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7-22 19:52:40作者:admin2
范进中举的过程其实挺有戏剧性的。
话说范进54岁那年参加院试,由于很穷,冬天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加之他年纪大,一把年纪还没有考中秀才。这引起了同样是花甲之年才考中功名的主考官周进的注意。
所以,当范进全场第一个交卷后,周进便端起范进的卷子,耐着性子反复看了三遍。
第一次阅卷,周进看后很生气,骂到“这样的文字,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按常理,主考官给出这样的评价,范进这次肯定又没戏了。
但是由于当时没有考生交卷,周进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他便又看了一遍范进的卷子。
这第二次阅卷,估计是同理心作祟,周进觉得范进写的文章还“有些意思”。
颇有一种范进此前屡第不中,不是他的水平执行,而是怀才不遇。
因此,范进这才起死回生。
正当周进再次阅览范进的试卷时,一个叫魏好古的考生来交卷。
交完卷后,魏好古对周进提了个请求,希望周进能对他进行面试,借机展现自己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
但殊不知,魏好古的这个请求在周进看来属于是离经叛道之举。
周进大骂魏好古:“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
骂罢,周进便令衙役将魏好古赶出了考场。
然后,周进又拿来范进的卷子查阅。
这第三次阅卷,周进是越看越觉得范进的文章写得好,“真乃一字一珠!”。
认为范进此前屡第不中,不是水平不行,而是怀才不遇。碰上了胡涂考官。现在既然碰上了自己这个伯乐,那自己就必须提携。
于是,原本应该再次落地的范进,在主考官周进的提携下,竟然幸运考中了秀才,而且还是当堂院试的第一名。
不过,戏剧性地考中了秀才后,范进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什么改变。
他该穷还是穷,该饿肚子还是饿肚子。
屠户老丈人也依然瞧不起范进。不仅骂他是现世宝穷鬼,还不借钱给他去参加乡试,并嫌弃范进想考举人的行为是“想天鹅屁吃!”
按道理,以范进当时的家庭状况,老丈人不借钱,他是没钱去省城参加乡试的。
但是由于院试结束后,周进曾对范进说“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此科一定发达。”
这让范进感觉自己这次肯定有戏。
于是,他就瞒着老丈人,借钱去考试。
等到他考完回家,家里的老娘、老婆已经饿了三天三夜。饿的是“两眼都看不见了”。
之后的事,中学都学过,就一笔带过了。
原本骂范进是“尖嘴猴腮”的屠户老丈人,听闻其中举后,立马变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些老爷也没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活脱脱的一副狗腿子形象。
原本瞧不起范进,平时没少鄙视和贬低嘲讽范进的街坊四邻,也纷纷提着礼物上门,试图巴结范进。
原本根本不可能搭理范进的张乡绅,主动跟范进攀亲带故,不仅送了奴仆、丫鬟,还送了一套豪宅,直接让范进从一贫如洗,过上了上流人士的生活。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昨天的范进,还在街头要饭,过得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苦逼日子。而仅仅只是一日之隔,他便从矮矬穷变为高富帅,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别说是范进了。换作任何人,都有“乐疯”的可能性。
接下来就聊聊范进中举的后续故事。
范进搬进豪宅后,其母亲因为承受不住这种巨大的人生反差,最后喜极而死。
而母亲死后,范进又不得不在家守孝。
所以,范进参加会试的时间就推迟了三年。
三年守孝结束后,范进上京参加会试。最后一战,成功考中了进士。
而考中进士后的范进,又当了三任官。
第一任是督察院御史;
第二任是山东学道;
第三任是通政使。
这里逐个说。
所谓御史,就是古代的检察官。
明清时期,御史是正七品,与县令平级。
所谓山东学道,就是明、清时期主管山东省教育和科考的官员。
前面说的周进就是广东学道。他负责主持广东各府院试,有选拔秀才的权力。
除了选拔秀才外,各省学道还要为朝廷考选优秀贡生,送到国子监学习深造。
只看这一点就能发现,明清时期的学官,其实是个能改变小人物命运的肥差。
那么,如此重要的职务,到底是几品呢?
这个问题要分开说。
在明朝,学道是地方官,挂按察司副使或佥事衔。一般为正四品或正五品。
但是在清朝则不一样。
清朝大部分时期,学道是差遣性质,各省学官的编制隶属于礼部,不再是地方官,且品级也不固定。
比如雍正之后,顺天府的学政,就要高配处理,一般由各部侍郎或者京堂充任。
而其他各省的学政,则由翰林、詹事及部属等官充任。
也就是说,清朝的学官,如果是由二品官员担任,那就是二品学官;如果是由五品官员担任,那就是五品学官。品级不固定。
不过,由于清朝对学官的出身和资历有一定要求,也就是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而且必须是京官。所以,虽然清朝学官没有固定品级,有的品级很高,有的很低。但只要下到地方,其在地方上的地位都很高。
笼统来说,在清代的官制体系中,学政在地方文官中的地位,仅次于总督、巡抚,要高于布政使和按察使。
对于清朝的很多小京官来说,能够外放学政或是外放担任某省乡试考官,是他们人生当中的莫大荣幸,可以吹牛吹一辈子。
我们知道,虽然《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设定是明朝。但作者吴敬梓是清朝人。
所以故事中的官职设定,应该更偏近清朝。
因此,范进担任山东学道,虽然不知道他的品级。但地位肯定不低,直接隶属于礼部,而不是像明朝的学官那样,要被总督和巡抚节制。
最后是通政使。这个职务是京官,掌管全国章奏和臣民的密封申诉之件。正三品。最后范进也是以这个身份致仕。
值得一提的是,范进并不傻。
他上京参加会试前,曾专门拜访过周进。
而为了能见到当时担任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的二把手)的周进,范进在写门生帖时,耍了个小心思。他故意什么都不写,就只写自己的名字,让周进在一众名片中,一下就记起了他。
这个范进,好像在哪里见过?哦!就是当年那个被我改变命运的童生。赶紧叫他进来。
等见到周进后,范进表现得极为谦逊,言必称称周进恩师,这种称呼很对周进胃口,让周进对范进有一种两心相照的感觉。
后来,周进在上班期间,向朝中同僚强力推荐范进。频频为范进搭台。范进最后能考中进士,很难说没有周进从旁助攻的贡献。
我是萨沙 ,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58条回答。
中学时候学到范进中举,老师都说这是讽刺科举制度的,尤其说范进是个傻子、呆子,是科举受害者,才会差点变成疯子。
那时候没接触过社会,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
后来接触了社会,再阅读了《儒林外史》全部内容,才知道范进并没有什么问题,吴敬梓也不是讽刺范进这个人,只是讥笑世态炎凉。
我们看看范进,本来就是社会底层人士,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连杀猪的胡屠夫和小市民的邻居们都看不起他。
对于范进来说,他并没有什么技能,连家里断粮后去卖鸡来救命,也是卖了几个小时卖不掉。
他的性格也有些懦弱,去向岳父胡屠夫借钱考举人,对方不借就罢了,还用市侩的话大大羞辱了他一番。此时范进不敢反驳或者争吵,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再想办法。
这说明范进除了读书靠八股文以外,并没有其他的什么能力。
但是,范进又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最终依靠盗窃为生。
大家注意,虽然范进活到54岁都过得很差,用胡屠夫的话来说就是这么多年没吃过几次肉,但至少没有饿死。
范进跑去省会考举人,家里就断了炊,说明平时都依靠他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而范进毕竟是知识分子,当时乡下识字率不高,找份工作养家糊口还是可行的。
也就是说,范进平时一直在做低档工作,只能勉强糊口,却一直没有放弃梦想,考了30多年都在努力。
关键在于,范进是没有才华吗?
当然不是。
周进是才高八斗的学者,贵为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以周进的才学,第一遍看范进的卷子,竟然根本没看懂,还恼怒他写得不伦不类,不知所云。
因为机缘巧合周进看到第三遍,这才明白范进是惊人的八股文天才,才华甚至远在自己之上。
大家注意,范进这番才学并不是当天发挥得好。整个考场中,范进是第一个交卷子的,水平他就是顶级学霸,可以在最短时间完成最好的文章。
更重要的是,范进被周进看重成为秀才以后,第一次就考中了举人,随后又是第一次考试就中了进士。这在封建社会,是极为少见的,堪称非常非常牛逼。
这说明什么?
范进确实是擅长考试,也擅长八股文的顶级人才。
关键在于,他的水平太高了,高到普通学者都无法了解他的水平。
于是,他从20岁考到54岁,考了整整30多年都没有成功。换成一般人这么怀才不遇,早就放弃了,甚至像洪秀全那样愤世嫉俗,报复社会。
但范进坚定这是自己唯一能够出头的道路,花费30多年时间,在晚年终于获得成功。
有些人笑范进傻,为什么30多年只做平庸工作还要考八股文,完全可以去做其他事情啊?
如果范进能够有经商或者做其他事情的能力,他也不会走这条路了。
就像周进一样,后来做到省教育厅厅长,然而之前连做个私塾老师都被解雇,还被周边乡民百般嘲笑鄙视,连一个乡政府的办事员,都嫌弃他不会经常来奉承。
可见,周进也没有其他的才能,只有科举这一条路。
有人嘲笑范进、周进,试问就算是今天对于绝大部分底层老百姓,除了通过高考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出人头地的机会?
大家有什么资格嘲笑范进呢?
有人说范进其实并不好,为人圆滑。发迹以后,范进就不再称呼胡屠夫“岳父大人”而改称“老爹”。对于张乡绅的拉拢,范进也能够攀谈应付,借此获得了实际利益。
范进成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以后,也不忘记利用权力,帮助周进提拔自己以前的弟子荀玫。
大家要知道,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任何一个人,哪怕再有性格,也要一定程度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范进生存的环境,本来就是这么一个趋炎附势、拉帮结派的社会。
作为范进来说,胡屠夫之前对他多次侮辱,他忍气吞声,除了性格懦弱以外,确实有要借助岳父的地方。
而胡屠夫实话实说,虽然粗鲁市侩,但面子上还是凑合的。比如范进考中秀才,亲戚没有一个人来庆贺,胡屠夫却带着酒和大肠来祝贺,面子上做得还可以。
后来范进来借钱,胡屠夫不借钱也是有一定道理。范进到了54岁才考中秀才,谁能相信他还能考中举人?人家很多20岁就考中秀才的人,考了一辈子也就是个秀才。
胡屠夫也是辛苦的劳动人民,女儿至少四十多岁,自己就是六十多岁,还要天没亮就去买猪。每天辛辛苦苦杀一个猪,才赚一钱银子,哪里有闲钱给范进去糟践。
况且这30年,胡屠夫就算再小气,也多少接济了女儿不少钱,也算够本了。
所以胡屠夫不借钱并没有大问题,只是出言侮辱女婿就过分了。
在身份改变以后,胡屠夫开始对范进尊敬,他也顺水推舟在岳父面前提高地位,并没有什么问题。
大家注意,范进对胡屠夫也是不错的。之前被岳父骂得很惨,又不借钱,范进清醒以后立即给了他六两多银子,作为救醒他的感谢(当时张乡绅给了50两银子)。
之后范进有些事情,也是委托胡屠夫去办,比如请和尚做法事之类,胡屠夫应该也借此得到不少好处。
整体来说,范进对岳父这些长辈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因为地位提高以后就立即翻脸不认人。
另外,人家说“升官发财死老婆”,范进本来是个穷书生,所以才娶了胡屠夫30多岁都嫁不出去的丑女。这个丑女档次低到什么程度?连当地农妇都看不起她,认为她丑陋肮脏。而且书中也没有说范进有孩子,可能是丑女嫁人时候年龄大了,不能生育。
大家要注意的是,范进发达以后成为四品高官,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正常来说,这个丑女档次如此之低,又不能生育,范进不说抛弃她,找几个美艳的小妾也是人之常情。
但范进第一没有抛弃糟糠之妻,第二也没有纳妾,可见对老婆还是颇为不错的。就这一点来说,能够做到的男人不多。
再说对于老师的态度。范进感激周进,但并不完全是趋炎附势的巴结,更多的是出自内心的真感情。
书中写到:范进又磕头谢了,起来立着。周学道轿子一拥而去。范进立着,直望见轿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回到下处,谢了房主人。
大家注意,如果范进只是装模作样拍马屁,就没有必要一直等到轿子看不见了。因为周进根本就不会伸头看他还在不在,可见范进是出自于内心的感激。
后来周进和范进关系也很亲密,但两人基本不涉及什么利益。
范进并不是周进的门生,照常理来说周进应该将其收罗到门下,然后才会照顾他。
但在范进同他只是普通朋友的时候,周进就已经百般提拔:周司业不胜叹息,说道:“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况学生已把你的大名,常在当道大老面前荐扬,人人都欲致之门下。你只在寓静坐,揣摩精熟。若有些须缺少费用,学生这里还可相帮。”
看看,将范进名字推荐给当朝大佬,就周进来说可不是小事。如果范进将来作奸犯科,周进恐怕是会连带倒霉的。
周进并没有同范进结成利益共同体,就如此照顾,可见此人也是比较善良正直的。
放在今天的官场,周进绝对属于清流的清流。
有意思的是,后来范进成为山东学道,也就是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周进才有事委托。
主要是周进多年前有个7岁的学生叫做荀玫,才华不错,他对周进也比较尊重。
随后周进后来十多年没有同荀家联络,希望范进照顾照顾荀玫,能够将他提拔为秀才。
这才勉强算是有些利益纠葛,但荀玫才华很高,没有依靠范进提拔就已经成为秀才,后来干脆成为从三品高官,比周进和范进还要厉害。
另外,荀玫因为家里母亲去世,按照规矩必须三年内守孝,不能参加考试。当年当官是要越早越好,不然年龄大了就会被强迫回家养老。荀玫就试图找到官员给他申请参考的特权,有意思的是周进和范进都没有同意。
这倒不是说两人不讲情面,而是认为荀玫的行为不对。当年范进老妈也是死了,他守孝三年才考进士,这是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
荀玫如此心急当官,范进、周进都认为过分了,拒绝帮忙。
后来荀玫果然犯了贪赃罪,被判刑了。
通过这个小地方,也可以看出范进还是比较正直的。
总体来说,范进是个平民学霸,人品不错,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忍耐奋斗,有着顽强的毅力,也有着明确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进才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坚持,最终获得成功。
范进54岁考中秀才,后来又折腾了好几年才当上了山东学道,也就是教育厅厅长。
最后提到,范进后来又成为通政司通政使。这是清代的一个官员,主要是负责全国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重大民事诉讼,重大民间提案等等。
这种职务类似于今天的国家信访局局长,属于中央部长级高官了。
而当时范进应该已经六十多岁,清朝官员到70岁就要退休。由于古代医疗差,很多人只能活到六十多岁,而且五六十岁开始就有各种疾病,等不到70岁就会主动退休。
范进应该在信访局局长位子上退休,也算是混得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