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6-19 22:46:09作者:admin2
“亳,只为一座城池所有”。的确,全国的地名中,只有安徽“亳州”带“亳”字。
说到 “亳的由来与含义”,也确实是“说来话长”了。
“亳州”,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所置。
“北周”,亦称“后周”或“宇文周”。郭威所建也称“后周”,因此,前一个“后周”五代以后基本没人再称。
在“北周”之前,“亳州”是北魏所置“南兖州”。再往前,是春秋陈国的“谯邑”。
北宋《广韵》曰:“亳,国名。春秋陈地。汉为沛之谯县,晋为南兖州,后周为亳州。”
这是“亳州”的由来。
“亳”这个字的由来,就更久远了。
甲骨文中有“亳”字。
徐中舒先生说,甲骨文的“亳”字,“象人为之穴居形。殷代早期皆为穴居。(上部)象穴上正出之阶梯及其上覆盖之形,‘冂’象丘上累土之高,‘屮’象有横梁之榰柱”。
“榰(zhi)柱”,即“柱砥”——“柱之根”。
徐先生有《黄河流域穴居遗俗靠——兼论地上建筑的由来》一文,以大量文献与考古成果为依据,证明了“亳”字的本义,如上面所说。
甲骨文中的“京”“高”“丘”“亨”等字,可以作为这一论述的印证。
“京”,《说文》曰:“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丨象高形。”
《诗.大雅.公刘》云:“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郑玄《笺》:“山脊曰冈,绝高谓之京。”
甲骨文的“亨”,亦为穴居之形,同上。居室即为止息之处,又为烹制食物之所,所以,其本义是“烹”,进而引申为飨献之义。
甲骨卜辞怎么使用“亳”这个字呢?
甲骨卜辞中的“亳”,一是商邑地名,如“后上九.一二”卜辞。二是“社”,就是国家祭坛,如“京三九五0”卜辞所说“亳社”。
商邑地名之“亳”,《史记.殷本纪》曰:“汤始居亳”。商汤居住在亳这个地方。
《尚书.盘庚》云:“盘庚五迁,将治殷亳。”郑玄注:“治于亳之殷地,商家自徙此,而改号曰殷亳。”
“亳社”,不仅甲骨卜辞中有,《春秋》亦载。《哀公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灾。”《注》:“亳社,殷社。”可知,周灭商后,殷商“亳社”仍有保留。
后周,改“南兖州”为“亳州”,很可能与“商亳”有关。
前面说到,商汤五迁,将商都搬到了“殷”,称“亳”“商亳”“殷亳”或“亳殷”。
这在之前,还有“四迁”——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
北周置“亳州”,治所在谯县,即今亳州谯城区;辖境相当于现在谯城、涡阳、蒙城、及河南鹿邑、永城。
第一,北周置“亳州”的定名,或许与“南庚迁奄”有关。
《竹书纪年》说:“南庚自庇迁于奄。阳甲即位,居奄。”
《左传.定公四年》曰:“因商奄之名,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杜预注:“商奄,国名也。少皞虚,曲阜也,在鲁城内。”
《括地志》曰:“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也。”
北周“亳州”由“南兖州”改设,奄国之地在辖地之内,这可能是称“兖州”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北周置“亳州”的定名,或许与“文王三亳”有关。
《尚书.立政》云:“三亳阪尹”。孔安国:“亳人归文王三所,为之立监,故为三亳。”
皇甫谧说,三亳之“北亳在蒙”。
蒙城,亦属北周“亳州”辖地,由此而得名,也未可知。
当代学者,对上面说到的“奄国说”和“三亳说”的具体地望,有各种不同意见。
不过,这是现代人的视角和依据田野考古成果所进行的研究。北周那个时代,主要依据的是古文献和传说,由此来定名“亳州”,完全可以理解。
中国造字先人不单单为安徽省亳州市独独造一个“亳”字;还为河南省永城市酇城镇造了一个“酇”(音cuo)字;也为江苏省昆山市的甪直古镇造了一个“甪”(音lu)字。
这几个字都不常用,而且换了地方都不用。这个字除了本地方人知道,其他外地人由于没见过,往往把亳州市念成毫州市。
我家七八十年代办了一个小型印刷厂,有次为酇城镇印文件头,当时还是活字印刷,到徐州和商丘印刷造字工房购买铅字,都没有买到,人家回答说:“中国根本没有这个字”。没办法我只能到店铺,请师傅刻了一个“酇”字。
2006年春天初次到昆山,我们一行四五个比较有点文化的人路过甪直古镇,见到路标,有的念“角直”,有的念“用直”,细看“角”字多了横折;而“用”字又多了一小撇。犯了愁……后来在昆山工作的老乡告诉我们:“角”和“用”都不对,这个字儿念“甪”(音为lu)。甪直古镇的“甪”,只此一用。别无而用,也别无他用。从此我们记住了在昆山市有个水乡古镇,叫“甪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