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7-22 03:26:47作者:admin2
后主刘禅,一共有七个儿子,七个孩子性格都很好,心地善良,可称为好人,但是身在帝王家,这样的性格却不再适合称霸天下了。
刘禅与刘备相比,本来就已经弱了几等,到了刘禅儿子的层面更是相差极多。只靠姜维苦苦支撑的蜀汉,岌岌可危,面临邓艾的偷袭,刘禅与蜀汉的大臣们积极商议,一时之间,“天命所归”“顺势而为”的声音此起彼伏,几乎是一边倒的赞成投降。
后主生七子:长子刘璿,次子刘瑶,三子刘琮,四子刘瓒,五子即北地王刘谌,六子刘恂,七子刘璩。七子中惟谌自幼聪明,英敏过人,余皆儒善。蜀汉主降蜀汉面对邓艾的偷袭部队,以成都之兵,完全可以抵御,等待姜维回援,其实没啥大事儿。至少再撑一阵子没啥问题,但是为啥刘禅这么快选择投降了呢?
对于刘禅投降这个绝对,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声音,一个是说刘禅有眼光,高瞻远瞩,看清了未来魏国一统天下的形势,为了避免百姓受战争之苦,最终决定顺势而为,投降曹魏。
还有一种说法与之相反,说刘禅是无能之辈,虎父犬子,守不住父亲打下来的基业,也不敢选择与社稷共存亡,苟且偷生,贪恋权贵,全然不顾世人的眼光,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姜维主战姜维的立场很坚定,因为姜维深受诸葛亮的厚恩,所以,即便姜维在蜀汉中经常被孤立,没人支持他,他还是坚持走诸葛亮生前的路线,立志完成诸葛亮的遗愿。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姜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恩情。
当姜维听到刘禅投降的时候,相信他当时一定是撕心裂肺,在他手里断送了蜀汉,他无颜面对诸葛亮,于是他哪怕知道机会渺小,还是进行了最后的复国之举,求仁得仁,死而后已。
自保富贵的文官们刘禅身边的那些文官,与姜维则有很大不同,他们其中一部分人来自荆州集团,一部分人来自益州集团,属于本地人。
他们对刘禅也好,刘备也罢,无非就是求富贵,根本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也不想匡扶什么汉室,而且此时蜀汉灭亡之际,也没有汉什么事情了。此情此景和当年赤壁之战一样,文官主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降,他们身为当地的门阀士族,投降谁都会重用他们,他们其实跟谁混都无所谓。所以他们在觉得打仗无利可图的时候,就开始主张投降,保全自己的家族势力。
最终,蜀国投降,刘禅全身而退,以几近“厚颜无耻”的方式苟活多年,不失富贵。但是刘禅的大儿子刘璿却没这么好的运气了,被魏国杀死了。
太子之死不杀刘禅,是为了留着刘禅这个名义上的老大举国投降,避免将蜀汉的势力分裂,导致局势复杂。但是姜维和太子刘璿就惨了,还有关羽的满门。
“杀汉太子璿及姜维妻子,军众钞略,死丧狼藉。卫瓘部分诸将,数日乃定。”《资治通鉴·卷七十八》司马昭杀刘璿有他的理由,因为当时的刘璿与父亲刘禅不一样,他与姜维都有不投降的举动,且都与姜维有复国之举。这一点决定了刘璿必死的下场,因为司马昭不能留着一颗定时炸弹,此人若在,则蜀国不可安定。
刘禅懦弱无能的性格,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可以说,他的富贵是用忍受屈辱和蜀汉百姓的鲜血换来的,他的儿子死于司马昭之手,他却能不生气,这样的人也算是一脚踹不出一个屁来了。
成都投降之日,魏军屠城数日,成都鲜血横流,这就是刘禅所谓的避免生灵涂炭,令人觉得可笑。
刘璿虽然不是什么人才,但是勇气可嘉,相信在面对底下的列祖列宗时,刘璿至少是有脸一见,而刘禅,不知道要被其父刘备,如何训斥!
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邓艾之后,身处剑阁前线的姜维就和灭蜀总司令钟会玩到了一起,并鼓动他造反,割据蜀地称王。
在大军出发之前,司马昭已经明确下令:不许杀害刘氏一族。可刘禅是没事了,他的长子——也是蜀汉原太子的刘璿却最终被杀了。
刘璿之死《三国志》里仅仅记载了:“时会作乱于成都,刘璿亦死于乱军之中”几个字,在钟会作乱到被杀身亡的这段时间里,刘璿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认为刘璿之死是受到了邓艾的拖累,被灭蜀监军卫瓘害死了。邓艾接受后主投降后,以曹魏天子的名义,私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刘璿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其他蜀汉旧臣各自都有安排,并约束部队,安抚百姓,于是“蜀人称焉”。
邓艾在成都建立了不小的威信,而面对这样的大国将领,成都旧主人自然也需要和他打好关系了。那派谁去劳军好呢?刘禅亲自去是不合礼制的,派个官吏去又难免寒酸了一点,而姜维此时又在钟会军中。那么唯一一个适合的人选,就是地位尊贵、举止得体的原太子——刘璿了。
自延熙元年正月正式册立,到景耀六年蜀汉灭亡,刘璿一共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太子,而且勤勤恳恳、十分称职,没犯过什么大错(刘禅可不止刘璿一个儿子)。兼地位尊贵(蜀汉第二号人物),由刘璿去接待邓艾大军是最合适不过了。
后面邓艾上表司马昭,希望把刘禅家族都留在蜀地,不要迁往洛阳,并授予官职、王位,以降服东吴孙休。邓艾此举是出于稳定局势方面提出的,是一个很合理的建议,但同时也从侧面可以看出:邓艾对刘家确实有好感。而此好感从何而来?我认为大概就是在刘璿劳军一行中的表现得来的。刘璿和邓艾,两人朝着稳定益州局势的方向而共同携手努力着。
直到钟会入成都,以邓艾“私立官员,违旨行事”等做法,与监军卫瓘一起上书诬陷邓艾谋反,解除了他的兵权,把邓艾和其子邓忠押往洛阳。钟会自己则和“亲信”姜维,共同往割据益州、自立为王的方面前进着。
之后监军卫瓘策反了钟会的部下丘建等人,于钟会、姜维不备之时,率军杀死了两人,而原太子刘璿也在这次乱战中被杀。但奇怪的是,钟会谋反,立自己为益州牧,打的是曹魏郭太后的旗号,又怎么会把蜀汉太子刘璿抬出来呢?
而姜维谋反本意是要借钟会之手,再行复国之举,所以他也没必要劝钟会把刘璿搬出来。因为时机还不到,这样做的话不止会害到刘家,更会让钟会起疑心。再说了,要论号召力的话,刘璿怎么比得上刘禅呢?所以刘璿不是因为参与叛乱被杀的,而是因为当时平乱的主导者卫瓘,他害怕刘璿会替邓艾申冤,害怕自己会担上“知情不报”的罪名。
邓艾本就没有谋反之心,可钟会却为了自己的野心而陷害邓艾,这其中的内情曲折,卫瓘是清清楚楚的。对于邓艾被诬陷下罪,钟会密谋造反一事,卫瓘不止知情不报,还助纣为虐(邓艾被捉就是卫瓘亲手办理的)。这事要是捅上去,那卫瓘就会从平乱功臣,变成陷害忠良、协助内乱的逆臣。这是他最不想得到的结果,所以即使已证明邓艾无罪,卫瓘依旧派了和邓艾有过节的田续去解决掉他,杀人灭口。
同样的,刘璿之死也是如此,以刘璿和邓艾的关系,极有可能为邓艾上书喊冤,老刘家里不怕死的人还是不少的(北地王刘谌一听说父亲投降后,就杀妻杀子,自杀了)。而就算刘璿不主动说,但难保司马昭会问,到时引起他的疑心那就更可怕了(这家伙狠起来可连皇帝都敢杀的)。
为了一劳永逸,卫瓘决定借平乱一事,把当时所有有可能透露内情的人统统杀光。钟会、姜维、刘璿已经死在乱军之中了,而邓艾正在押往洛阳的路上,则派遣田续去杀掉邓艾邓忠父子,一切阴谋也就此死无对证。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