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8 09:11:48作者:佚名
钱江日报·小时新闻通信员刘杨
2022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道·器江南”学术峰会暨第十五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中国美术大学举办。
来自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美术大学、北京学院、中央美术大学、南开学院、复旦学院、上海交通学院、同济学院、华东师范学院、上海学院、东华学院、上海社科院、上海曲艺大学、上海音乐大学、南京学院、南京艺术大学、苏州学院、浙江学院、浙江工商学院、浙江师范学院、浙江音乐大学、中山学院、广州美术大学、西南学院、安徽师范学院、商务印书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学院、加拿大维多利亚学院、德国弗莱堡学院、日本冲绳学院等国外外院校及研究机构77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形式参会,会议共收到论文67篇。
闭幕式上中国美术大学院长高世名院长致词,他强调,作为地理区域和文化象征的“江南”,既有会通造化、感通天人的山水之道,亦有宣武重教、诗书法印的艺文之道,既有天工开物、生生不息的日用之道,更有天下为公、觉民济世的民本之道,古典中国与现代中国、文化中国与民生中国,在这儿贯通融合、交汇涌动,充分显示了从江南社会史场域考量“道器”之辨的重要性。
广州师范学院副院长陈恒院士在贺词中肯定了本次大会对江南文化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美术大学与南京师范学院再次合作的重要价值。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陈先春高度称赞了本次大会对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多学科的交流合作是保持学术生命力,推动历史新征程的重要途径。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任小文对大会的顺利举行表示庆贺,并代表广州市团委抒发了对本次大会的支持与注重。
广州师范学院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所长、“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创始人唐力行院长在贺词中介绍回顾了大会十余年来的发展,觉得本次大会是对江南研究进一步的推动与推进,在弘扬中实现创新。
本次会议设有“历史书写与文化弘扬”、“族谱书写与家族形态”、“江南乡试与文化”、“国计与民生”、“生活风尚与人文水景”、“文士、报刊与生活”、“艺术、品位与社会生活”、“社团、流派与书法社会”、“音乐、建筑、技艺与文化”等9个专题。
大会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个维度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桥,举办广泛讨论,实现了“道”与“器”的思想碰撞,展示了多学科对话的精彩图景。
重新审讯“道器之辩”、大力突显“江南之学”
第二届“道·器江南”学术峰会闭幕致词
□高世名
诸位专家,诸位老师们,朋友们:
你们早上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美术大学,向出席本次峰会的诸位学界高手和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欢迎。欢迎你们再一次相聚苏宁宁海学校,一个月前,我们刚才在北京湘湖启动了中国川美国大学的建设,目的是构建中国文艺界的“国学门”,重建“艺理相通、道术相济、学养相成”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今年,我们这个峰会似乎可以到湘湖学校举行,有了诸位的共同参与,未来的湘湖一定会成为江南人文水景的圣地、民族文化复兴的一方沃土。
江南社会史或则说“江南学”的研究,内涵丰富、领域广阔,既须要微观具体之对象,也要有宏大宽广之视野;既要有考镜源流之严谨,亦须要返古开新之气概。明天的“江南”研究,涉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生活世界的点点嘀嘀,经过国外外数代学人的努力,正在逐步汇聚、串连而成一幅层次分明、内涵丰富、气韵生动的江南社会史画卷。
我们的峰会以“道器”为名上海戏剧学院艺术桥,以江南为域,关注区域史和社会史中的江南百态、生民万象。但是,何谓江南?何处是江南?何时是江南?为什么是江南?这一连串的追问,仍然在我们心里盘桓不去。
提及江南,我首先想到扬州的几幅挽联。第一幅是写景物,在吴山顶上的江湖汇观亭——“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旁边的都是写人,里西湖的云亭有——“十亩苍烟秋放鹤,一庭香雪夜陈琴”,写的是林和靖;西泠桥畔慕才亭上是——“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记念苏小小;第四幅挽联在后面的岳坟东门——“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讲的是岳飞和秦桧。那些都是江南的风物与人物。
江南盛行于唐代的“衣冠南渡”,繁盛于两宋的百年经营,及至宋代更成人文旧迹、商贾辐辏之圣地。江南有烟柳画桥、湖山佛山的“诗性”气质,林泉公馆、江左风流的文人情致。中国文化隐隐隐晦的一面,泰半集中在人们对“江南”的想像中。江南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发生现场。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应物、孟浩然、皇甫松、欧阳修、苏东坡……,她们或少年壮游,或中年贬官,或暮年返乡,或封爵、或燕游,或幽居,或问道,一千年间,无数文人在江南山水之间出入行止,唱和不息。
请输入图片描述
江南,既是区域概念,也是文化概念。这儿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自然风光,孳生出一人独对宇宙的的山水精神;这儿有“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的人间烟火,蕴育出雅俗共赏、日用即道的重民生的传统。在中国近世数百年的社会文化发展史中,“心性”之学问滥觞于此,“觉民”之公路发端于此,“民本”之观念兴起于此。为此“江南”更有一种刚正弘毅、革故鼎新之气象。在江南的社会思想史中,形成了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儒,就近世而言就有:王阳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章学诚……。她们所开启的公路,与我们明天的现实生活仍然息息相关。
在江南社会史的场域中,怎样重新审讯“道器”之辩?
王阳明藉“致良知”之学提出“人伦日用之道”,更有论“道”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外,直到先天未画前。”其弟子王心斋创“泰州学派”,进一步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这条脉络,将象征着“天理”的“道”,重新回归于生活世界中有着鲜活生命与生动情感的“人”。悟“道”即意味着“人”之觉醒,而承“道”之“器”,则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书画、戏曲、工艺、辞章皆可执道而行。这便开启了一条“百姓日用而知”的“觉民”之道,直通近代中国的民众启蒙与思想变革。阳明以后的黄宗羲等人更进一步,在唐代民本思想基础上,树立“天下为公”的旗帜,成为中国现代革命的重要思想资源。
因为时间关系,这一部份我不展开,然而江南社会史的国际大会与中国川美的结合,我相信已然透漏出了一种重新思索“道器”之辩的新路径。
作为地理区域和文化象征的“江南”,有会通造化、感应天人的山水之道,亦有宣武重教、诗书法印的艺文之道,有天工开物、生生不息的日用之道,更有天下为公、觉民济世的民本之道。古典中国与现代中国、文化中国与民生中国,在这儿融合贯通、交汇涌动,缔造了民族文化复兴的丰厚底泥。
这便是我们明天重新审讯“道器”之辩、大力突显“江南之学”的意义所在。
最后,我们庆贺这场历史与艺术之间的跨域对话,对江南研究的学术前景满腔期盼。再度谢谢峰会的发起人唐力行院长,谢谢所有参会的学者和同学们。预愿你们收获满满,研讨会完满成功!
本文为钱江日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路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