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10-08 08:14:04作者:佚名
中医的书籍很多,网上的方剂和方法也很多,很多文章都介绍某某方剂,某某药物,效如桴鼓,覆杯而愈;
实际等你去用的时候,就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或者用了当时有效阴枣是什么东西,过不了两周又复发了;
现实中,中医医生也很多,名气大的也不少,但是轮到你去治,效果好的,能够连三周之内,把病治好大半,并且半年以上不复发的,就是很少;
出现这种情况的本质原因是,没有用《伤寒论》【六经辩证】的思维,没有抓到主证。
中医医生要能达到“好”这个标准(算90分吧),是很难的;其实其他行业要达到“好”这个标准,也是很难的,比如好厨师,比如好律师,比如好翻译,比如好的学校老师,能做到90分水平的,都是凤毛菱角;
所以不要把找不到好中医医生挂在嘴边,因为你自己啥也不懂的时候,或者满脑子是西医的东西的时候,好医生站在你面前,也会被你自己错过;
但就我自己的体会,中医医术要达到70-80分,是有可能的,也是有窍门的;
这个窍门就是《伤寒论》的六经辩证!
即使你是中医的门外汉,如果你照着六经的思路,一步步用排除法去筛选,你都有可能达到60分!
60分就是大方向不会错;
下面我们来对前面学习《伤寒论》的文章,做一个总结梳理,一起重温一下这个窍门;
因为是总结,所以一些细化的东西,就不解释太多了,如果您不懂的话,您需要回到前面的文章,去细看《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
(一)掌握中医解剖原理:
我们很多人,也喜欢看中医书,喜欢听中医的讲座,也喜欢看很多方剂的故事,但是轮到自己给自己治,给自己家人治,就是没效果;
我们喜欢记住,某个症状就是某种病,治某种病就用某个方剂,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用这种方法学中医,永远入不了中医的门;
比如:太阴脾经寒湿,会有舌苔水滑;但是舌苔水滑,不代表主证是脾经寒湿;
比如:少阴肾经阳虚,会有手脚冰冷,但是手脚冰冷,不代表主证是肾经阳虚;
我们学中医,一定要弄清楚,背后的原理,这是前面这些文章,为什么要叫【《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的原因;
中医的原理,要从解剖经脉的角度去看:
人体从一只脚到头顶,有六根经脉,一根经脉上的病症,就是一个病症类别,有她自己的一个特点,其实还是好区分的;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是几根经脉上同时有邪气,需要同时下药才有效;一般一根经脉是主证,其他经脉是辅症、标证;
六根经脉上有了邪气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我们分为阳证和阴证:
(1) 阳证:
太阳病:足太阳膀胱经,沿背部走行,在最外层,平常的风寒感冒就在这层;
阳明病:足阳明胃经,从食道、胃,到小肠、大肠、肛门,这个空腔;食物的瘀堵类病症就在这里;
少阳病:足少阳胆经,食物空腔到身体皮肤之间之间的部分,身体的躯干肌肉、五脏六腑都在这里;平常的心情不好,脾气暴躁,太阳穴胀痛,一会冷一会热,口苦,都在这里;
以上是三个阳证,身体很健康的,气血丰富的人,才会犯的(现在可能只有少数小孩了);
我们身边90%的人,都进入阴证了,气血不丰富,身体平时也多少有些不舒服的情况;
(2) 阴证:
身体差的人,经常生病的人,长期有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阴证的病症;
阴证,也有三根经脉,这三根经脉跟前面阳证的三根经脉是一一对应的;
太阴病,是跟阳明病对应的,足太阴脾经对应足阳明胃经,中医里叫做相“表里”,阳在表,阴在里;
比如胃在表,脾在里;比如胆在表,肝在里;膀胱在表,肾在里;
表层的先受病,即使西医切除也还能生存,比如胃、胆、膀胱;
里层的更重要,后受病,如果西医切除,基本上活不了几天,比如胰腺(脾)、双肾、肝、心包;
注意加个“经”字,叫脾经、肾经、肝经,是从脚到头顶的经脉,而不是单纯的脏腑;
所以阳证的人,比阴证的人,身体要好,气血要旺盛;
阴证的人,邪气已经入侵到脾经、肾经或者肝经了;
太阴病,对应阳明病,足太阴脾经,也是指胃、大小肠、肛门的这个空腔的病症;
少阴病,对应太阳病,足少阴肾经,凡是怕冷、精神不佳、白天总想睡觉,这种阳气不足的都是少阴病症;
厥阴病,对应少阳病,足厥阴肝经,凡是心情不好、胡思乱想、脖颈肩背腰腿酸痛、眼红、耳鸣、喉痒、头痛脑胀、手抖抽筋、夜醒、苔红脉弦,例假不准,都跟厥阴肝经有关;
中医扎针的经脉图,大家可以去拿来看看,网上也有很多;边看边理解为什么这些经脉,会对应以上这些病症,对于掌握【六经辩证】的内在逻辑,即中医的解剖原理,很有帮助;
这样六个方面按六条经脉这样一分,是不是一个患者病症的大方向,很快就在脑海中出来了?!
这就是至关重要的【六经辩证】;
看任何中医书,任何中医讲座,都不要忘了先做六经辩证,否则,看的书越多,脑子越乱,你走的弯路越多!
我就是这样走了七八年的弯路过来的;
(二)六经的判断顺序:
好了,六经我们基本知道之后,接下去就是判断顺序了;
首先判断,是属于三个阴证,还是属于三个阳证:
阴阳区分原则:如果一个患者,出现太阴证,或者少阴证,就肯定是阴证,不要考虑阳证了!
(1) 太阴、少阴的症状也很清晰:
太阴病:吃不下东西、吃凉的容易拉肚子、腹满、有时想吐、有时腹痛疼蹲下舒服、大便粘马桶,苔水滑有齿印;
少阴病:身上比较怕冷、睡觉脚冷、精力不充沛、白天总想睡觉;
以上症状,只要满足2个小点,基本就是属于太阴证或者少阴证了;
只要是太阴证,或者是少阴证,任何一个症,这个人就是属于阴证,不用考虑阳证了;
(2) 如果发现五根经的病症都有,就是厥阴证了:
既有太阳病的怕风、流鼻涕、鼻塞、感冒症状;
还有少阳病的心情不好,脾气暴躁、口苦口干、太阳穴胀痛;
还有阳明病的怕热,喜欢喝凉的、汗多,甚至晚上盗汗;
还有太阴病的容易溏泻、大便粘马桶、有时腹痛,饭量很小没胃口,或者饭量还特别大;
还有少阴病的身上比较怕冷、睡觉脚冷、精力不充沛、白天总想睡觉;
上面五经的病症,这个人同时都有;
再加上有心情不好、胡思乱想、脖颈肩背腰腿酸痛、眼红、耳鸣、喉痒、头痛脑胀、手抖抽筋、夜醒、苔红脉弦,例假问题等等情况;只要有2-3小项症状同时满足,就是厥阴肝经的病症了;
(3) 阳证的区分:
部分小孩,大人很少,身体不错,没有以上的阴证的症状,他发病的话,那就是阳证了;
阳证的区分也很清晰:
太阳病:怕风怕冷,有汗脉浮缓是桂枝汤证,没有汗脉浮紧是麻黄汤证;加上脖子酸腰背疼,就是葛根汤证;
少阳病:一会冷一会热,或先冷后热,口苦咽干,胸肋苦满、想呕吐,有点黄苔,就是小柴胡汤证;
阳明病:身上肌肉蒸蒸发热、口渴、大汗淋漓,苔黄脉数有力,就是阳明病的白虎汤证;
同时还有肚子按上去不舒服不让按,很多天没有大便,就是阳明病的承气汤证;
(三)方剂的应用:
太阳病麻黄汤证,可以用一味紫苏,加理中片、藿香正气丸代替;
少阳病小柴胡颗粒是中成药;
阳明病,没有中成药;太阳病的桂枝汤证没有中成药代替;
多数人是阴证,我们重点讲太阴证和少阴证的方剂选用;
(1) 太阴病的方剂:
太阴病:吃不下东西、吃凉的容易拉肚子、腹满、有时想吐、有时腹痛疼蹲下舒服、大便粘马桶,苔水滑有齿印;老年人有胃口大、便秘如羊屎;右关脉微弱无力;
太阴病的本质问题是脾经寒湿;
甘草干姜汤,就两味药,炙甘草和干姜,主治腹中冷,轻度烦躁;
理中汤,就四味药,干姜、炙甘草、白术、党参(有中成药--理中片、丸),主治上吐、或下泄;
后世还补充了两三个比较好的方子:
四君子汤:白术、茯苓、党参、炙甘草,补中祛湿为主;
藿香正气丸:其中主要是祛湿的、调理脾胃通气机的药物,我经常用,普通人可以经常吃,尤其是夏天;在家或出门常备这个中成药,任何不舒服,首先可以吃点这个,有可能10分钟就缓解;网上价格非常便宜;
太阴病的汤药,温中、祛湿、苔水滑、右关脉微弱的,我经常用“白术10、茯苓10、生姜5、炙甘草5”加在主证汤药里,效果也不错;
部分小孩,平时生龙活虎,生病也不太多,但舌苔水滑、薄白,有的有齿印,大便细软粘马桶,是有了太阴证了,一般用理中片,加藿香正气丸,就可以治大部分的病症,比如感冒、中度发烧、咳嗽、腹痛、腹泻等;
中老年的太阴病,不会是单纯地出现,还应该有下面的厥阴病,部分还有少阴病;
(2) 少阴病的方剂
少阴病的方剂,更简单:就一个四逆汤
炮附子10、干姜5、炙甘草6,就三味药,我一般是这样配;
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身体发冷是,偶尔用一下是可以的,一般汤药10分钟见效,丸药30分钟见效;
同样,单纯的少阴病是不容易出现的,中老年人多数是还有其他病症,所以不能长期单纯使用上面的中成药或汤药;
另外,有所谓“扶阳派”大剂量使用附子,是有问题的;
很多是厥阴病,肝经缺血肝经郁结,导致的假的阳虚症状,有阳虚怕冷、苔水滑、眼皮肿、甚至脚水肿,不是真正的少阴病,若仔细观察还有很多厥阴病症,上热下寒;
这种情况大量使用附子,前几天有效果,过1-2周又复发,是主证判断错了;
大量使用附子,反而加重血虚、血热;
改用下面厥阴病症的方剂,这些假阳虚症状,几天就快速好转,当然主证也好转;
(四)厥阴病的治疗:
前面五个经的病症,我们分析的时候发现都有,那就很可能是厥阴病了;
现在厥阴病的患者,比例还很高呢,大部分的女性、中年人、老年人、邪气都进入第六层的厥阴肝经了;
厥阴病的主要病症:
上面有热证(虚热、假热):
心情不好、胡思乱想、心烦、睡不着、夜醒;
胸闷、嗳气、气短、乏力、心痛;
头痛、太阳穴胀痛、牙痛牙出血牙浮起、咽痛喉痒、有浓痰丝;
胃痛、反酸、口苦、口干;
眼白红丝、耳鸣、手抖、抽筋、苔红脉弦;
饭量大;
下面有寒证:
吃不下饭、没胃口
易溏泻,或便秘;
怕风、怕冷;
脖颈肩背腰腿酸痛;
例假不准,或有白带、血块;
如果患者上下各有2个病症,基本就属于厥阴病症了;
有的小孩,长期吃牛奶水果的,小时候经常生病,眼白有血丝、长很多青春痘、经常有上火症状的,应该注意是否有厥阴病的其他病症,大概率邪气已经深入第六层的肝经,进入厥阴证了;
厥阴病的治疗方剂:
(1) 四逆散证:
主治胸口气机阻滞,手脚不温
也会出现咳嗽、胸闷、小便不利、腹痛等等
一般年轻气盛的人,才会有,脉搏比较短促有力
方剂很简单: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各10克)
柴胡疏通肝胆经向上的通道,枳实疏通大小肠向下的通道,白芍甘草给肝经补血柔筋;
(2) 逍遥散证:
以上厥阴病的症状,大部分都存在;
还有一些怕冷的假阳虚症状;
尤其是女性,包括各种抑郁症、更年期症状,很多是这个病症;
都适合用逍遥散;
本质原因:是太阴脾经寒湿,加肝经郁结,轻度血虚,加瘀热上攻;
方剂也不复杂:
针对太阴寒湿: 白术5、茯苓5、生姜3、炙甘草3克
针对肝经郁结: 柴胡5
针对肝经缺血: 当归5 白芍5
女性例假有问题的,有血块的,可以加川芎1-2克
汗比较多,比较怕热的,可以加薄荷5(后下)
厥阴证的治疗,以这个方剂为基本,做加减的比较多;
这个有中成药,但是中成药的效果不如汤药,中成药的薄荷偏多了,身体怕冷的人不合适;
(3) 血府逐瘀丸证:
这个病症的人,除了上面逍遥散证的病症之外,还主要有:
盗汗、身体燥热(血热了)、胸闷心痛、心跳心忙;
喉咙痒痛、喝水就呛
有的有瘀血,比如下腹按了痛,舌体暗红少苔、舌头上有瘀点、肌肤甲错等;
这个病症的本质原因是:血瘀血热、肝经郁结、脾肾寒湿的假阳虚
方剂不复杂:
针对肝气郁结:柴胡3、炒枳壳6、桔梗4.5 生甘草3
针对肝经缺血:当归9 赤芍6 生地黄9 川芎4.5
针对瘀血:桃仁12 红花9 川牛膝9
如果瘀血不明显,就去掉针对瘀血的;
如果血热不明显,赤芍、生地、川芎都去掉,改成白芍;
整个方剂就变成类似逍遥散证了,也可以退回去用逍遥散汤证;
(4) 厥阴病的其他汤证:
乌梅丸证:
上面热证明显,有心痛、气上冲心等,下面寒证也很严重,身体四肢发冷,食冷即溏;
这个有中成药,但是多数人即使是这个病症,也不适合用中车药,需要做一些微调;
注意乌梅丸的做法,这个药煮汤药的时候,要多加炙甘草,或者蜂蜜,以润其他药的燥性;
吴茱萸汤证:
下面极冷,但是有吐逆、烦躁欲死;
这个药方很简单,但很难喝,一定要注意原方中,加大红枣的量;有血虚的一定要加当归白芍;
厥阴病还有其他很多的汤证,这里不细化了。
(5) 厥阴病伴随的症状:
因为肝经瘀堵以后,有上热没处散发,所以厥阴病伴随的症状也很多:
有胃反酸、烧心的,加左金丸方,即黄连吴茱萸;
有痰咳难出、舌红少苔、身发热无汗的阴枣是什么东西,肚脐上方中脘压痛,是痰热在胸,加小陷胸汤方,即黄连半夏瓜蒌;注意原书的特殊煮法;
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这个伴随症状不会是主证,要先抓住症状,并同时用这里的辅助方;
(五)中医的药效是极快的:
很多人,相信中医,发现吃了很久都没什么效果,所以普遍认为中医慢;
说自己看中医吃中药的恢复很慢,我看方剂,其实都是主证判断错误;
中医慢,其实是主证判断错误!
我自己的体会是,中医的疗效极快!
我再一次明确跟大家讲,据我给自己和家人亲戚,几千剂药的使用情况来看:
如果主证判断正确,用药也正确,1剂1天1个晚上,就会有明显的变化,不管大人小孩还是老人都会有明显变化;
如果你不会看舌苔、不会摸脉搏变化,2剂2天2个晚上,绝对要有身体上的明显好的感觉发生;
2剂药2天吃下,过2个晚上,还是没感觉的中药,大家可以果断扔掉了,多吃还吃坏身体!
对症的中药,疗效极快,1剂见效,2剂有好的变化;
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有好的变化,方剂就一定都对症了;
有的老人,喜欢说,上次那个药当时吃了很舒服,所以认为那个药就是对的;
这种不懂原理,靠感觉来选药的方法,靠感觉做实验,越吃身体会越差;
比如:厥阴病症,有太阴病和少阴病的症状在里面的;
如果只用太阴病的药,用少阴病的药,吃了也是1-2天就会有好的变化的;
但是这个方剂是不对的,太阴少阴的药物都是温阳祛湿的,也就是偏燥热;如果是厥阴病肝血亏损会更严重;
过不了2周,脾肾寒湿的假阳虚,还会复发;
这种少阴和太阴上的病症,是由于肝经被寒邪压制,阳气不能生发,产生了寒湿阳虚的假象;
应该用厥阴病的药方,解除肝经的郁结,补充肝血,阳气马上就会生发起来,脖颈、肩背、腰酸、腿疼、怕冷、苔湿滑的虚假阳虚症状,几天就会大幅好转;
(六)中医治病不需要高价的补药
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听说中医开补药,就很开心,实际上是错误的;
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号称补身体的,比如铁皮石斛、阿胶、三七;
还有那些号称补肾、补肺、补心的中成药;
还有几个上市公司的中成药,比如某某癀、某某牛黄丸、GL集、某牛;
吹嘘的成分占99%,而且搭配成分多数不符合中医原理,一般人吃是反而要生病的;
还包括网上销售的所谓减肥茶、养生茶之类,更是寒凉伤身;
上面这些不是中医,多数也不懂中医原理,而是披着中医外衣的商家;
至于,钙片、维生素、鱼肝油、葡萄糖、叶酸、奶粉、完美,等等,更是不符合中医原理,越吃身体越差;
中医的用药,主要以疏通经脉为第一,做的工作类似现在城市里的交警:
比如太阳病解表透邪的麻黄、紫苏
比如太阳病解肌温通的桂枝
比如阳明病透热外出的生石膏
比如透阳明邪气,脖颈肩背酸痛的葛根
比如透少阳邪气的柴胡
比如清肝热养肝经的乌梅
比如温通大肠湿堵的枳实
比如寒凉通便的大黄
有出血症、血瘀的,才会用到阿胶、三七;
单纯的瘀血,多用桃仁、红花、大黄、水蛭粉之类的,药很便宜,一般人也用不上;
中药里常用的补药,上面的阴证的方剂中,大家已经看到了:
温中:干姜
温中祛湿:生姜、白术、茯苓
补中气补津液:党参、红枣、甘草(炙)
补肾阳:附子
补肝血:当归、白芍、枸杞、熟地黄
气机微弱、病危救命时会用到:附子、红参、麦冬、五味子,这四味;
看到上面这些稀松平常的药,很多人可能会失望,还算是补药?
我们的祖先,包括仲景先师,在最早选用常用中药的时候,绝对不会去选那些昂贵难得的东西做药的;
我们要记住,中医治病以疏通垃圾瘀堵、恢复身体自我循环为第一,然后适当地补充一下身体所需;
如果以吃补药的心态,配中药的话,基本上,身体会越吃越差,缩短自己的寿命;
如果您需要送礼,请找前面的商家;
如果您需要给家人治病,还是这些平常的、便宜的药,才管用;
《伤寒论》的方剂涉及的药物不多,就那么几个,但是能治99%的疑难杂症;
所以一个技术好的中医医生,所开的方剂是很难超过12味药物的,而且药物都是极为平常的;
在反复学习《伤寒论》之后,我自己开现在也多数在8-10味药物之间,药量也少,但药效更好更快;
如果一副中药,有超过20味药的,用药名称还稀奇古怪的,这个药大概率可以直接扔掉了!
(七)中医治病,先从自己开始:
很多朋友学习了中医后,很想动动手;
之前我也担心大家用错药,不推荐大家自己用药物;
现在我改变观点了:要早用汤药
(1) 首先
要习惯用汤药,自己煮药,不要偷懒用中成药;
如果用中成药,一个是不能针对患者的个性,很难有效,一个是你永远学不会中医;
学中医,先学六经,再学用药!
上面的方剂,即使吃错了1剂2剂,中青年人也问题不大,马上停掉,不要多吃就行了;
(2) 其次
要先治自己的病症,没有一个人是六经都没有病症的,一定有;
先治自己,熟悉关键方剂,熟悉用药;
体会煮药的价值所在;
治好了自己的病症,再治老人的,再治爱人的病症,最后才能去治小孩的,这个顺序供您参考;
结束语:
《伤寒论》的总结和简化应用,就讲到这里,是不是简单很多了?!
上面几个步骤,六经判断、几个病症的主要方剂,都熟练起来;
加上家里四个对象的病症,治下来,您的中医水平至少在80分以上,绝对超过市面上95%的中医医生!
当然我们作为普通人,能力一般,有些疑难杂症,不一定能马上全部治好;
只要我们反复从【六经辩证】上去琢磨;
只要我们反复探究《伤寒论》;
就一定会走上好转的道路!
当今社会,西医医院如湖南XY医院的,遍地都是,防不胜防;
你赚再多钱,连钱带命,都是要葬送在西医医院里的;
越是钱多的家庭,葬送的速度越快;少数中西医都不信的人,却还能避免被祸害;
自己学点中医,让孩子从小学点中医常识,是一家人、几代人,真正的福气!
《伤寒论》的总结和简化应用,就写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