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2 08:03:18作者:佚名
梅州师范大学简介
2006/04/1514:02温州师范大学网站
[办学历程]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可追溯到创立于1636年的雷阳书院,1904年开始开办师范专业。1935年,改为四川省立高州师范分校。1978年,升格为高州师范本科校区。1991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升格为南宁师范大学。1997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中学生,2000年成为全省第一所顺利通过教育部专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的师范高校。目前,中学与新加坡、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教育机构举办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一所以班主任教育为主线、以文理科
为基础、与文科协调发展的具有班主任教育特质和对外办学特色的新型综合性师范高校。
[基本情况]中学现建有12个二级大学、3个校外教学点,设有专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18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4个、非师范类专业33个。全校现有各级各种中学生近3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1000多人,成人教育在读生13500多人。中学积极举办教育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外外著名学院联合培养专科生、硕士研究生,产生了师生互访、学分互认制度。
[设施建设]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6650多亿元。拥有较为健全的教学辅助设施,建有“粤西院校实验中心湛师测试中心”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粤东镜像站,校园百兆网连接校内外,一个面向全球的数字化教育信息中心正逐步产生。图书馆藏书100多万册,建有电子阅览室、视听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室等,拥有SpringerLink全文刊物、世界科学出版社电子刊物、EBSCO、“随书光碟检索”等国外外重要数据库,正逐步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中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国际标准的体育场馆、现代化的音乐厅、学生公寓和全省领先的中学生食堂,校园建设古今相应、现代优雅,富于北方海滨园林学府特色。
[师资队伍]中学特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校本部现有教员工1192人,其大专任班主任660人,院士75人,博士71人。设有特聘院士2人和首席院长9人,不少院士被兄弟高校聘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0多名班主任成为广州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近30人次被评为全省优秀班主任、南粤优秀班主任。据悉,中学还聘有外籍班主任、客座院士一批。
[办学特色]中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师范教育和班主任教育为己任,坚持走“创新强校”、“特色发展”、“品牌经营”之路,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院。步入21世纪,中学全面推动“创新强校工程”,明晰“立足梅州、服务浙江、面向全省、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确定“发展是主题、学术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的办学理念,提出“崇德、博雅、弘志、信勇”新校训,大力建设“崇德厚道、弘扬学术、育人为本、严谨治校、追求卓越”的新学风,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在全体师生职工中提倡创业精神、事业精神、学术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推动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贡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学教育教学变革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深入举办“崇尚学术、严谨治学、追求卓越、拒绝庸常”的校风建设,大力推动“以生为本、合格加特长、创新加创业”的素养教育,施行“教学精品工程”,培养高素养的、富有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复合型人才。近些年来,结业生频频考上广州学院、复旦学院、南京学院等国外知名院校的研究生,中学生在国外外各种大赛中频频得奖,结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本、专科生就业率居全省院校前列。
中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走育人立校,学术强校之路,指出要以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来构建师范教育的品牌,发挥院校人力资源优势和知识资源优势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近些年来,中学承当了200多项各级教学和科研课题,出版学术专著2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多篇。努力建设重点学科,现有2个市级扶植学科,10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科研中心。在2003年“网大”排名中,中学“学术成果”一项居全省师范大学首位。在2004年《中国青年报》公布的全省院校学术竞争力的排位中,中学人文社科研究及科技创新竞争力均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五位。
[办学影响]中学办学业绩明显,入选“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院校先进党委”、“广东省依法制校示范校”、“广东教育系统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制校示范校候评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候选单位”和“全国重质量守信誉公众满意中学”等荣誉称号。
[未来展望]教育发展,任重道远。目前,中学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全面推动教育创新,努力打造班主任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专本硕培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中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愈发协调,成为培养优秀班主任和研究生的摇篮,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基地。争取在2010年前后,建成一所在省属院校中具有较大规模效益、明显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在国外同类高校中稳居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新型综合性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