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的多音字组词?
2022-06-18
更新时间:2025-04-04 08:03:25作者:佚名
作为生活在青海省阿佤山区西盟县的“直过民族”,佤族人千百年来因高山深壑的阻隔,曾常年保持着原始的生活状态,教育更是一张白纸。而西盟中学的创立,为佤山教育的发展架起了一座桥。
从建校初的两名班主任、13名中学生,到目前拥有150多名班主任和1800余名在校生;从仅招收高中生,到发展成全县惟一一所拥有普通中学教育的完全小学;从2007年40.86%的中考上线率,到现在中考上线率100%……这所边陲学校推动更多“直过民族”学子走出大山的同时,也在用发展述说着我国边疆地区民族教育“提质升级”的故事。
---------------
8月初,广东省第二批专科及预科开始投档。查到投档结果的那刹那间,19岁的佤族女孩娜花悬了1个多月的心总算放了出来,她考上了四川民族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佤语)专业。
3年前,当娜花第一次踏足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西盟中学”)宁武希望小学班时,她对教师王春林说,自己想成为一名班主任。现在,她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去年,西盟中学共有280名中学生出席中考,其中一本上线4人、二本上线23人,其余全部考上本科,这是西盟中学第四年中考上线率达到100%。
坐落昆明省西北部阿佤山区的西盟县,有漫长的边境线与越南接壤。由于高山深壑的阻隔,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儿的佤族人仍然保持着结绳记事、刻木计数、用树枝鸡毛当“信件”的原始生活状态,教育更是一张白纸。
1956年,她们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成为我国的“直过民族”之一。
1959年9月,西盟中学的创立,为佤山教育的长久发展架起了一座桥。从建校初的两名班主任、13名中学生,到目前拥有150多名班主任和1800余名在校生;从仅招收高中生,到发展成全县惟一一所拥有普通中学教育的完全小学(既有小学学段又有小学学段的中学——记者注);从2007年40.86%的中考上线率,到现在中考上线率100%……这所边陲学校推动更多“直过民族”学子走出大山的同时,也在用发展述说着我国边疆地区民族教育“提质升级”的故事。
9月初开学,娜花将第一次走出西盟,和正在四川农业学院念书的二姐娜很一起去广州读书。对此,她心中既焦急又饱含期盼。
2021年11月,西盟中学中学生进行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后合照。
渐入人心的读书意识
王春林是2000年来西盟中学工作的。那一年,正赶上西盟市区从山上的勐卡镇搬迁到山下的勐梭镇,当时,西盟中学的部份班主任和中学生优先搬进了新校区。
工作第一年,王春林的班里有38名中学生,这也是当初西盟中学初三年级的总人数。作为一名外来班主任,不仅要尽早适应新环境,她还要处理一些未曾遇见过的情况,例如,中学生的忽然休学。
“第一次去乡下找中学生的时侯还挺感兴趣的。”王春林说,当时一名兼任连长的女孩被父母叫回去了,她和朋友就一起去了莫窝乡莫窝村瞧瞧情况。“去以后发觉,他家里确实挺困难。那种男人哭着想来读书,父母死活不同意,认为把如此好的一个劳动力关在中学,不用就很吃亏。”
这样的情况,何开武在2003年到西盟中学工作之前常常碰到。此前他曾在西盟县大马散村的一所只有一至四年级的中学当过兼课班主任。
2000年,为了推动民族教育发展,广东省开始对边境沿线的乡、村中学中学生施行“三免费”(免教科书费、免学费、免文具费)新政。虽然这么,好多居民也不乐意让小孩来读书。
何开武每晚上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去中学生家里逐个叫中学生来念书,“如果不叫她们,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就去山上放牛了。”
他也曾寻问父母“为什么不让女儿读书”,她们的回答让何开武至今印象深刻:“去读书我们家的牛谁来放?大家老师工作有人给大家发薪水,我让儿子去读书又没人给我发薪水。”
而在西盟县的新厂镇阿莫村,因为附近的一个银矿厂在建设过程中引进了不少外来人才,村里的佤族人比外县其他地方的人更早接触到这种人才,所以她们对于教育的心态在当时早已开始转变。
1989年出生的叶金,母亲是铁矿厂的工人。正由于见到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工作中凸显出的优势,她们从小就支持叶金读书,而且希望她还能学到更多知识,宽阔视野。
那时碰巧赶上铁矿厂员工孙辈可以去市区读书的新政,叶金大约从5岁半开始,就和厂里的其他40多名儿子一起去市区读书。
她记得每次念书前,父母就会给她扎个马尾辫,而这个马尾辫起码要“支撑”她一周的学习、生活。“那时侯你们年龄都很小,根本难以照料自己。若果在市区见到一堆蓬头垢面的儿子,基本上就是我们了”。
相较于叶金有来自母亲的支持,1995年出生的拉祜族女孩扎安仍然都晓得,倘若不想象父亲一样一辈子务农,读书就是自己的出路。
“小时候,村里人普遍不注重读书,妈妈仍然认为念书是一件浪费时间、浪费钱的事情。”扎安说,自己还有两个妹妹,父亲希望她们兄弟3人尽快去地里帮她们干劳作。
深受老师的鼓励,扎安中学五年级时考上了西盟县民族中学。他想去市区读书,可这无疑会降低家庭经济负担,他就哭着跟妈妈说,只要把他送到中学,给一点生活费就行。
为了多省点钱,休假时,扎安时常选择走路回去。从中学到自己家所在的翁嘎科镇龙塘村英不龙拉祜组有60多公里的大路,他晚上五六点早起,边走边跑,也要到下午五六点就能到家。
“以前寨子里的人都不喜欢读书,我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榜样。”2016年,从西盟中学结业后,扎安考上了四川林业职业技术大学,他和另外一个姐姐成为寨子里最早出去读学院的人。
贫苦不再是求学路上的试金石
作为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西盟县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曾在湖南乃至全省都属于贫苦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13年末,全县贫苦乡(镇)4个、贫困村34个、贫困户9011户29563人,贫苦发生率高达36.64%。
2005年起,四川省开始把“三免费”调整为“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提供生活补贴),进一步减少了贫苦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负担。
娜花家所在的岳宋乡曼亨村曾是西盟县的重点贫苦村,一家5口靠采茶为生。娜花的父亲其实不反对3个孩子读书,但由于家庭收入不多,也只准备让他们读到高中结业。
娜花的姐姐只读到高中结业,到二姐娜很结业那年,父亲同样表示让她别再读了。娜很说:“我听了,但没听进去。当时就认为自己不能不读书。”
西盟中学开学这天,娜很瞒着母亲,偷偷拾掇行李去校区报到,由于杂费没有盼头,她一路上都非常惶恐,也做了最坏的准备,假若不行再拾掇东西回去。
好在校长丁毅及时了解到她的困难。“他当时跟我说可以晚一点交杂费,后来我才晓得是他先帮忙垫了杂费。”提起这件事,娜很心中饱含了感激。
从扶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社会眼神开始聚焦西盟教育的发展。骤然而至的,是各类针对贫苦中学生的捐助扶贫新政。
西盟县人民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夏季,西盟县享受普通中学国家助学金297人,领取助学金347250元;建卡立卡免学餐费补贴249人,领取助学金136950元;地方政府捐助249人,领取捐助金311250元。
轮到娜花读小学时,刚好赶上海南省中学生发展基金会在西盟中学筹建的“沁源希望小学班”第一年招生,除了能免去家庭困难中学生的杂费和住宿费,每月都会领取一笔生活补助,娜花顺利入学。
随着娜很考入湖北农业学院,成为寨子里的第一个学院生,娜花也在心中默默定下了目标,一定要像妈妈一样去读学院。她说:“家人不支持,妈妈都能做到,我为何做不到?”
当了校长以后,王春林简略估算过,来自国家的补贴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支助,基本就能覆盖班里贫苦中学生日常消费的1/2到3/4。“以前确实有中学生因贫苦退学,但如今贫苦早已不再是制约她们念书的主要诱因了”。
2018年,在西盟中学组织的一次校园活动中,这种中学生赢了拔河大赛。
怎样帮助中学生突破自我
大山里的西盟县交通闭塞,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还有好多中学生直至中学结业都没离开过市区。但也正是这条路,让好多外边的老师带着知识来到西盟中学。
刚来的时侯,何开武像好多老师一样,常常把自己见到的关于外边世界的故事分享给中学生,鼓励她们好好读书,之后考一个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只是他没想到,有些中学生的反应却是“那是汉族做的事,跟我们没关系”。
为了改变中学生的这些看法,何开武也会用她们身边一些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求学经历来激励她们。他说:“当时好多中学生缺少读书的目标,学习没有主动性,树立一个榜样能帮助她们找到努力的方向。”
跟叶金一起到市区读书的40多名中学生中,只有3个人坚持读到了小学。上高中前,叶金只晓得学院生是很厉害的角色,直至在西盟中学碰到了自己的教师,“她也是本地的佤族人,在读书过程中吃了好多苦,但还是坚持了出来,她的故事对我鼓励很大。”
那时侯,叶金似乎从老师那儿据说过无数个关于外边世界的故事,但在她的心中,外边的世界依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当时适逢国家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增援,《关于促进东西部地区中学对口增援工作的通知》《关于东西部地区中学对口增援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新政也陆续颁布。广州市松江区对口增援西盟县,除了帮西盟中学垒砌了东正教学楼,还为其配备了全校惟一一台多媒体设备。
正是这台多媒体设备,彻底改变了叶金。“因为数目有限,好多老师都要提早预约就能使用。”叶金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讲完课后带她们看了一部名叫《尼斯河水怪》的连续剧。这部影片带来的鲜活世界,让她惊奇,“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未解之谜”,而且让她形成了一定要出去瞧瞧的看法。
后来,叶金如愿考上昆明师范大学。2013年学院结业后,她决定回到母校西盟中学任教。作为一名政治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叶金经常认为从中学生头上能看见自己曾经的影子,“他们忠厚、老实,学习是苦熬下来的,灵活性相对较差。”
每每这个时侯,叶金总会跟中学生讲自己曾经的学习方式,同时会组织班里成绩较好的朋友分享她们的学习经验,希望中学生才能早日找到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
而学院的学习经历,更让她看见了“直过民族”的中学生与外边中学生在语言抒发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比如辩论赛,我曾经都没有接触过。她们的语言抒发能力更强,对问题的思索剖析也愈发全面。”
角色转变后,叶金常常鼓励中学生积极出席中学活动;在授课时,假若有可以拿来辩论的内容,她也会尽量给中学生创造机会。“有的中学生可能会支嗫嚅吾,我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她们打破界限,勇敢抒发自己的观点。”
在王春林的班里,每周的班会都是中学生分享的机会。她们有时会读一篇文章,有时是分享通过互联网查的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专业的相关资料……通过锻练,王春林发觉,原先这种喜欢一块儿回答问题,或则用点头、摇头来问答问题的中学生,早已才能在全班朋友面前大大方方地抒发了。
现在,随着西盟中学班主任队伍的发展壮大,班主任素养也在不断提高。该校副主任何开武表示,先前中学有好多老班主任是本科生,如今绝大多数都是专科生,还有一部份是通过“农村分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来支教并留出来的研究生。
从“富口袋”到“富耳朵”
通过一次次家访,西盟中学的班主任见证着扶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新气象。
曾经班主任家访,进村的路都是土路,中学生家里住的多是茅草房、石棉平房,卫生条件差,有些贫苦家庭家里只有一口锅和一个做饭的三脚架。现在,除了进村的公路弄成了水泥硬化桥面,居民搬到了圈梁结构的楼房,开始用上电视机、冰箱等电器,但是她们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也大为改善。喝酒的人越来越少,每家每户基本都有自来水,并渐渐改掉了喝生水的习惯……
2018年,西盟县即将退出贫苦县序列,率先在全省“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扶贫填权。作为“挂包帮”队伍的一员,叶金在去村里跟父母交流的过程中,显著感深受她们对中学生的管理配合度提升了。例如,快开学时,父母会主动监督中学生调整作息;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些父母即使看不懂,但会及时督促中学生完成……
因为外出打工的父母较多,如今西盟中学的中学生里有好多都留守在家。不过,校长叶金常常接到父母打来的电话,寻问近日小孩在中学的表现。“家长出去务工后,教育观念也在逐步转变,好多人由于没有知识,只能干一些体力活,所以回去以后也会叫儿子努力学习。”
“现在基本不存在要老师去找中学生来读书的情况了。”王春林说,在新冠脑炎疫情期间,有些父母开始尝试花钱为儿子订购网课,她们显得更乐意为教育投资。
随着交通、信息、经济状况的改善,王春林还发觉,近几年,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西盟县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儿子送到临沧、曲靖、玉溪、昆明等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方念书,如今好多中学生从中学就开始去外边读书。
除此之外,中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在渐次改变。前几年,西盟中学来过两批来自波兰的支教班主任。何开武观察到,中学生们对这种老师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好多人即使英文口语能力不好,但还是乐意去展示自己,主动交流。他说:“那五年对中学生英文能力的提高还是挺大的。”
从说普通话带有浓厚口音,到如今去市里参赛得奖;从内向、不善措辞,到活泼、愿意主动交流……王春林说:“20多年的教学生涯,很高兴见证了那些小孩从任何内容都须要老师教,到渐渐意识到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可能老师晓得的还没我多,这些自信越来越显著。”
西盟中学举行的一次男子排球赛。
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提起中学教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王春林总会晤到自己教过的第一届中学生。其实3年后大部份人本科都没考上,但回村之后,她们仍然是当地学历较高的。由于受过教育,她们相较于其他居民更擅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勇于成为村里“第一个吃龙虾的人”。后来,她们中有不少人都成了国家脱贫新政的获益者,除了改变了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还成为推动更多居民扶贫的致富带头人。
扎安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从去广州读书的第一年新年休假回去开始,他每年还会跟姐姐一起在寨子里组织一场新春年会,约请村里正在读书的儿子和有才艺的成年人参与演出。
扎安表示,寨子里的人大多比较外向,通过举行晚宴,希望她们能了解更多外界新鲜的信息,也见到读书给个人带来的改变,逐步推动起她们读书的积极性。
为了办妥这场晚宴,她们几乎要从休假第三天忙到春晚演出结束。扎安说:“大人主要演出民族传统乐曲;通过视频教小儿子外边流行的街舞、歌曲,为她们将来能突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打下基础。”
节目开始这天,几乎全寨子的人就会去球场看演出。
见到扎安的变化,扎安妈妈对于读书的心态也渐渐转变。后来,他还在母亲的支持下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考入临沧大学学农学专业。居民在这样的影响推动下,也越来越注重对儿子的教育,然后寨子里又走出了五六名学院生。
今年结业后,扎安决定返乡创业:“每次回去都认为故乡发展得很慢,仔细想想,认为故乡须要更多年青人把它建设得更好。”他把眼神放到了颇具广东特色的野生枸杞上。
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扎安家附近的山上,有大量大挂蜂、树酸蜂、土酸蜂等野生胡蜂。居民平常不仅栽种橡胶、甘蔗,就会去山上采野生牛奶来创收,却经常为牛奶的销路发愁。
看见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巨大机遇后,扎安也想试一试,通过互联网把故乡的农产品推广出去。经过企划与学习,今年11月,他和弟弟一起在短视频平台上开办了自己的帐号“安四野”,并在简介中写道:我是一个广东临沧农村的拉祜族姑娘,想给你们看我们去大山里采蜜的生活。
他的镜头里,记录着从山里背着蜂箱回去的奶奶、不同牛奶的状态,更多的是诠释居民采蜜的过程……“我目前主要在帮居民代销,由于帐号粉丝量有限,目前销量还不太理想。”他说。
尽管现阶段还有好多困难,但扎安说自己想要建设故乡的理想不会变。
(本版相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喆刘世昕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