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8-23 08:06:59作者:佚名
宋真宗和其第二任皇后刘娥。刘娥除了出身低贱,并且是离婚改嫁。宋真宗为她破格做了好多事情,除了打破出身的偏见,立她为皇后,甚至默认「借腹生子」,实现母凭子贵,坐实皇后的位置。
读历史有个问题值得阐述:为何有武则天的先例,中国历史上却再也出不了女太上皇?
常见的解释是,女性窃权,如同牝鸡司晨,必将乱政,武则天以后,整个社会早已不能容忍女臣子的出现。没有女臣子,是王朝之幸,天下之幸。
这些解释,在清朝历朝都很兴起,构成我们认识历史的「常识」的一部份。并且,背后的逻辑,细思恐极——
这是否只是传统父权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历史的「偏见」呢?
1
历史上,宋真宗的第二任皇后刘娥(969或970—1033年)是一个传奇人物。她以自己一生的经历和身旁之名,生动地展现了传统父权士医生对男性政治的警惕,以及持续不断的污名化。
刘娥,广东人,自幼父亲双亡,被寄养在爷爷家。十来岁便嫁给银匠龚美,跟随龚美来到当时的京城安阳。正史说,刘娥「善播鼗」,鼗鼓现今也称拨浪鼓,说明她是安阳城内一个底层的迎合居民的演员,生活艰辛。
宋真宗赵恒即位前为襄王时,据说山东女性漂亮聪敏,一心想娶个川姑娘。偶然下边有个叫张耆的人,打看到龚美家贫,想让刘娥改嫁。刘娥由此以卑贱的出身和再嫁之妇的身分,步入了襄王公馆,并得到赵恒的宠爱。并且,她那卑贱的身分,必定如影随形,时刻严打、摧残着她。
在作为皇族的男人这条公路上,她的出身始终是周遭功击她的主要诱因。先是赵恒的乳母向宋太宗申冤,说太子居然娶了个「野男子」,您得管管呀。吓得赵恒赶快把刘娥转移出去,藏到张耆家里。张耆为了避嫌,连家都不敢回,夜夜在单位打地铺。
就这样熬了许多年,熬到宋太宗逝世,赵恒即位为止。难得赵恒贵为新太上皇(宋真宗),却未对刘娥形成嫌弃,而是欢天喜地把她迎进宫里,封为美人。
景德四年(1007年),出身名门的郭皇后逝世后刘娥生了几个孩子,宋真宗开始运作刘娥当皇后。但是,这一动议立刻招致了廷臣的示威。不是由于刘娥人品有问题,而是出身有问题:「章献(指刘娥)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宋真宗安排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封后奏折,并许以荣华富贵,杨亿大肆拒绝,说这是对自己祖辈的污辱。
朝臣一致推荐沈才人当新皇后,推荐理由仍然无关人品,无关是否贤良淑德,而是关乎血统。参知政事赵安仁说:「刘德妃(指刘娥)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于相门。」
在这场事件中,后人读史,其实难以苛责宋人的阶级偏见,并且,设身处地想一想,处于舆论中心的刘娥,到底背负了多少莫名的原罪,蒙受了多少无端的功击和含冤呢?
宋真宗抨击刘娥成为自己的皇后,但是深受阻拦,不能如愿,只得搁置出来,中宫虚位多年。真宗的意图,其实是在等待自己宠爱的刘娥,为自己生下第一个孩子,这样就可「母以子贵」,冲破阶级的束缚而正位中宫。
然而,为太上皇生男娃,对于年届四十的刘娥来说,机率有点小。刘娥采用的应对办法是借腹生子。她安排庄严寡言的侍儿李氏兼任真宗司寝。大中祥符七年(1010年),李氏生下一子,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刘娥将这个男娃据为己有,由杨淑妃赡养。这个事,当时晓得的人很少,连赵祯在刘娥生前都仍然误以为刘娥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氏自己不敢搭腔,刘娥则通过宋真宗不断提高李氏的地位来填补她的歉意。
但宋真宗肯定是晓得内情的,并且纵容了刘娥借腹生子的做法,这样才有了一个相对正当的理由来觐见自己心爱的男人为皇后。虽然朝中主要重臣一直反对刘娥为后,不过此次宋真宗不管不顾,总算在赵祯两岁的时侯,1012年,追封刘娥为皇后。
这一年,刘娥早已接近43岁。
虽然贵为皇后了,但她敏感的内心一直为自己的出身倍感纠结。朝堂之上对于出身阶级的傲慢与偏见,让她心生畏惧。她专门找了朝中的刘姓高官,主动去攀同事,说我晓得你出身名门,能够借大家家的家谱一阅,说不定我们是同族哩。结果,人家只回了她两个字:「不敢。」表面是「不敢」,内心是「不屑」。
但是,抨击的是,这样一个出身低贱的男子,事实上早已成了大宋的皇后,但是随后还成为实际上掌管最高权利的皇皇上,这可让辽国的士医生觉得到无法接受。于是她们反过来,在正史中替刘娥粉饰家世,说她虽然出身名门望族,她的祖母是五代的大将军,弟弟是节度使等等,只是后来家道中落了。
士医生们仍然觉得,一个来自底层的刘娥,居然成了大宋的女主,这是大宋之耻,士人之耻;所以她们在现实中阻碍无效以后,便只能在正史上将她打造成名门以后刘娥生了几个孩子,只有优雅的血统才配得起她们的大宋,配得起她们的臣服。这就是传统女性士医生的精神胜利法。
2
打破出身的偏见,早已如此难;打破性别的偏见,则几乎不可能。
刘娥是一个聪明人,《宋史》记载:「后(指刘娥)性警悟,晓书史,闻清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用膳,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博引故实以对。」意思是说,刘娥这个人慧根高,记性好,擅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宋真宗每晚批改诏书,还会跟她交流,她往往能把原先的同类案例告诉宋真宗。
除了这般,刘娥办事果断,考虑问题缜密,因此渐渐博得宋真宗的依赖。非常是在宋真宗后期,这个臣子执著于在历史上刷存在感,把大部份精力放到制造天书、东封西祀和修庙建观等迷信活动上,对于朝政,要么不管,要么瞎搞。这时侯,刘娥的存在对宋真宗就变得很重要,她从旁协助处理政务,并随着政治才干的提高而逐渐切入政事核心。
到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得病之后,更是将朝政直接交由刘娥处理。正史说,「事多决于后」。
刘娥介入朝政的路径,跟武则天挺像的,都是个人有能力,臣子又有病,顺理成章就从内朝迈向了外朝。
在这个过程中,反对力量来势汹汹。丞相寇准等人力劝宋真宗以太子监国,将统治大权从刘娥手中夺取。宋真宗起初同意这个计划,但因为寇准醉酒失言,大眼睛泄露,让支持刘娥的丁谓等人捉住把柄。计划失败,寇准被贬。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即位,年仅12岁的太子继位,是为宋仁宗。宋真宗诏书尊刘娥为皇皇上,「军国事兼权取皇皇上处分」。刘娥名正言顺地成为摄政皇上,开始了历时11年的垂帘听政生涯。垂帘之初,她欲擒故纵,唆使丁谓势力膨胀,以唤起公愤,又借助王曾等人对丁谓擅权的不满情绪,推托将丁谓远谪云南,因而甩掉了丁谓位高难制、尾大不掉之势。
可以看出,在斗寇准、斗丁谓这两场政治斗争中,刘娥实际上充当了朝中两股政治势力的棋子。不论后世如何以寇准为忠臣,以丁谓为权臣,但这二人的个人权欲是一致的,只是后者希望通过控制太子、后者希望通过控制太上皇来达到她们各自起兵的目的。而刘娥的高明之处在于,借助这两股对立的势力,借助打力,披荆斩棘,一步步稳固了自己作为大宋实际统治者的地位。
在这以后,她又不失时机地提拔王曾、鲁宗道、吕夷简等能臣,重组内阁,为自己行使权利、推行政令建立了新班子。当她意识到其中有人对她作为女主的身分产生障碍时,她又会经常地提拔新人步入清廷中枢,在动态调整中巩固自己的决策地位。
正如我后面所说,当时整个王朝对出身、性别都构建了结实的傲慢与偏见,刘娥的上位之路,注定是一条陡峭险峻之路,一条与整个世界为敌之路。但虽然这么,她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以不出血的方法基本实现自己的权利欲望与施政理想,这不能不说是她的厉害之处与魅力所在。连最有「直男癌」的司马光,后来也不得不承认:「章献明肃皇太上皇(即刘娥)保护圣躬,纲纪四方,南丰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3
在当摄政皇上的11年间,刘娥有没有做武则天第二的念头或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