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的多音字组词?
2022-06-18
更新时间:2023-06-20 08:18:47作者:佚名
引言
多年来,宏观层面的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变革的核心任务。在发展规模逐渐稳定,学位类型结构调整、培养机制变革以及学位授权点评估等宏观层面制度框架基本成形以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步入到一个由外入内,自上而下的新阶段。笔者基于其团队进行的调查,强调当前院校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存在的困境,觉得在这一新阶段中,院校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机制的确立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切中当下核心问题,很有意义。
变革步入“由外入内”新阶段
2014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研究生教育变革的意见》。意见明晰提出:“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鼓励特色发展,建立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高指导能力,完善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变革评价机制,构建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开始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变革重点渐渐由外入内、自上而下。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作为质量提高与保障的责任主体,深入举办内部培养体制与机制的变革,围绕学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将成为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核心目标与任务。
自2009年开始,我们承当了中国研究生院教授联席大会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撰写工作。5年来,通过持续关注研究生院院校师生的心态和感悟,积累了大量的调查数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各个环节还存在众多亟需去解决的问题。这当中有些问题尚且与外部相对刻板的体制禁锢有关,如在招生环节,2010年的调查显示:导师们对传统面试考查形式的认同率不足50%,对目前所招收博士生素养满意的比列也仅为49%。因此赞成当前正在试点的申请考评选拔形式的比列达到了76%,但是70%的导师觉得招生选拔放权于导师不会带来权利的滥用。但同时,大量的调查表明,研究生教育的更多问题虽然还在培养单位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外部体制变革和质量监督只是条件,内部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机制的确立才是根本。没有内部的自主、自律与励志图新,外部条件永远没法转化为内部行动的动力。近年来,我国院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上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众多现实问题提醒我们,研究生教育变革已步入“由外入内”“自上而下”的新阶段,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变革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课程教学还存在薄弱环节
调查显示,课程教学方面的不足是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主要诱因。
2009年调查显示,相对于学术支持条件与导师指导等,博士研究生评价最低的是课程教学,其中主要问题是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教学方式上的不足。2011年的进一步调查则表明,在课程方案设计、课程设置、课堂气氛以及中学生课后专业文献阅读等方面,师生反馈虽然存在一定差别,但各自的满意程度都不高。非常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觉得各个学段间课程存在低水平重复的比列将近50%,对于普遍开办英语公共课的认可也仅仅达到“一般”水平。在教学方式上,问题更为突出。调查表明,研究生相对偏好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形式,对单纯讲授给以认可的比列仅为8%。并且,在现实中,觉得目前课程主要采用讲授形式的比列近60%。更为难堪的是2010年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发觉,所学课程常常或较为常常采用讲授形式的比列竟高达90%。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尽如人意,与研究生素养能力表现间存在直接关联。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觉得当前课程教学最为忽略的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发觉问题能力(56.5%)、解决问题的能力(42%)和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49%)。对特殊群体即延后结业博士生的调查反映2023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致使她们难以正常结业的最突出诱因是“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比列达到52%,该推论与我们2010年关于班主任的调查结果惊人相像,在关于影响其学术成长诸多诱因中,“个人学术训练不足”排在首位,占39%。
导师指导环节亟需强化
仅次于课程教学,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诱因是导师队伍专业水平、指导心态和方法等。调查表明,超过80%的博士研究生觉得,导师的学术水平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重要诱因。研究成果发表数目本身其实并不能完全代表班主任的学术水准,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反映整体师资队伍内部的结构形态。调查数据统计表明,在研究项目与学术产出方面,导师群体内部存在显著分化的结构特点,25%的班主任大约贡献了64%的科研产出,在超过50岁年纪段的班主任群体中,这些分化特点反倒更为突出,这无疑表明导师群体内部存在比较大的水平差别。
另外,在导师指导时间与精力投入方面,针对1320个样本的国外外联合培养研究生调查显示,美国导师指导频次为每周1次的比列达到75%,而2013年的调查结果是,研究生觉得导师指导频次每月3次以下的比列近50%,通过进一步统计剖析发觉,越是年恒大强的中年班主任指导频次越低。在此须要给以说明的是,出现此类情形的主要缘由似乎并非完全是导师的责任心问题,而是与我国当下院校整体的学术体制与制度环境存在关联。数据表明,超过90%的班主任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以上,其中周工作时间在51小时以上的比列超过60%。调查还表明:科研负担重、行政事务甚至与学术毫无关联的繁杂事务过多是造成导师精力分散的重要诱因。反正,导师指导投入不足会影响研究生的质量,正如我们对顺利结业与延后结业博士生的对照剖析发觉,导师指导频次少与博士生延后结业现象间存在明显关联。
除此之外2023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数据剖析结果还表明,研究生学习的满意度与师生关系、导师的学术业绩以及指导行为间存在高度相关。其中,研究生对导师指导行为最为抵触的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对中学生学术不规范行为纵容或放荡,蔑视甚至侵吞中学生学术贡献,性别与地域歧视,为科研项目有意延长结业时间,对中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问询不予搭理等等。
基本制度执行力略显不足
质量保障贯串于从招生、培养到结业的全过程,课程教学与导师指导是核心环节,它们也代表了研究生教育日常运行状态。日常运行状态良好与否,除了取决于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内在自觉,还须要通过相关核心制度与规范以一种外在激励与约束的方法促使师生的自律和责任意识。常年以来,我国院校在研究生教育基本制度建设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然而,在执行力上还略显不足。
2009年的调查发觉,关于学业考评是否为研究生带来学习压力以及学业考评是否具有推动作用,整体反馈高于通常水平。2011年针对800多名硕博连读生的调查也显示,不同程度认可中期考评为学习带来很大压力的比列仅占36.5%。相对于国内较为严格的中期选聘与淘汰分流制度,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多少带有与专科教育相像的严进宽出特点。重规范制订但轻于抓落实、高举轻放的姿态难免使部份师生产生松懈心理。其实,外在强制充其量也就发挥些许吓阻与威慑作用,规范过多过细过严,有时反倒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甚至抑制了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活力。诸如,为严格论文答辩标准,我国各院校都纷纷完善了美国比较罕见的博士论文盲审制度,调查中发觉,该制度的施行的确为博士生施予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对于盲审过程中评审专家是否是真正熟悉论文内容的小同行,评审推论是否客观,无论班主任还是中学生都颇具微词。因此,人们觉得论文评阅到底是盲审还是明审并不是重点,超过80%的博士生觉得,最为关键的是评审专家的责任心、对论文涉及领域熟悉程度以及评审专家自身的学术能力与水平。
内部制度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以上通过对5年部份数据的梳理,注重将目前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给以客观呈现。阐明问题的目的并非将现实描述为“一团糟”,事实上,调查数据横向剖析发觉,我国各院校对上述问题给与了高度注重,并早已或正在通过系列变革举措尝试给以解决。2014年还有一个重要的风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举办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6号)、《关于举办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7号),这标志着以培养单位自评为主的学科授权点评估即将启动,强化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
以自我评估为主,意味着相关主管部门开始逐步淡化其过程管控角色,转向了重问题确诊和底线评价的监督者。通过赋于培养单位权利与责任主体地位,力促培养单位依照自身优势,结合学术前沿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确立人才培养尺寸与目标,产生特色。而对于培养单位的管理部门而言,必须明晰: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在基层和导师,院校在注重贯串培养全过程的基本制度规范建设非常是其有效落实同时,勿必把应当下放的权利还给基层或则导师,这么能够做到权责相符,增强和加强基层与导师的责任意识。
最后,有必要非常指出的是,研究生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导师队伍建设。并且,我们在不断加强导师责任的同时,不能轻视导师自身的成长,她们尤为须要一个良好健康的学术文化与环境给以扶植。就此意义而言,提供良好工作生活条件,尊重班主任的权力,提倡学术民主,关爱学术自主,去除过多的无关学术的行政进犯,淡化矫饰剌激,这么等等,又是创建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成长环境的基本条件保障。换言之,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根本,还在于高等教育内外体制与整体环境的改观。
(作者系华中师范学院国家教育宏观新政研究院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