻璃脱落,在近万米高空直面风噪华航机长开飞机睡着、低温、缺氧等考验,经机长刘传健等机组人员的妥善处置和空地密切配合,最终安全返航,确保了飞机上128名人员的安全,堪称民航史上的奇迹。
电影《中国机长》就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的,整个观影过程紧张、刺激、震撼,尤其想到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更有惊心动魄之感。仿佛在光影间穿越时空,在8633的航班上感受那一场绝无仅有的奇迹。
这部电影像是带着电影院里的每一个观众都经历了一次生死,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发生的戏剧冲突,整个事件都极具紧张、跌宕,充满危机的氛围。
飞机能够安全备降,机长刘传健,无疑是创造了一个奇迹。飞机平安后,整个飞机的人都体验了一遍劫后余生。
无论是影片节奏、演员表演、音效、特技都达到了一部商业类型片的要求,群像的刻画也感觉很真实,最后原型人物的出现和对比棒极了。
而真实事件托底,已经让剧本成功了一大半。电影开篇由机长、乘务人员和地勤人员的视角切入,既展现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种平常生活状态,也系统地带领观众了解了机务人员的专业工作事宜。
前半段,职业戏方面准备十足。
机长和往常一样梳洗完毕准备工作,然后是十几分钟是空乘职业秀,虽然我们经常坐飞机,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登机前发生了什么。机组人员在检查确认各种细节,对普通观众来说是一种视觉化的科普。
然后就是乘客刻画,有恋人、探亲者、土大款、老夫妻、小年轻等,乘客们的各种话题,零零散散,再配合一首流行歌,交织起来却很生活化,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接下来就是最精彩的空难部分,节奏上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
这次空难事故有三个高潮点,一是突然发生,二是穿越云层,三是防撞山。
当挡风玻璃“砰”一声破裂的时候,副驾驶一半身子吸出窗外冻伤,飞机在极困难的情况下返航。
机长的随机应变、沉着应对,果断地做出选择,挑战人类体能极限;
空姐们克服恐惧,对乘客一刻也不松懈的安抚、提醒、指示;乘客们害怕、焦虑、绝望、激动的全景描绘。
从挡风玻璃碎裂、客舱释压、乘客不安,到失联、雪山间徘徊,到勇穿雷暴云层、迫降,再到后面飞机绕山,跌宕起伏。层层递进,营造出危机带来的惶恐,摄影和剪辑分别以多机位和快切,近景表现乘客的不安、惊慌,远景高原山貌的特效也十分出色。
另外一个亮点是,片中所呈现出来的专业性。
空乘人员的每个细节每个动作,训练有素、熟练麻利到令人叹服。危机出现后,塔台、地勤、军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齐心为飞机安全着落设想。
其中一个镜头是乘务长确认乘务员位置的时候,5号乘务员由于倒地没保持吸氧有些失去意识,清醒后的第一件事,是把餐车刹车给按了。这是飞行中乘务人员遇到颠簸马上会做的第一件事,否则餐车会在客舱内滑来滑去。
普通人是看到好不容易把5号叫醒而松了一口气的感动,而空乘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刹车必须按下去的重要性。它有让民航人为之动容的小细节,也向观众传递了“我们不是端茶倒水的服务员,我们是保护旅客生命的空中乘务员”的职业理念。
空难电影必然伴随着与地面控制中心的互动,李现饰演的西南空管局管制员,虽然台词多半在重复,但他演绎得非常好。
不停关注四川8633在小屏幕上的动态,不停呼叫“四川8633,听到请回答”到“四川8633,我叫不到它了”瞬间鼻酸……就真的像个地勤人员,专业、准确,脸部无表情眼神却有起伏,看得出来用心琢磨角色了。
表现特别亮眼的还有作为飞机乘务长的袁泉,专业到连专业乘务员都感叹,袁泉的表演没有一点演的痕迹,仿佛真的工作了很多年。而当剧情需要张力的时候,她又能及时、不抢戏地爆发:“飞机给你,你会开么?”
她用一种“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一起回去”的强大意志力支撑自己,在缺氧状态下,依然用冷静的言语,利索而坚定的行动,团结同伴,感染旅客,在整个事件中无疑是中流砥柱。
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刘长健,沉默寡言,沉稳有力,呈现出的专业气质和个人品质,也让人信服。欧豪的年轻机长,足足在外面挂了十几分钟,最后一只眼肿到张不开手臂发紫,真实到让人心疼。
其他演员的表现也不折不扣,让整个危机部分有相当强的真实感,不但让人感受到机组成员高度的职业素养,也让人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责任感。
不刻意做过度戏剧化夸张处理,令人信服真人真事改编的还原。踏踏实实地把化险为夷的航空奇迹,再现于大银幕。
电影里对“空难”这个题材必要元素直观的表达,尤其是对“空难”的代入感,对“四川8633”这架航班的共命运同呼吸感把握得非常好。电影是感人的,英雄是令人敬佩的,人性光辉也遍布危难过程。
《中国机长》讲述一次危机处理,是一部好看又刺激的类型片。
紧张精彩,专业度高,具备了一部灾难片应有的要素。
没有假大空的宣言,没有从天而降的领导,就飞行险情说飞行险情,没有对奇迹部分的过度夸大,更强调的是专业度,群演这次表现优秀,充分展示了每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
国内民航空难题材的电影并不多,20年间就两部,相对于《紧急迫降》来说,《中国机长》可能是拍摄周期过于短了,剧本打磨得不够精炼,项目赶得仓促。这直接导致它后半段叙事效率差很多,结构有点不连贯,最后半小时主要剧情结束后,导演硬塞旋律、强行煽情。
还有群像戏设计得非常差,各个人物得角色状态设计不太统一。
关晓彤那个角色的原型,是航天爱好者,当时拍下了珍贵的相片,但是刻画的过于单薄,没有交待清楚。飞友们讨论时,说出唯一一句有信息量的话:“飞机上的氧气快用完了。”向观众传达出客机面临的严峻挑战。
如果这里能更多地表现游离在这个事件之外的人的视角,可能会更好。杨颖和机长老婆的角色心情重合了,显得重复琐碎。主线之外加了一些无用的支线,有点多余又显得整体看起来不够紧凑。
整个故事对于机长的刻画稍微扁平了,机组每一个人都恪尽职守,但在个人性格上没有达到有效区分,甚至有些奇怪的走向。虽然名为机长,但更像是一部机组群像电影。
众多的支线人物角色,虎头蛇尾的故事线,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结尾十分仓促,让人感觉话只说了一半。而意外事故原因究竟是什么也没有解释,让人有些意犹未尽。
更要命的是,某些情感被一些奇怪的剧情给打散了。可能是之前对于四川航空的真实事件过于震撼,对电影里的粗放和不足,觉得特别遗憾。
从故事上看,《中国机长》和《萨利机长》的情况都非常相似,但电影层面上,与《萨利机长》相比,作为一部灾难片,它刚刚及格。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及格有余惊喜不足,跳不出框架的惊喜,可能无法满足喜欢追求深度的观众。
飞机危情以外的部分,本片刻画的相对在安全范围内,所有的情节铺陈都中规中矩。但老老实实讲好危情部分,不作过多的点缀,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择。
原型刘传健机长在《开讲啦》里曾说过在经历这场事件后的感悟:“如果说以前对乘客的感觉都是普通旅客,那么通过这次事件后,我每次都感觉我的飞机后面坐的是不一样的旅客。他们对我是极度地信任,所以我要对他们负责。通过这一次,我觉得我和他们是相通的。”
“8633,成都在叫你。”
“我一定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作为国庆档献礼影片之一,最欣慰的是,电影播完散场的时候,听到好几个人在说“不敢坐飞机了”、“吓死我了!”,另外的人回应“放心,飞机还是很安全的。”我们自豪于国家有强有力的救援力量,自豪于整个空乘系统的数据化,自豪于整个英雄机组的专业化,他们是英雄,他们值得所有人竖起大拇指!
故事的结局,回归平安,戏里戏外大家都更感悟于生命的珍贵——再次向此次川航事件的航空、机务人员致敬,真心愿每个航班都平安起降,每个人的每次航行都平安顺遂。
看完电影,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这部国庆档的献礼影片。
《中国机长》的故事背景,是由发生在2018年的川航航班备降成都事件改编而成。
具体情况大家可以自行去网络查找,这里就不赘述了。
面对突然发生的驾驶舱风挡玻璃碎裂脱落,机长刘传健及全体空乘人员,凭借着丰富的驾驶经验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保住了航班上119名乘客的生命,事后受到了四川航空公司和中国民航局的表彰。
这次航班备降事件,被誉为是中国乃至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刘伟强导演,张涵予、杜江、袁泉等主演的《中国机长》,由此而诞生。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而且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中国机长》如何把这个观众已经知道结局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确实考验导演和演员的功力。
根据许多观众观影后的评价可以看出,整部影片的节奏相当紧凑,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容不得观众喘一口气。更有观众在网上晒出被自己攥得皱巴巴的电影票说,“全程紧张得手就没有松开过”。
我看完影片之后,也有同样的感觉:情节紧张紧凑,故事完整流畅,演技到位克制。
现在分析起来,这部《中国机长》之所以受观众认可,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观众因有相同遭遇,所以观影体验比较真实因为是描写飞机飞行事故的,所以观众大多有很深的同感。
大多数观众都有乘坐飞机的经验,当遭遇气流而导致飞机强烈颠簸时,那种忐忑甚至惊慌的心情,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印象深刻。
所以当看到影片中类似的场景时,剧中乘客的惊慌失措,观众便有了代入感,并对这种恐慌产生了强烈的同理心。
2.影片对民航作业程序展现的非常专业整部影片从AOC大厅的签派员、空管站的管制员,到飞机的驾驶员、空乘人员,以及地面管制员、配餐员等等,所有工种的工作人员紧密配合,极其专业地向观众展示着一趟航班从准备到起飞的整个作业过程。
当演员们说出各种飞行专业名词和完成驾驶专业程序时,当看到一架飞机起飞要经过如此繁复严密的程序时,总会把观众唬得一愣一愣的,并不明觉厉。
由此,我想到了国内许多法律题材的影视剧中,许多低级的法律错误。
剧组只要请个专业人士稍微把关一下,就能避免这些低级错误的出现,但他们偏偏不那么做,所以让我这个法律职业工作者看得是又好气又好笑。
有人说,影视剧嘛,本来就是瞎编逗人乐的,不要太较真。
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我觉得,这是一个创作态度和职业素养的问题。影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尊重生活。
把故事背景资料搞扎实弄清楚,是影视创作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只有背景细节真实了,故事才能真实,而只有故事看上去真实了,整部影片才有可能打动观众。
我对《中国机长》这部影片一半的好感,都来自于影片中展现出的那些专业度极高的航空知识。
3.演员表演克制,没有刻意煽情因为背景故事已经足够惊险,所以影片并不需要太过于煽情。
所以同样是献礼片,但在《中国机长》中,无论从演员还是导演,对这一点把控的都比较到位。
险情发生的现实环境中,飞机正以时速八九百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高空中飞翔,驾驶舱内的温度达到零下四十度时,而飞机仪表盘许多零件都已经被大风吹得损坏而导致失灵。
即便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事后在听机舱录音时仍可以感知,刘传健机长当时的说话语调依然沉着冷静。
正是这种极其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危机时刻保持镇定并化险为夷。
刘传健的扮演者张涵予,把他的这份冷静沉着,在影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没有过多的夸张表情,也没有过多的空话口号,张涵予只是一直阴着脸,眼神坚毅。
他一边抵抗着低温导致的身体发抖,一边按照多年的驾驶经验在手动操纵着飞机,慢慢地向机场飞翔,直至降落。
影片中,当飞机最终安全落地时,张涵予没有喜极而泣之类戏剧化的表演,只是坐在机舱内,眼睛望着窗外,沉默着。
最后,他只对副机长说了一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
这平淡无奇的一句话语,如大海一般容纳了机长所有复杂难言的情感。
正是得益于演员冷静克制的表演和紧张的剧情节奏把控,正是对观众和职业充满敬畏,《中国机长》才能逐步获得观众的口碑和市场的认可。
当然,还有扮演驾驶员的杜江、欧豪以及扮演空姐的那一众美女,也是很让观众养眼的啊!
不知道这个回答您是否满意?
我是书影君,一个喜欢深度解读电影的中年大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书影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