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11-12 11:23:27作者:佚名
对咱们四川盆地的居民来说,每年冬天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霾”之战几乎都成了惯例,毕竟雾霾凶猛,还是流感、肺炎、哮喘、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帮凶”,不得不防!
对健康,每年都不能松懈,一天也别松懈!每天花几分钟为全家人做好这几件事,防护+养肺才算到位——
雾霾到底有多伤?
01
伤呼吸系统
据统计,每次出现重度雾霾天气,各大医院的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可增加2-5成。
雾霾会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可能会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02
伤心血管
雾霾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03
伤脑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接触较高水平的空气污染可能导致50岁以上人群大脑能力的退化3年之久。
04
影响生殖能力
PM 2.5中的有毒物质可影响男性激素分泌,从而导致性机能衰竭、阳痿或少精。女性性激素受到有毒因素的破坏可能导致月经失调、不孕或性机能减退。
05
伤“心”
持续雾霾天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影响,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有些人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的倾向。
霾天里肺最遭罪
网传“清肺”秘方到底靠不靠谱?
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见过这张雾霾清肺茶的配方吧?康小妹向多位专家求证,均表示,不靠谱!
√ 网传“雾霾清肺茶”中医配方的发布者山东省中医院院长杨传华教授曾发布声明:并非自己发布,并告诫大家不要听信谣言。
四川省名中医、省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金沈蓉称,这个“雾霾清肺茶”从药方名字看就不准确。中医讲的“清肺”,是指对“肺热”的治疗,例如感冒、咳嗽、黄痰等症状。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兰学良指出,该方虽有一定的润肺作用,但是方子里的“罗布麻”药材雾霾清肺茶,有降血压的功效,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群。
√ 关于“鱼腥草解毒”,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分会常委、四川省人民医院江华博士表示,目前雾霾清肺茶,没有证据表明鱼腥草有抵挡雾霾的作用,他不建议长期食用鱼腥草,以免造成肾脏损害。
金沈蓉称,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法把雾霾阻挡在肺之外,或者把它从肺里洗出去。中药排霾并不靠谱,但是可以通过“养肺”来增强雾霾天气的抵抗力。
雾霾天 这三类人要重点防护
霾天气对所有人群的健康都有危害,而这些人群更是需要重点加强健康防护!
第一类是儿童、老年人、孕妇
比如儿童,各种功能包括免疫等还没有发育完全。老年人也是免疫等功能降低。
孕妇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身体健康里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类是以心肺疾病患者为主的病人
这些人原来就有疾病,比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现在的科学研究证明,颗粒物污染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的症状或者引起急性发作。
第三类是高暴露人群
即长期在户外作业的人群。大家知道,一般人群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而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他们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室外,遇到雾霾天气,他们受的影响更明显,所以要重点防护。
对于这些重点人群建议:
一是在轻度霾天气时,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应减少外出及户外运动,多在室内运动或调整锻炼时间,尽量避免霾污染高峰时段外出锻炼;
二是在中度霾天气时,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等应避免外出及户外运动;
三是在重度霾天气时,儿童、老人、孕妇及心肺疾病患者应留在室内,必须外出时应佩戴有呼吸阀的防护口罩。户外作业人员要佩戴具有防霾功能的口罩,回到家要及时更换衣物、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皮肤。
防霾秘笈八条
全部做到其实只要三分钟
空气不所不在,所以重污染天气的健康防护也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要考虑到。
不过,并不意味着需要花费多大精力,居家健康防护三分钟就能做到:
1
减少外出
雾霾天防护首要是减少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如果一定要外出,记得短暂停留、平和呼吸、小步快走。
2
注意防护
戴防霾口罩是最便捷的个人防护,记得选包装上标注了“N95”的口罩。N指可防护“非油性悬浮微粒”,雾霾中的主要污染成份就是这种微粒;95指过滤的效率至少有 95%。
3
合理饮食
饮食以清淡为主,但应富含蛋白质(如豆腐、鱼等),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梨、胡萝卜等)。通过增加营养、保证休息来增强抵抗力。
4
每天喝够水
雾霾天要注意补充水分,因为呼吸道黏膜干燥会导致防御功能下降。
5
注意保暖
防止冻感冒。
6
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不在室内吸烟、减少煎炸爆炒等烹饪方式,使用空气净化器。
7
减少外出
就算开了空气净化器,也别忘记适当通风换气。可选择在空气质量较好时开窗通风。
8
注意卫生,预防流感
回家后及时清洗口鼻及裸露部位皮肤。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疫苗接种。
综合:健康中国、健康时报、成都商报
点这里
转给更多朋友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