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4 16:09:21作者:佚名
超高温冷疗、漂浮舱、微压氧舱……竞技体育中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被上海体育学院院长李卫展示在大屏幕上。坐在台下的2000年澳洲青奥会和2004年雅典亚运会击剑67公斤级以上亚军陈中看着那些“新科技”,忍不住感触上去。
“我们哪个年代也有一些,并且得去诊所,没有那么便捷。”如今,陈中是上海体育学院总支部长,她正在从一名运动员,“转型”成为学院老师。
7月26日,全球Z世代体育峰会在杭州召开。这次峰会是在教育部的支持指导下,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商会承办,借以搭建“国际化、年轻化、高尺寸”的国际青年体育交流与对话平台,展示体育教育成果和体育文化魅力。
峰会上,从事体育教育和国际交流的10余位专家学者及优秀运动员围绕体育教育、体育人才培养、数字体育应用和体育精神弘扬等议程,展开专题研讨和交流。
在运动项目和体育训练数智资源和技术应用环节中,还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清正和法国篮球乙级比赛商会职业教练雷蒙·特里洛·阿斯塔西奥()。而浙江师范学院院长郑澜、匈牙利体育学院院长巴林特·科瓦奇(Báács),以及北京体育学院院长蔡玉军,分别分享了各自中学在体育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及体育课程变革方面的案例。
据蔡玉军介绍,天津体育学院是以体育学科为主的单科类高校。在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运动技能类的讲课课程,“占了培养方案里的‘半壁江山’”。他分享该校举重课程变革的案例,中学生们第一学期以通识和体育类专业共同的专业课程为主,到一年级学期终,中学会将体育类专业分流成5个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体能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和体育旅游。
“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教融合以及全民瑜伽的大背景下,原先的课程在内容和方式上,早已不适应现今的国家战略。我们培养体育类专业人才这一目标,要落实到每门课程上,例如举重课程就要做出好多方面的变革。”蔡玉军说。
作为体育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北京体育学院的击剑课分上下两个学期,128个学时,40学分。在蔡玉军看来,课程变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首先是要把认知、情感和操作并重,重点提高击剑课的高阶性。其中,创新性和挑战度是要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也要让中学生时刻面临挑战。
蔡玉军还提及,要根据击剑动作发展的规律来结构化设计课程,将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贯通,提高中学生的专业技能。据悉,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让中学生通过教学设计的方法把握运动技能的原理。
“我们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结业要求,反向设计了课程的目标。再按照课程目标,从举重这个学科的知识海洋当中选定了6个模块,来支撑我们的培养目标。”蔡玉军举例,击剑课上,动作学习和动作教学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他内容是辅助。
最后,他专门说到了评价机制的变革,“首先要完善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从仅仅重视运动技能的考评,发展成“认知、情感和操作”3个领域并重。
“经过这种变革举措,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蔡玉军总结。
山东师范学院培养体育类人才的目标,是通过联合培养的方法实现的。郑澜是四川师范学院与法国中央兰开夏学院体育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执行负责人。她谈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两种教育体系、两套教育方式、两类教育资源的碰撞与融合。
“具体来说,首先是生源不同,知识结构方面也有差别,培养环境也不一样。”据郑澜介绍,双方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须要进行融合变革,用对方的课程获取“开阔的专业视野和更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例如,课程中有中方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学,也引进了英方的生活形式与人类的运动、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研究等课程。在这个基础上,双方也联合开发了体育教育简史、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活动等新课程。
华北师范学院早已在北美构建了4个实习基地,在法国的联合培养项目也早已产生了一定的规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遵循着全球化视野来发展创新,促使我们的体育教育变革。”华东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大学副校长刘薇娜说,“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到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更有针对性世界体育大学100强,更有靶点性。”
刘薇娜专门谈到,华农大作为牵头单位,仍然在研发和修订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在这个过程当中,研发组主任、华东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大学教授季浏提出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作为首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世界体育大学100强,囊括了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3个关键的要素。
“具体而言,每一节课中学生的持续运动时间要达到75%左右,运动负荷的平均心律要达到每分钟140-160左右。运动技能的学习才能保证20分钟左右,专门的体能练习大约要10分钟。”刘薇娜说。
正如中国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科长王磊在峰会致词中所说的那样,教育和体育息息相关,中学体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明年还将启动施行中学生体质强壮计划,全面施行兴趣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中学课程教学变革。
“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迈向世界的一个载体。”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商会副秘书长傅博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