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1 11:03:05作者:佚名
合肥学院简介
合肥学院座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专科高校,山东高水平学院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院校,河北省教育厅与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中学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北京化工大学上海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校区定名为四川化工大学;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高校,并改名为湖南石油化工大学;2002年改名为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改名为苏州学院。校区历经43年的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2020年中学在软科中国学院排行中位居全国第129位。中学以“责任”为校训,秉持“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中学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质、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须要的中级应用型人才。中学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额逾5万元。
分校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升质量,追求卓越”,紧紧依托石油石化行业背景,精准对接地方和产业发展,积极探求服务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全省率先启动培养技术转移研究生的“试验田”,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科教结合”研究生创新培养平台。分校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高,近两年来获得广东省优秀学位论文17篇;2021年获准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计划289项。研究生近些年在“挑战杯”全国学院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华为杯”全国研究生物理建模大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能源武器创新设计竞赛”、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比赛中屡创殊荣。
具体情况介绍及报考条件、报名时间和其他相关信息,请及时关注成都学院研究生院发布的招生简章。
大学简介
一
总体概况
合肥学院体育大学创立于2011年9月,创立了湖北省首家,也是全省首批休闲体育专业。常大体育人“十年磨一剑”,秉持“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努力把该专业做精、做强。经过10年的建设,我院休闲体育专业在全省休闲体育专科专业竞争力排行中,仍然被评为“四星级专业”;近两年在武书连专业排行中被评为“A等专业”,2022年更是被评为“A++专业”,全省排行第一。
二
师资队伍
大学经过10年深厚沉淀和建设发展,产生了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爱岗敬业、职称与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高素养师资队伍。现有教员工64人,专任班主任57人,其中院士4人,副院长2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20人。1人入围山西省院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兼任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热学专委会常委,1人兼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运动生物与康开工程专委会委员,2人兼任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委会委员。部份班主任还在《成都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教育学刊》《中南学院学报(医学版)》《当代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与评论-JPER》《亚太健康科学刊物》等多家学术刊物兼任编委及通信审稿专家。另有特聘院士4人,特聘行业专家10人。班主任中有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12人。
三
科学研究
大学在科研基金项目申报、科研平台建设和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果丰硕。大学班主任先后成功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3项,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以及其他市级重点教科研项目9项。班主任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大学学报》《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等南大核心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5部,译著5部,部分成果被人大打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广东省院校哲学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承当全省性峰会大会2次。现有体育健康教育研究所、运动与健康推动研究所、体育休闲产业研究所、冰雪运动研究所、田径运动研究所、实验实训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体质测试中心、运动训练中心等9个科研和教学训练平台。
四
教学成果
大学一直坚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三位一体、协同提高”的发展思路,注重体育课程的变革与创新,积极推动师生举办体育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学技能,以教学名师推动教学团队,产生学科、科研、教学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近些年来,在教学、科研、运动大赛、群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2010年3月“大学体育”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2007年入选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入选“江苏省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考评优秀中学”,入选2008-2009年度、2011-2012年度“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中学”,2010年学院体育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2年入选“2006-2011年度全省化工行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13年入选“2009-2012年度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3年被湖南省体育局授予“江苏省中学生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称号。2016年获准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2017年获准CBBA专业瑜伽教练培训基地,2020年四川省体育特色中学。2022年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普通院校大专优秀结业论文(设计)二等奖。
五
特色品牌
大学依托龙舟、舞龙特色运动队建设,着重构建“龙文化”,弘扬“龙精神”,在成都学院高速发展的征途中,大学以“德技合一,道器不二”为院训,以“专创融合、科教一体”为教育指导思想,积极培养具有完善人格、体育素质、创新精神、协作品质的、为国家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力争建成国内一流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大学。
六
奖助学金新政
1.研究生学业奖学金100%全覆盖。其中银奖学金每生每年12000元,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10000元,三等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双一流中学考生和推免生、其他高校推免生,按条件相应提高学业奖学金的金额。第一志愿考取我校并被投档者,第一学年最低直接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奖学金为24000元/年、18000元/年、12000元/年、8000元/年,具体以研究生院文件为准。
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有关文件评定,奖学金标准为20000元/人。
3.助学金支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有固定薪资收入的除外)。
4.筹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奖”,根据文件和程序进行评定。银奖奖金10000元,金奖奖金6000元。
5.筹建学业成果奖学金,根据有关文件评定对符合奖励条件的科研成果、专业实践成果和学科大赛成果,按项分别给与500-2000元不等的奖励。
6.筹建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党员、科研实践先进个人、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研究生专项奖助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党员1000元/人;科研实践先进个人、社会活动积极分子800元/人。
7.筹建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其中市级创新工程项目捐助经费每项8000元,院级项目捐助经费每项1000元。
8.筹建研究生“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辅导员)岗位,提供相应助学金,平均酬劳每人每年5000元。家庭非常困难的中学生可以申请困难补贴。
七
学术能力培养
为筑牢我院研究生学术素质、筑牢学术规范、激发学术兴趣、提升学术能力、拓展学术视野,研究生入学后,大学将分年级具体施行“五助工程”,全方位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单向互动与循环提高提供强悍推动。
1.助根工程
助根工程是指以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为主的专题通读会。立足新时代体育科学创新成果,围绕体育理论学科精典专著,面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复健领域的前沿探求,在导师组的指导率领下,举办专题读书会,着力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帮助研究生构筑学术根基。
2.助长工程
助长工程是以一年级研究生为主的科研项目捐助。研究生入学后,大学筹建研究生学术创新课题捐助,课题捐助全员全覆盖(获得市级立项捐助除外),为研究生举办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推力和推动。
3.助跑工程
助跑工程是面向全体研究生的研究生学术峰会暨优秀科研论文展评。大学每年举行研究生学术峰会,促进和汇聚研究生积极举办学术研究的浓郁气氛,并对优秀学术论文进行评比和展示,颁授相应荣誉证书给以激励,约请相关专家和老师参与点评,为研究生学术成长提供助跑平台。
4.助优工程
助优工程是大学开展的研究生学术大讲坛。每年大学都围绕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学科意识与学术素质训练、学术论文撰写方式与方法、学科研究前沿与动态等,约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优秀青年博士、期刊刊物编辑等,举办系列专题讲堂,帮助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不断提优增亮。
5.助飞工程
助飞工程是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培植。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大学将以二、三年级研究生为主,从论文开题到论文答辩全过程,导师组竭力跟进、全面推进,积极培植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并筹建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
八
招生信息
九
参考书目
1.王瑞元、苏全生主编:《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
2.李世昌主编:《运动解剖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3.杨文轩、张细谦、邓星华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杨文轩、陈琦主编:《体育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5.田麦久、刘牡丹江主编:《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
招生咨询:
体育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人:嵇老师