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8-02 01:46:22作者:admin2
◆考古人和媒体人的用词有点不一样。考古人挖到一具尸体,只要能把骨头搜罗到一起,就叫“保存完好”;要是尸体上带着些腐肉,就叫“栩栩如生”。考古人挖到一把古剑,只要还能端起来不掉渣渣,就叫“寒气逼人”;要是幸运碰上锈的不厉害的,马上就叫“光亮如新”。
考古人的“栩栩如生”,到了媒体人那里马上就变成“跟活的一样”;考古人的“光亮如新”,到了媒体的那里就夸大成“吹毛断发,千年不锈”的外星黑科技。
闲话少叙,说回“越王勾践剑”。这篇一次性给您解决,造剑工匠为什么叫“铸剑师”?古代杀手为啥叫“刺客”?铸剑为什么有“人祭”说法?
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刀刃长45.6厘米,宽4.6厘米,剑身带黑色菱形花纹。剑脊含铜量高,偏黄色;剑刃含锡量高、颜色发白。这就是典型的春秋时期的吴越青铜剑工艺。
欧冶子、干将、莫邪.......春秋时期铸剑大师多出自吴越之地,春秋名剑湛卢、胜邪,鱼肠、巨阙、纯钧......也都跟吴越有关。
◆为啥吴越出名剑、出铸剑大师呢?当时中原打仗时战车、战阵为主流,武器热衷于长兵器:矛和戈。车战用长矛、长戈,步兵用短矛、短戈。
吴越之地水网纵横,“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战车、战阵施展不开,就因地制宜发展了短兵器——青铜剑就成为吴越特色。研究的多了,工艺自然就先进了。
◆越王勾践剑怎么造出来的呢?青铜剑的原材料主要是含锡的铜,是靠铸造出来的。这儿简单普及一下“铸造”:就是拿沙土弄出模子,浇进去铜液,冷却后就出来形状了,然后一打磨,一开刃,一把剑就成了。春秋战国的青铜剑都是“铸造”的,因此古代的造剑工匠都有了“铸剑师”的称呼。
◆浇铸出来的青铜剑有啥缺点呢?青铜剑硬度和韧性都不适合劈砍,非要劈砍,轻则缺刃,重则折断。像“越王勾践剑”,剑脊用了低锡铜,提高韧性;剑刃用来高锡铜,提高了刀刃硬度。
即使“越王勾践剑”属于工艺更高端的“复合铸造”,但是还是经受不住多次劈砍强度,杀敌时还是主要用“刺”的动作。因此古代的杀手都叫“刺客”。更高强度的刀剑,要等到“锻造”工艺的诞生。
◆“人祭”铸剑炉那些事高锡铜的使用工艺更复杂——这种铜熔化后流动性不好,容易有气泡,有了气泡,铸出来的剑就有沙眼,不结实,怎么解决呢?加磷可以优化。
干将莫邪“人祭”铸剑炉是有依据科学依据的,人骨骼里面含磷,磷可以加强青铜溶液的流动性,减少沙眼,提高强度。古人不明白是“磷”的作用呀,一着急就找活人跳炉子了。
◆越王勾践剑为啥能完好保存两千多年?也没什么特别黑科技,铜本身就是一种不容易腐朽的金属。挖掘出越王勾践剑的楚墓,正好密封性很好,使青铜剑一直处于类似真空环境下,保存条件正好合适。即便这样,发现青铜剑时,也是有铜锈的,只是不严重而已。后来人们看到的实物,是已经清理过的。
至少人们吹捧的什么保护工艺,纯属造谣。至现在,在现代保护条件下,“越王勾践剑”仍然继续腐蚀。也不要迷信,古代名剑有多厉害,“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听听就算了,能保存到现在已经不容易了,多亏了是青铜材质而已。
比春秋更往后的汉代、唐代的刀剑为什么保存下的很少?就因为铁太容易腐蚀了,即使找到了,也是一碰就掉渣渣,徒手就能掰断。
◆越王勾践剑划开20多张纸这事是真的为什么要划纸呢?在1978年时,要开全国科学大会,要拍一部以“名剑”为主题的科教片,为了表现“越王勾践”依然锋利,就拿“越王勾践剑”划了纸,确实划开了20多张纸。这能表明“越王勾践剑”很先进吗?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剑”是先进的。但是,1994年,越王勾践剑在新加坡展出,剑刃被有机玻璃这么软的东西就能划伤。可见,划开了20多张纸,这事有点水分——仔细看过那个视频你会发现,是比较脆的那种特殊纸张。
为什么不用最常见的A4复印纸呢?A4纸韧性够足,越王勾践剑恐怕会丢脸。
“越王勾践剑”只能代表那个年代的水准,千万不要神话。什么超越现代科技?都是鬼话,起码工艺比不过秦朝的青铜剑。为啥春秋战国青铜剑只有50公分左右长度?技术达不到呗。秦朝的都到了80-90公分,这就是进步。说起机械性能,现在小作坊做的菜刀和手工剪,都能秒杀“越王勾践剑”。
1965年,湖北省江陵地区遭遇干旱,当地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带的部分农田,但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千米处时,工人们发现这里竟然有不少古墓。
随后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经过勘测,陆续出土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衣服饰品以及钱币珠宝等,但比起这些,更让考古学家震惊的是,他们发现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
当时,考古学家们将这把青铜剑从剑鞘里拔出来时,惊讶的发现,虽然已过去上千年的历史,但这把剑却没有丝毫的生锈迹象,反而金光闪闪,锋芒依旧。剑上的纹路,更是清晰可见,仿佛是昨日才打造出来的一般,实在不可思议。
后来,大家对这把剑进行测量,它的剑身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身上布满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上还刻有八个甲骨文。
现场专家们当即对这八个甲骨文进行鉴定,最后破除了六个字——“越王自作用剑”。
当时大家都很好奇,这把配剑,究竟是哪位越王的呢?但因为还有两个甲骨文没有,答案自然无从得知。于是,一封关于甲骨文的求助信,就在全国的学者圈中散开。
对于这两个甲骨文的解释,我国著名的学者郭若沫先生,就曾发表过自己的认识。他认为,这两个字是“昭滑”。但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一个名为“昭滑”的君王。后来著名的甲骨文研究者唐文教授给出了正确答案——勾践。
这个答案一出,可谓是一时间内,轰动了整个考古界。后来考古人员又特意对这把剑进行了鉴定,证明结果确实是如此。于是乎,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就这样重现于世,而它也因为工艺精湛,堪称全世界青铜冶炼技术的巅峰,因而又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
据考古学家们回忆,当时他们将这把越王剑从剑鞘中拔出来时,有人伸手去拿剑,手碰到了剑刃上,立刻被划出一道口子,鲜血直流。当然,对于青铜剑来说,做到这个锋利程度并不难,在很多考古记录中,都存在类似的记录。
后来,北京教科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一个叫做《国宝档案》的节目,其中有一个专栏叫做《古剑》,当时的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谭维四特意将这把越王剑拿过去做测试,工作人员拿出26张堆在一起,谭维四手握这把越王剑轻轻一划,26张全部被划开。
当时谭维四还特意说了这样一番话:“古人常用‘吹毛断发’、‘削铁如泥’来形容兵器的锋利,在我看来,越王勾践剑就是这样一柄剑!”当然,站在青铜兵器的角度来说,谭维四的这番话也不算太夸张。但是,站在铁制武器角度来算,谭维四的这番话显然有些言过其实。
因为,对于切开纸这种操作,铁制武器是很容易达到的,而且对于锋利的铁制武器来算,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砍断青铜剑。当然,这主要是青铜材质所决定的,所以后来青铜剑就被铁剑所取代。
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的古人,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将青铜剑锻造到这样的锋利程度,着实是非常厉害,值得人们赞叹。后来在1994年8月24日,这把越王勾践剑在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中展出时被人为损坏。
当时,由于新加坡方工作人员操作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剑刃上。剑拆下后,中国工作人员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再后来,这把越王勾践剑就被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