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6-10 18:35:20作者:admin2
章武元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决定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在此之后,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出兵讨伐东吴,当时张飞被部下所害。
即便如此,刘备还是一意孤行,攻打东吴。在战事之初,吴将陆逊等人屯兵秭归,随后蜀将吴班打败陆逊等人,刘备军因此占据秭归,在这此后,刘备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
第二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但在七月的时候,蜀军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和张南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当时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于是派遣人来请和。
孙权主动请和,主要是因为当时曹丕的举动。要知道夷陵之战是在闰六月结束的,到了冬十月时,曹丕就出兵三路伐吴,而这一战就是将近半年。
战事之初,东吴连战连败,长江防线险象环生,东线这边,吕范大败于江中,曹休率军进入江南,中线曹仁占据濡须,虽被朱桓挡下,但也损失惨重,西线诸葛瑾被夏侯尚击溃,江陵被围。
当时东吴西线的主将正是陆逊本人,然而在曹丕三路伐吴的情况下,魏军赢得了一系列的战绩,其部下宣城侯蒋壹战死,刘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写出一封恐吓信来威胁陆逊。
陆逊看似巍然不惧,反而提出若是刘备敢来,就敢再灭刘备一次这样的话。但当时孙权并不知道朱然可以凭借数千人马死守江陵,况且此时诸葛瑾的援军已败,如果江陵有任何闪失,东吴的荆州防线就会瞬间土崩瓦解,如果此时刘备真的率军趁火打劫,东吴真就危在旦夕了。
也就是说,在曹丕南征后,陆逊率军抵抗不利,东吴防线险象环生,刘备看到这样的情况,趁机向东吴发出书信以试探东吴的反应,孙权鉴于战局不利,又担心刘备趁火打劫,于是只能派遣使者求和。
半闲认为:对孙权的请和,刘备正中下怀,于是借坡下驴,两家互通友好。毕竟在利益面前,无论是面子也好,仇恨也罢,都会暂且搁置,因此在如此大的环境下,孙权主动向刘备请和,也不过是权益之计。
夷陵之战后,孙权倒是没有特意要求和,率先主动示好的人,是刘备。
在整件事情的处理中,孙权表现出的老辣,完胜刘备、曹丕。
夷陵之战后,到底谁先勾搭谁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兵败夷陵后,仍驻扎白帝,孙权惊恐,主动遣使求和,刘备同意了。
这则记载,或许正是“孙权主动讲和”的来源。
而裴注《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则做了补充。
孙权,确实派了郑泉去件刘备,“通好”。
可是,郑泉出发前,孙权说道:刘备之前已经来过信,信中“以深引疚”。但是,当时我觉得刘备擅自称帝不合规矩,没搭理。现在汉帝已经被废了,就承认他是汉中王(其实当时刘备已称帝)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刘备先“认怂”,孙权犹豫再三,才和刘备复好的。
事实上,从逻辑上说,孙权也不可能是主动做出改变的一方。
因为:夷陵之战前,孙权就一直在“求和”呀。人家一直没有变呀!
孙权是赌桌上那个赢了钱的玩家!人家当然希望差不多得了,别再闹了。
赌局还要不要玩下去,当然是输家刘备说了算!
所以,与其说为何孙权为何在夷陵之战后主动求和,倒不如问:为啥夷陵之战后刘备答应了求和···
而如果您认为:孙权派人与刘备通好,就是希望恢复双边关系,逐渐恢复同盟关系,那就想简单了!
孙权的骚操作:笑脸相迎、刀枪相向。孙权在当年11月派人和刘备通好,当然不是如他自己所说的,“突然”想明白汉朝已经灭亡了(都灭亡很多年了)。
当时,曹丕的三道伐吴已经进入高潮,江陵内外一度被断绝。
孙权讲和,只是权宜之计,人家并没有下决心和刘备交朋友。
三道伐吴结束后,孙权依然与刘备通好,但同时,他上奏天子(曹丕),表奏刘璋的儿子为益州刺史(这意思就是不承认益州是蜀汉领土)。同时,他还支持南中等地的蜀国叛乱。
同时,孙权对曹丕仍然称臣纳贡送钱,比孙子还孝顺。当然,什么送儿子作人质什么的不答应,双方一边作朋友,一边开打,断断续续打了3次,没怎么停过。
总之,这段时间,孙权的策略大体是“笑脸相迎,刀枪相向”。
为什么孙权的行为如此“分裂”呢?
复杂的形势孙权的行为之所以如此“人格分裂”,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形势。
从总体角度看:两弱抗一强的局面,是非常理想的。
但是,是否能够恢复这个局面,孙权可不能一厢情愿。
首先,蜀国还有没有能力成为盟友?
后来,诸葛亮派邓芝去见孙权,讨论恢复同盟时,孙权还不大想见。
见到邓芝后,孙权开门见山:蜀国太弱了,我害怕他被魏所吞并,所以不敢与你盟。
这句话,道出了孙权的用心。
蜀国国力原本就弱,夷陵战败后,更弱了。
作盟友是要有条件的。如果蜀国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需要依靠孙权的保护才能存活,那么,孙权为何不直接统治蜀呢?
其次,蜀国愿意不愿意成为盟友?
重新成为盟友,意味着蜀国要做出巨大的牺牲。
因为:蜀国这就是放弃了对荆州的领土要求。
荆州有多重要先不提,刘备、关羽,都死在对这片土地的争夺上,蜀汉要想认怂放弃,怎么和国内的人交代?
再者,吴蜀还有足够的互信吗?
当初,孙权趁人家不留意,偷了关羽一把,以后,双方还有没有互信?会不会再冷不丁来一把?
因此,夷陵之战后,孙权并没有急切地与蜀国恢复关系,而是在观察形势。
直到诸葛亮稳定局势,蜀国已站稳脚跟,而邓芝以卓越的外交才能重建互信,孙权才放下顾虑,恢复吴蜀同盟。
如此,天下形势才回到两弱抗一强的稳定格局上来。
可以说,在夷陵之战前后的一连串外交博弈中,刘备昏了头,曹丕浪费了时机,只有孙权脑子清醒,既得了便宜(夺取南郡),还稳住了局势(恢复了吴蜀同盟)。
至少从这一波博弈的表现来看:尽管孙权打仗一般般,但他在外交上比刘备、曹丕都要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