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工程师学习看书的顺序与进度?
2021-06-13
更新时间:2022-07-24 06:52:19作者:admin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人不是今天,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
主要是三点:
第一,气候。
古人常年生活的地区,最好是温热但不能多雨的地方。
古代黄河流域还有大象,温度是足够的,天气比较干燥。
而古代长江流域气温更好,但阴雨连绵。这种气候比较容易生病,而古人也没有什么衣服,都是兽皮之类。一旦淋雨导致生病,那个时候哪里有什么医疗,只能等死。
第二,长江流域缺乏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白人到了美国,当地印第安人还很落后,靠捕猎野牛为生,没有农业,以几十人的部落为单位。
因为19世纪初,美国境内的野牛数目大约有6500万头,而北美印第安人只有几十万人。
只要猎杀到一头野牛,就可以搞到至少上百公斤或者几百公斤的牛肉。
食物来的太容易,根本没药辛苦的发展什么农业。
一年花费几个月猎杀,其他时间就可以跳舞唱歌了。
道理也是一样。古代当时长江流域及其以南还是森林茂密、湖沼众多的天然环境,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古人可以采猎获得食物,没有发展农业的动力。
而农业是文明的载体,只有农业才能形成社会分工。所以长江流域一度落后。
第三,农业发展问题。
古代来看,黄河流域更适合发展农业。
这里都是黄土,只要用木质农具就可以种地,还可以刀耕火种,也就是将荒地烧毁直接撒种子即可。
相反,长江流域地形复杂,土地需要开垦,采用木质农具相当困难。直到金属农具出现以后,长江流域才有很大发展。
华夏文明最早出现在黄土高原而不是长江平原,是有道理的中国古文明发育在黄河中游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早期文明的发育是否与黄土地适合原始农耕有着密切关系?
黄土由于土质均匀肥沃、疏松多孔、透水透气性较好, 是天然的草原, 为草食动物提供基本食物。
此外, 黄土还易于旱耕农业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早期人类的洞穴生活。中国黄河流域众多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足以证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黄土息息相关。
有学者认为中国黄土和黄土高原的地质生态系统, 以及与之相关的旱作农业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不曾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文明的发育首先需要发展农业来保证粮食, 即能够产生古文明的地域应当是粮食生产得以保障的地方. 发展农业, 尤其是发展原始农业, 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相适应, 才能事半功倍.
早期原始文明阶段人类还处于劳动力低下、工具很初级的发展阶段, 在这种条件下, 人类到了森林密布的热带亚热带长江, 亚马孙河, 或中国南方各大河流域, 纵然有用不完的河水, 也只能眼看着东流而去, 却未必能想出有效办法来利用它. 此外在南方森林中生存, 还会随时受到虎豹蛇虫的威胁, 稍不小心就沦为它们的“快餐”和牺牲品. 工具落后的时代人类很难在密林中大规模的发展粮食生产, 或许也只能够像今天丛林中的各部落那样生存着.
而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区一望无际的草原环境,易于原始农业的烧垦活动, 使用简单的工具便可以在黄土表层种植粮食. 黄土疏松多孔,土质均匀肥沃, 透水透气好, 易于开垦种地,。
而且, 黄土还可以挖窑洞栖身, 最适合于早期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 从早期农业的起源及农作物的扩散传播来看,中国北方及西北地区的原始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 黍、粟等旱作农作物因能适应半干旱区的自然降水特征, 对黄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农耕技术及农作物的传播与扩散, 农业多样化才应运而生。 因此, 在早期人类劳动力低下的前提下, 原始农业主要不是靠大河引水人工浇灌, 而是靠天下雨自然浇灌, 相比于大河水源来说, 先民们更需要的是容易开垦的黄土地, 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到现在依然一直沿袭着这种传统的耕种方法.
如果从耕作土壤、适度降雨这两方面来考察中华文明区域, 就会发现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都能够满足条件.
八百里秦川黄土地就是因为该区拥有合适的年降雨量, 能够旱涝保收, 成为历史上远近闻名的米粮仓, 也是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因此, 中华文明与“大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是一望无边黄土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适合劳动力低下的原始农业耕种方式, 人类很容易将原来天然的无边草原开垦成为一片片庄稼地. 是黄土地宜耕条件, 使得早期先民的原始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丰硕的粮食收获为人类生存提供根本保障,。
在此物质基础上, 人口不断发展,文明也随之孕育成长. 因此, 我们推测,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而非发源于长江或者其他南方大河流域的根本原因并非因为大河, 而是因为黄土地能够快速扩大农业牧业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