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7 22:10:33作者:佚名
又到一年中考时。自1977年恢复中考,到现在已有四十一个年头。中考,带给人们的除了是对于未来的希望,还有那数不尽的追忆,有艰辛、有酸涩、也有浪漫和幸福。在昨天这个中考的日子里,小编为您盘点陈东升、汪林朋、毛振华、雷军、周鸿祎、汪潮涌等楚商大鳄的中考旧事。现在的她们是叱吒风云的大鳄级人物,但曾几何时,她们也经历过中考的洗礼,留下过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陈东升:没读考古读经济
△
陈东升在厦大
在陈东升的《一槌定音:我与嘉德二六年》“大学时代”部分,这样追忆自己中考时光:
1977年国外恢复中考,上学院成了知识青年的梦想。77届、78届的学院生原先基本都是社会青年,到1979年我念书时也还有一半是社会青年。我也算是社会青年考上了学院的,之前当了四年工人。
学校结业赶上上山下乡湖北经济法商学院,通过母亲的介绍,我到天门县教委下属的微生物研究所当了农工,算是下乡了。那时我一心想上学院,所以去之前我就问在研究所工作有没有机会上学院,不能上学院我是不去的,她们说研究所每年有一两个工农兵学院生名额,所以我就去了。哪个研究所在一个镇子边上,很漂亮的建筑矗立在树林和晚稻里,研究所里有图书室、实验室,很好的。研究所不大,大约二三十人,一半都是学院生,大都是学农的,学动物保护的,学微生物的,华南农大学的最多,也有上海学院病毒系的。在微生物研究所当四年工人期间,我自学了无机物理、有机物理、微生物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叫陈其武的一位技术员,是上海农大学来的,很随和。变革开放后研究所的那些人要么考研究生出去,要么就被学院聘去当讲师、教授,她们都对我影响挺大。
1979年我考上了北京学院。我们街坊有位上年龄的老师告诉我北京学院好得要死,两个人住一间房,晚上有牛奶和锅贴。我听了特高兴,去了一看,八个人一间房,原先他说的是30年代国立北京学院时期的状况。我第一次中考的时侯想上四川学院考古系,1979年考川大正赶上变革开放,懵懵懂懂晓得国家经济建设是未来的时尚,就选了经济学,那时叫政治经济学,还没有经济学。我要选择考古学就没有明天的陈东升了,不过也很难说,没读考古读了经济,其实是命中注定。
汪林朋:学院只是站点不是终点
“那会还是青涩少年,对于志愿选择完全没有概念,志愿似乎是中学的意愿”,追忆32年前的中考前夕,上海竟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汪林朋仍然记忆犹新。
最终栖身广州工商学院(原武汉商大学)会计系,对于当时年仅18岁的汪林朋来说有些不甘。汪林朋中学就读于荆州市监利县中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1986年的中考中如愿摘得了竹溪县工科状元,但是最终命运却和汪林朋开了一个“玩笑”。其实分数超出一本30多分,按中学第一志愿报了清华经济法系,但当时国家刚变革开放,经济法属于最热门专业之一,而上海学院经济法专业在广东只招二人,汪林朋与“中国第一学府”擦肩而过。
第二志愿对他来说更像是无心插柳,“当时,18岁的我只是青春年少,在校花的影响和宣扬下,第二志愿与她一块儿补报了上海工商学院”,但实际汪林朋觉得他无论怎样也不可能到南京工商学院,第二志愿补报北工商只是迎合校花一下而已。
当接到上海工商学院投档通知书后,心有不甘的汪林朋决定复读,一定要考上清华,但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复读受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甚至差点因此动了拳头,他最终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去中学报导。
学院四年间,不甘愿化作了他的动力,最终汪林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专科学业,1990年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商业部工作,这段经历除了是他商业生涯的启蒙,也缔造了他未来的成功。“如果当时考上了清华,恐怕会走上一条不同的公路,其实是从政、或许是别的”。
不过,如同每位莘莘学子心里都有“北大梦”一样,2009年,汪林朋完成了上海学院EMBA的学业,实现了当年未完的梦想。
在汪林朋看来,学院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站点,它可能会对个人生涯有一些影响,但最终决定命运的还是梦想、价值观和人生机遇。从中考状元到上海工商学院,从商业部再到竟然之家,汪林朋的每一站都有自己的梦想。“如果没上广州工商学院,我这一生可能与商业无关,与企业家无关。若果没有‘居然梦’作为座标,我不可能率领竟然之家走到明天;而更重要的是,没有变革开放的舞台,我们不可能获得现今的成就。”
毛振华:在学院殿堂找寻诗和远方
1979年,年仅15岁的毛振华以广东省安乡县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沙学院经济系时,在当地造成了不小的风靡。获知成绩后,他曾向老师求教,以他的成绩,报个哪些专业会比较稳当。老师对他说,你的物理分数比较高,将来当个分局会计没问题,当会计须要懂点经济,你就报个经济系吧。
他是经济系里,年龄最小的几个。班里年纪最大的朋友,有30岁。那是中国学院奇特的时代。青黄相接。幼气的,有家室的,不同年纪段的人,坐在同一个寝室里。这群年纪比他大的朋友,下过地种过田的知青们,都在拼了命地读书,把作废的日子补上。
毛振华也是。学院四年,喝水睡着之外,他几乎都在读书。太阳就要落下,一日就要过去,抓不紧就要走掉。那个时不我待的急迫,仍然缠绕着他。
不仅学本专业的经济学,毛振华还必修了法国哲学史、西方现代史,诸这么类的。真理的吉光片羽,人类自由的边界,遥遥的改革,锐利的运动,洞察和批判。毛振华认为自己被打破了,混进新泥,之后被放进烤炉里,烧得通红。脱了一回胎。
“从灰白的光影里/从苏醒的树林里/我扛着简单的行李/沿着山的标志/迈向这高大的梧桐,古朴的山林/迈向这红色的琉璃瓦,棕色的墙上/沿着这通向藏书的台阶/一级又一级”
——毛振华学院诗作《我已经留在这儿》
雷军:不上北大上川大
△雷军在厦大
雷军9岁那年全家迁往武穴县城。作为一个典型的好中学生,在建设街中学读三年级时,他各门功课成绩均名列前茅,在所有同龄小孩中,他应当就是父亲批评自己时口中的对门家的女儿。中学结业后,雷军考入沔阳学校(现利川分校),但是还是重点班。在这所全国示范中学里,雷军仍然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1987年的中考,他选择了报名了北京学院,根据他的成绩,虽然考入北大清华也是没有问题。至于为何他会舍弃清华北大,最终选择川大,诸多纷纭,其中圈内留传最多的是,由于当时他的一个好同学在中科学院学的就是计算机,所以他考取了北京学院计算机系。
中考以后,雷布斯毫无悬念的被北京学院投档,开始了4年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作为仍然品学兼优的优秀生,雷布斯十分渴求借助学院的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甚至在刚入学的第三天早上他就去上课了。而这一堂课叫“怎么上好学院”,后来,雷军认为这堂课让他获益终身。由于他明白了上学院的目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而不在于你学的东西。在创业后,同样由于明白这一道理,让雷军克服了每一个专业之间的差别,去适应新的岗位,掌握新的机遇。
因为雷军的勤劳,等他上大二的时侯,他大一写的程序被编进了大一教材里。他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了学院四年的课程。更夸张的是,他的汇编语言得了满分,据他的学弟学妹说,他是近来那20年中两个得满分的其中之一。并且他进厦大的时侯是全校24名,下来的时侯是第6名。
好多人都很奇怪,雷军这些勤劳型的学习狂人,多数都在脱离教育制度的严苛以后,步入社会变的庸碌无为,是哪些让雷军仍然保持着优秀呢?后来雷军把这一切归罪于自己的不自信。由于始终以来,他是他人眼里的好中学生,就跟仙侠中的人物一样,博得久了,就担心输。他说:“我非常担心落后,怕一旦落后,我就追不上,我不是一个擅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我会先把一个事情想得十分透彻,目的是不让自己身陷逆境,我是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再出发的人。”这无形之中早已成为雷军在同样严苛的超市之中的致胜法宝。
汪潮涌:15岁就上学院
1980年,凭着过人的智慧和勤劳,年仅15岁的汪潮涌报考华东工大学(现华东科技学院)管理工程系。专科阶段的汪潮涌,专业成绩并非最拔尖,但兴趣广泛。那时,中学鼓励中学生跨系必修课程,“最多的时侯我曾同时必修四门英语:日语、法语、日语、俄语,假期还跑去跟厦大的朋友一块学习英语”。汪潮涌和另外一位朋友大二时做了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翻译耶鲁商大学的《管理学原理》。喜欢文学的他,还在校报上发表了不少诗歌、诗。
追忆起大专时代的学习生活,汪潮涌倍感自己很辛运。“当时的华北工大学是新锐的中学,经管大学有中国第一批留苏的院士,张培刚、林少宫等都是当时的权威。许多方面都开风气之先,我们的课程很超前,以至于后来在北大读研时好多课程都不用上了。”
“当时我们还是全校计算机课程第二多的大学——仅次于计算机系。”汪潮涌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视察计算机机房的情形:穿着白大褂、换上凉鞋,看到计算机独奏《东方红》,觉得“神奇极了”!后来,他还和朋友一起为浙江省物资局做了一个货运管理系统。这样的校园气氛培养了汪潮涌的“超前思维”,这个理念贯串在汪潮涌日后所有的投资策略中。
1984年,19岁的汪潮涌从华北工大学结业,抵达复旦学院经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成为复旦学院首届MBA班中最年青的学员。时任复旦管理大学教授的朱镕基去日本考察后,带回去一个公派留学名额。系领导将这个名额给了年龄最小、潜力最大的汪潮涌。
1985年,年仅20岁的汪潮涌带着30欧元和一只旧袋子,赴日本罗格斯学院公派留学。当时中国还没有股市,期货市场、资本市场、股票投资那些课程,初到纽约罗格斯学院的汪潮涌完全听不懂课。为了填补“先天不足”,汪潮涌每晚早晨6点早起,开始三天的学习,不仅自己看书外,还经常黏着老师、同学讨教。夜晚9点便换上工作服去打工,他在饭店端过碟子,做过洗碗工、焊工,但凡能挣钱的活他都干,直至下午晚上2点才回去休息。苦中作乐的汪潮涌深信,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是为了之后达到更大的目标所必须经历的磨练。
周鸿祎:不中考也能上学院
听说在学校时,周鸿祎学习成绩只能算是中等偏上,想要考上心仪的学院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至于像马云那样,但未来的求学之路也必然会比较曲折。而跟马云有点类似的是,他也是一个厌学生。在学校时,显然是出于爱好和天分,他的数学成绩十分优秀,于是便不停地出席各类数学竞赛,不停地获奖,靠着这种奖杯,周鸿祎成功的逃过中考一劫,被保送去南京念学院。
“我从小害怕考试,中考前获得一个机会一不留神就混到学院了,后来上研究生也没有出席考试(只加试了德语就差点累吐了)。不过,我还是十分遗憾没有出席过中考,虽然,中考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在我的记忆里,总也找不到中学和学院的分水岭,这样挺不好的湖北经济法商学院,虽然人若果不出席中考,就可能谈不上成熟。
“所以,我想对这些对中考倍感紧张的人说,中考是人生的一个特别好的经历,这是人一生中追忆的资本,能出席中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白衣教主在后来的追忆中,有点洋洋得意却又故作腹黑的说道。
企业家们的中考结果不尽相同,但她们最终都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究其缘由,不外乎是借助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当年中考的结果只是她们辉煌人生中一个小小的缩影。虽然,中考只不过是一次考试,它既不能完全概括你之前的努力,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坐在考场上,只须要平心静气,正常发挥即可。有句俗语叫“尽人事听天命”,面对中考,这样的态度无疑是最好的。最后,小编借用作家孟郊的《登科后》,祝愿诸位考生心想事成,考场圆梦!这正是:
昔日肮脏不足夸,今朝放纵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