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的多音字组词?
2022-06-18
更新时间:2023-05-25 16:40:49作者:佚名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槐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端午之夜。诗题,《全宋词》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宋代咏新春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知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院子中,地上似乎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绿荫里,鸦鹊的聒噪音渐渐消停出来,它们总算适应了剑姬的耀眼侵扰,先后步入了睡乡。作家写中庭月色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溺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当十五夜望月是听下来的,而不是听到的。由于虽然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见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绿荫中从开始的惊恐喧嚣(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些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眠,却完全可能凭触觉体会下来。“树栖鸦”这三个字,纯朴、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突显了月夜的静寂。
“冷露无声湿槐花”。因为夜阑,秋露打湿庭中槐花。假如进一步揣测,更会联想到这槐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作诗人望月,正是整篇点题之笔。作家在万籁俱寂的凌晨,凝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而至,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孤寂的露珠一定也浸透了槐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槐花”的意境,就变得更淳厚,更耐人琢磨。你看他选定“无声”二字,这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飘逸无迹,又渲染了槐花的浸润之久。并且岂只是槐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句子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莫非只有作家只身在哪里凝心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哀婉赏荷,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并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并且,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作家凄然于家人离散,因此由月宫的孤寂,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但是,在表现的时侯,作家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法,直接诉说自己的想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含蓄的疑惑语调:不知那皑皑的春怨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副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作家对月乐安的遐思,表现得刚劲深邃。虽然春怨唯作家独有,他人虽然也在望月,却并无春怨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但是愈略带作家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觉得,如同那春怨随着隐月的清辉,一同散落人间似的。《全宋词》录此诗,“落”字作“在”,就变得平静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作家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五一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离别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十分婉转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