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5 19:25:12作者:佚名
二十八年前,一名轮椅上的年轻姑娘以惊人的毅力和极大的勇气面对病魔、向往生活,走进了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征服了国人的心,成为让整个中国为之感动的“青年偶像”。这位年轻姑娘就是被共青团中央树为“青年楷模”的张海迪。
2008年11月12日,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人民日报》:
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
张海迪五岁时患病,十岁时接受了三次大的手术,脊椎板被摘除了六块,本来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变成了高位截瘫病人,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上学无望的张海迪以家庭为课堂,以床铺作课桌,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路。后来她还自学了不少医学知识,并学会了针灸,能够为乡亲们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
那时,村里的学校缺人教唱歌,她就去当教师;孩子们的头发长了,她就当理发师;知青的衣服破了,她主动去帮助缝补。在为群众做事时,张海迪品尝到了生活的乐趣,懂得了生命的意义,领悟了幸福的真谛。她经常对人说:“即使翅膀折断了,也要飞翔!”
国人最早知道张海迪这个名字,是在她二十六岁的时候。
198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宋熙文的题为《瘫痪姑娘玲玲的心像一团火》的通讯(张海迪小名玲玲)。一时间,张海迪成为“身残志坚”的代名词。“80年代新雷锋”、“中国的保尔”、“新长征突击手”等美誉接踵而来。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而随后邓小平同志的“学习张海迪,做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的题词,更是让张海迪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张海迪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一位模范人物。
据当时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的高伐林同志回忆,张海迪进京,是在1983年2月24日。当时她被安排住进了中央团校大院里的万年青宾馆,当天,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王兆国同志就去看望了张海迪,并让医生为她进行检查和治疗。28日下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了“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张海迪面对记者们的镜头侃侃而谈,她还分别用中文、英语、日语唱了《生活多美好》、《哆咪》和《四季歌》等三首歌曲。
这仅仅是初次见面,但记者们被感动了。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以及张海迪的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3月5日,首都各界集会隆重纪念学习雷锋二十周年,张海迪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就座,受到了万里、习仲勋、王震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在3月7日团中央召开的“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大会”上,王震、陈丕显等领导同志出席并讲话。3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报告文学《向命运挑战――记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的文章。3月9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张海迪、朱伯儒(解放军学雷锋标兵)事迹万人报告会。3月11日,张海迪又在人民大会堂作了事迹报告,这场报告的实况录像于3月17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向全国播出。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先后为张海迪题词。
学习张海迪的热潮顿时席卷了全国,她成了亿万国人的精神偶像。雪片般的来信从各地飞来,有的信封上甚至连地址都没有写,只写上“张海迪收”的字样就能寄到团中央。定价四角的张海迪事迹手册《闪光的生活道路》印数一下子突破五百万册。
就这样,二十八岁的张海迪成为全国青年的楷模,成为世界上无数人崇拜的英雄。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物质生活,而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渐渐地,张海迪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有意为之。在巨大的名利面前能够选择淡出,这需要清醒、理智和非比寻常的勇气。张海迪说过,对于一个胸以下所有部位都没有知觉的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清醒的大脑了。
张海迪:我的身体是残疾的,
但我的心却时刻是健康的
张海迪给自己的重新定位是当一名作家。如果说张海迪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征服的困难对她是一种磨砺的话,那么,面对癌症对生命的挑战张海迪就是一位“铁人”。
1985年,当张海迪坐在轮椅上,自己选择文学创作这条路的时候,她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她想为社会写点东西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越是困难,我越要试试自己到底行不行。虽然我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我的心却时刻是健康的。”于是,张海迪望着眼前的一沓沓稿纸,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开始在全国发行。紧接着,疲惫不堪的张海迪坐在轮椅上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当这本书同读者见面的时候,连续印刷了五次都被征订一空,直到反反复复印刷了十次才算满足了读者的购书欲望。这件事对张海迪影响很大,她暗想:“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马不停蹄地继续上路了……
然而,什么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对张海迪这位只能依靠轮椅的支撑才能从事创作的人,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当她拿起笔来把姿势摆好准备笔耕时,却感到神经阵阵剧痛,她心中那种澎湃的创作激情,就这样被疼痛淹没了。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为了文学创作,她的右胳膊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在一座普通的房子里,张海迪一住就是十四年,那是怎样的五千多个日日夜夜啊!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而夏天的济南,又有“火炉”之称,小电扇吹出的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而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且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1年,张海迪的主治医生直言不讳地告诉她患了癌症的消息。深感意外的张海迪此时想了很多很多。她说:“对于死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我来说,首先希望它能够解脱我永远不能解脱的这种病痛。但我又愿意坚持,因为人生有很多很多的滋味在里边,即使是痛苦,我也愿意用生命来体验 ,并用笔头描述这种痛苦及征服这种痛苦的感觉。一句话,我愿意替大家品尝这种痛苦。”由于张海迪患的是异部细胞癌,为了防止打麻药导致癌细胞扩散,医生建议手术时最好不使用麻药。张海迪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躺在手术台上的张海迪意识清醒地同癌症展开了最残酷的较量。首先是冰凉的刀片在她身上划出了切肤之痛,紧接着是刮骨的声音,刮得她刻骨铭心,最后是在刀口处一针一线地缝合了四十多针……始终沉默不语的张海迪被推出手术室时,拉住丈夫的手诙谐地说:“如果是白色恐怖时期,我是不会当叛徒的,我真的不会当叛徒……”就这样,张海迪用一种“铁人”精神,征服了癌症,战胜了自己。
手术后不久,张海迪便开始了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习。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考试,并完成了论文答辩,被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辛勤的耕耘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张海迪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还翻译了多部英文小说。《轮椅上的梦》一出版就被译成日文、韩文,分别在日本、韩国发行,并获得了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和长篇小说一等奖。《莫多克》获得了“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生命的追问》获得了图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图书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和特别奖。《生命的追问》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多次被团中央推荐为青少年优秀读物。而她的长篇小说《绝顶》更是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和图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丈夫:“我觉得你比健康人
还有魅力”
结婚二十多年来,张海迪的丈夫王佐良始终是她事业上的益友。早在1998年,他们夫妻就用一年的时间共同创作翻译出版了《莫多克》这本书。书中有他们对家庭的真情流露:在这个家园里,人们通过爱情、友情连接着婚姻和家庭,维系着健康的人际关系,这里充满着温馨、甜美和柔情,也充满着慷慨的奉献和无私的帮助,真诚的倾心交谈,无拘无束的友爱和向往。
张海迪有很多书,其中大部分是丈夫王佐良给她买的。有时为了买一本书,王佐良常常要跑许多路。他有时也会把张海迪没列的书目抄下来带回家让张海迪挑选。少女时代就爱好画画的张海迪在写作之余还创作了许多油画,油画需要配画框,这时王佐良又变成了木匠。张海迪的油画有时需要配旧船板那种颜色的画框,王佐良便又成了油漆匠,他用棕色、黑色的鞋油调和在一起亲手制作出张海迪需要的画框。
生活中,王佐良从不把张海迪当名人看,他认为,海迪只是他心爱的妻子。有一次张海迪问王佐良:“你对我厌倦过吗?”王佐良俯下身子,在张海迪的额头上轻吻了一下,握着她的手说:“我永远都不会的。”“为什么?”“因为你每天都给我新的热情和活力。”还有一次,张海迪问王佐良:“你能感觉到我是个残疾人吗?”王佐良说:“我觉得你比健康人还有魅力。”
二十多年来,张海迪活在诗意里,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里,而王佐良便是那个读诗的人。
在这个整洁、明亮的二人世界里,他们浪漫地享受着每一天。张海迪喜欢散步,每到这时,王佐良便推着她四处走走。有时为了避开围观的人群,散步的地点就在自己家里。闲散的心情有了,至于宜人的景色,便在张海迪的嘴里。靠在丈夫的背上,张海迪不断描述着自己想到的风景:一棵树,是柳树,柳叶是绿的;一片湖,湖水是蓝的;一根电线杆,一阵狂风,一场疾雨……这些景色在张海迪的描述中栩栩如生。
有时张海迪坐在轮椅上时间久了,王佐良就背起她,在屋里散一会儿步。张海迪对背着自己的丈夫风趣地说:“哎呀,天怎么下雨了?”丈夫抬头看看天花板,歉疚地说:“哎呀!我真粗心,怎么忘带雨伞了……”
二十多年的光阴,他们就是这样相濡以沫,风雨无阻。近十多年来,王佐良几乎没有外出理过发,他的发型都是由张海迪亲手给他做。张海迪说:“二十年来,我们坦然地面对生活,从不理会各种猜测,我想时间是会证明一切的。”
张海迪家里看不到一张奖状、一面锦旗、一张题词、一张与领导的合影。但在济南市档案馆里张海迪的丈夫,却有她专门的一个档案室,里面放着从中央领导人到全国一流书法家给她的题词,有她各个时期的奖状和奖品,有著名人物送给她的一些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礼物,还有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十几万封读者来信。她经常对前来采访的人说:“无论出名与否张海迪的丈夫,都要心怀宽广,坦然地生活。不出名,没有怀才不遇的苦恼;出了名,也没有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得意,而是始终如一地不为名、不为利,执著于事业,把心放到大众中去……”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