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11-16 14:21:25作者:佚名
79年前,南京那个最黑暗最寒冷的冬天不仅应该被中国人铭记,更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伤痛记忆,应该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这个六朝古都,顿时凄风苦雨,无比黑暗。在暗无天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侵华日军用屠刀血腥残杀了30多万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强奸抢劫、焚烧破坏,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才会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体会过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就会深刻理解积贫积弱的国家只会任人宰割。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给人类本性蒙上了耻辱,给人类文明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
历史不能遗忘。曾经,中华民族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伤痛,如今,正在腾飞的中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多少号,在国家层面集中祭奠死难者,这种举国繁荣下的缅怀会更加笃定。设立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多少号,这是民之所向,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符,也符合国际惯例。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形式祭奠死难的国民,加强民众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
令人遗憾的是,南京大屠杀的国际认知度比起二战中的其他一些惨剧,要低得多,没有获得相应的历史地位。我们不会用人民死伤数量作为低级的比较,来判定孰重孰轻,30万在日寇屠刀下逝去的先辈理应被世人铭记。同为二战史上的惨案,奥斯威辛集中营在37年前就被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11年前,集中营解放的日子成为了“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每逢1月27日,世界各国举行纪念仪式,各国领导人都要发表讲话,铭记集中营的惨痛教训,用战争的恶果来警示后人避免战争。而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以外,除了海外华人自发的民间活动,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的悼念和纪念活动。同样是为了缅怀历史、守卫和平,为什么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没有走向世界?
不得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二战结束以后,以色列乃至全球的犹太人就开始不停地研究、探讨奥斯威辛集中营惨案,不遗余力的挖掘历史、抢救资料。从国家到个人,从政党到团体,大家忘记政见不和、信仰迥异,勠力同心地推动惨案的国际影响。
而在中国,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甚至比日本学者还晚了20年!1982年,当日本右翼的魔抓伸向教科书,要在后代记忆中抹去侵华历史、屠杀真相时,中国政府、学者才幡然醒悟,开始进行大屠杀资料的收集整理。当时,距那场浩劫已经过去近50年,亲历者大多白发苍苍,实物资料散落于世界各地,教科书也鲜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述,历史渐渐被人遗忘。幸运的是,研究者们站了出来,他们采集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四处寻访证物,不辞辛苦,用一片片历史的碎片,拼出了一段沉重但明晰的历史画面。
上世纪90年代,当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研究南京大屠杀时,却面临着窘境。她到南京采访时,没有看到大屠杀遗址,却看到这座城市的大部分老房屋和老街景被拆除。张纯如观察到的事实,正映射了这场旷世灾难的命运:在公众视野中,它曾长期“消失”。1997年,当她带着收集的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再次来到中国时,中国人民才知道原来当年还有一位约翰·拉贝先生,他写日记详细记录了南京大屠杀,还救了很多中国人,被称作是“中国的辛德勒”。而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已上演。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传播早已走出史学界,世界人民通过一部电影记住了那一段历史。
当然,起步晚、交流迟、传播慢,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没有走向世界的内部原因。而日本右翼的无耻行径,是更加重要的外部原因。一段时期以来,日本右翼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抹黑幸存者,甚至将南京大屠杀诬为虚构,辩称为是为镇压俘虏的叛乱,试图将真实的历史记忆彻底抹去。他们还参拜供奉有侵略并屠杀中国人的日本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他们甚至篡改历史教科书,企图将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从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年轻人的记忆中抹去。不少日本人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杀,却只记得日本是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认为二战中日本是受害国而非加害国。否认南京大屠杀及其他战争残暴行为,实际上成为日本右翼否认侵略历史、进而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突破口。
这是遗忘历史的表现。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将被迫重演历史。
2014年,中国首次再次以国家名义悼念那场灾难中的死者,在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这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固化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的日本侵华罪行史实,并将其上升为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记忆。
由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决定设立的这个公祭日,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这以国之名的公祭,正是要与当前一些人的“历史健忘症”针锋相对作斗争,尤其是警示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日本右翼要正视历史,妥善处理现实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亲历与见证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离世,以国家公祭的方式掸去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上的灰尘也十分紧迫。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只有敬畏死者、追念先逝,社会之风俗道德才可以渐渐笃厚起来。在当今中国,举行这样规格的公祭,不单是对死难者的祭奠,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唤醒,那愈发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定会推动“中国梦”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